文 | 颜璇
来源 | 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回顾近期智慧医疗领域的新闻,巨头们的动作不断。
去年7月,阿里发布“DoctorYou”AI系统,主要应用于医学影像诊断;去年8月,腾讯发布AI医学影像产品“觅影”,用于早期癌症诊断;今年9月,英特尔技术团队发布AI全周期健康管理系统,帮助提升乳腺癌筛查的检测精度和效率;不到一个月,谷歌又开发出了一种名为“淋巴结助手”的AI系统,采用癌症检测算法,能够自动评估淋巴结活检……
在梳理了巨头们的AI医疗产品后,智能相对论(ID:aixdlun)发现,“癌症诊断”成为了众多产品的一个共同点。在过去的一年里,BAT、谷歌、微软、苹果等科技企业均不遗余力地布局AI+医疗,而他们的第一步都十分有默契地选择了“癌症诊断”。
为什么“癌症诊断”成为了巨头们的“宠儿“呢?
外在驱动:时代的“号召”
资本永远是趋利的,广阔的市场空间,强有力的社会和技术保障,这些由外部环境带来的优势将会是AI+癌症诊断强大的背后支撑力。
1.有需求
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我国居民的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提高,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头号杀手”,死亡比例在25%以上。
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每十万人中有264人患癌,一生中22%的概率患癌症;每年每十万人有192人患癌死亡。
另一方面,2018年,很多行业都默契地提及了“消费升级”这一趋势,而放在医疗行业,“消费升级”的现象也同样存在,未来的患者消费趋势之一将会是加强肿瘤早期检测和管理,人们的早期筛查意识会提高。
与人们迫切意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医院里筛查癌症主要是通过化验血肿瘤指标及B超、CT、MRI、PET-CT等,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因此,社会上也呼吁更有效的早期筛查癌症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2.有条件
首先,癌症治疗支付方的增加给癌症AI产品市场带来利好。目前,大多数恶性肿瘤都包含在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从村合作医疗等不同种类医保的报销项目范围内。2012年,国家基药目录首次增补抗肿瘤药,包括2个辅助用药在内的26个化药以及1个中药已经被纳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农村医疗保障在2014年也开始向大病医疗转移,肺癌、胃癌等20种疾病治疗全部纳入大病医保范畴。
除了医保,还有商业保险,2012年以来,国内癌症保险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合力下,呈现强进的市场增长趋势。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人身险产品联盟老年防癌疾病保险分析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6月底,老年防癌疾病保险的累计参加人数超过144万人,保费收入超过31亿元,共计为市场提供超过1560亿元癌症保障。
其次,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广泛使用能够加持癌症AI产品。不论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崛起,还是微信表情包的泛滥,毋庸置疑的是,人类社会已经进入视觉信息的大数据时代。视觉技术也被认为是推动当前经济进步的革命性技术,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人脸识别、自动驾驶、安防监控、工业检测、美图、医学影像等等。
在各种视觉数据的推动下,计算机视觉技术结合互联网,能够与医疗服务不断深入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一种新的前端变革形态,尤其是基于特征选择的机器学习技术,能够基于多尺度变换空间的特征提取海量特征,进而提升癌症的诊断效果。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流程图
图片来源:《卷积神经网络和迁移学习在癌症影像分析中的研究》余绍德
内在驱动:巨头的“小算盘”
1.AI+癌症诊断,其实是为了最大程度符合社会期待。
在大众的认知中,“癌症”基本等于“死亡”(事实并非如此),抗癌就是在与死神作斗争,而在人与“神”的战斗中,但凡有一个产品能够为人们哪怕加持一个小小的光环,这个产品都会被给予无限赞誉。
另外,中国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30%左右,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日本的60%,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癌症防治的期待值并不高,与之相关的技术产品也难以得到人们全身心的信任和依赖,在人们眼里,癌症诊断的AI产品做得不好是十分正常的,毕竟人类医生的能力也十分有限。
所以,新技术的一点点进步可能都会得到人们积极的反馈,这就相当于一个考试总是得30分的学生,突然够到了及格线,即便不是最优秀的,但家长依旧会感到欣慰。这也是为什么众多AI产品不断强调自己的正确率高于人类诊断的原因。
2.“下注”癌症诊断,其实是为医学影像诊断的降维攻击打基础。
医学影像诊断是医疗的重要基础,是临床数据中最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医学影像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医学成像,也就是图像重建,利用AI实现少剂量成像,快速成像等。另一个是影像分析,也就是通过图像智能识别技术较大程度降低医生工作量。
巨头抢占癌症诊断的赛道,其实是采用了“擒贼先擒王”的计策。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癌症诊断中,是因为癌症种类多,病理复杂,能够整合更多的影像分析数据,让产品“学习”专家医生的医疗知识,模拟医生的思维和诊断推理。癌症的防治难度众所周知,仅仅从公众认知来看,如果癌症检测算法的准确率足够高,那其他疾病诊断是不是也不在话下呢?如果AI产品能以癌症为入口,进入整个医疗辅助诊断领域,患者们也将拥有更多的治疗选择。
变现困难,AI+癌症诊断还需要更多耐心
巨头们的想象都很美好,但“打脸”总是来得太快。IBM的沃森健康系统即便拥有了完善的肿瘤系统,但在与知名肿瘤专科医院MD Anderson合作中也摔了个跟头——沃森在2012年与MD Anderson签署协议,共同开发“肿瘤专家顾问”(Oncology Expert Advisor),仅四年后,德州大学审计办公室对该项目出具48页审计报告,终止了继续合作。
终止合作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因素是“肿瘤专家顾问”难以成功推广到其他医院,即便MD Anderson在整个项目上花费了六千两百万美元。理想和现实总是有着太多差距,变现困难成为现如今AI癌症产品的难题。这还只是医院“大亏本”,如果放在国内,这六千两百万美元恐怕就是巨头们要支付的账单了。
探究其中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在医疗的支付领域,我们上文中也提到,保险机构正在加强对患者的保障,但这种保障实质上制约了医疗机构的发展,医疗机构的营收取决于保险的赔付规则而非患者自费费用,这也就决定了医疗机构难以找寻有效的C端盈利方式和营销手段,也就制约了医疗机构中产品和技术的更新迭代。
另一方面,AI尚属新兴领域,入驻医疗机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本的投入,但医院的公益性决定了其需要面临长期的亏损,这种特性要求企业不能有太强的退出期限,在产品落地的过程中,需要长期战略资本,而这种长期的消耗也导致巨头们在此领域频频受挫。
结论:
“癌症”,这两个字眼实在太过无情和可怖,所以,当巨头们纷纷入局AI+癌症诊断,其实是一件大家喜闻乐见的好事——如果企业能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本积累做出好的医疗产品,不仅形成了好的品牌的认知,更是为众多被病魔缠身的患者们带来一些生活的希望。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