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英国《经济学人》曾用工业用电量为主要指标来评估国家的GDP,而在今天的全球数字化趋势下,互联网江湖中则通用的是一个全新的指标——算力。
如今,全社会将“新基建”作为应对困境、寻求新机的主轴,自然更离不开算力这种如同“水电煤”的基础支撑。
在诸多行业当中,互联网对算力的渴求更加迫切。占据全球市值榜单头部的苹果、亚马逊、Facebook、BAT等等互联网巨头,也是服务器采购榜单的头号“金主”。
作为算力集群的数据中心,也以数据流转枢纽和业务承载平台的角色,成为互联网行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许多企业甚至不惜大力投入自建自研数据中心。
当前互联网产业到底需要怎样的算力?又该如何提升数据中心的价值效率?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们来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互联网世界。
互联网进化所需的计算原力
从一个相对长的产业周期来观察,我们会发现今天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处在进入下一个历史时期的关键节点。
一方面,中国网民规模已超9亿,加上在支付、电商、服务、内容等领域的不断渗透,互联网行业的地位变得举足轻重,这一基本盘既是移动互联网企业奇迹的成就者,也对现有的互联网数据体系提出了空前的挑战。
同时,互联网作为更先进的生产力代表,对其他产业链、价值链进行优化改造的潜能,让许多互联网巨头都开始切入产业赛道,从C端消费互联网向B端的产业互联网迁移。
这两个趋势,让作为核心资源优势的算力问题摆到了台前。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上述变革都需要充沛算力提供基础保障。
首先,智能化已经在互联网产品中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成为必不可少的竞争要素。而人工智能所需要的计算量一直在高速增长,2018年推出的GPT 模型是 1.17 亿个参数,到今年的GPT-3 参数已经高达 1750 亿个,两年时间增长了1000倍。这就直接导致训练所需要的算力呈指数级增长。
其次,疫情推动互联网提速进入各个行业,许多应用开始不断向多种设备、终端上落地。多样化场景直接产生了庞大的异构数据,也给算力资源的释放带来了很多麻烦,软件工程人员需要在很多不同架构的计算硬件上进行开发,直接减低了工作效率。
除了性能和效率之外,万物智能还需要考虑AI算力的可持续性,不断探寻绿色环保、降低功耗的方法来进行智能计算。不仅需要在算法层面不断提升,针对数据中心服务器设施也需要向绿色部署发展,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计算普惠。
那么,这样“多面手”的算力到底从何而来呢?
算力通衢之一:数据中心,数据洪流的生命大坝
流量就是金钱,谁的数据中心规模更庞大,掌握的流量就越多,商业价值也就更能得以彰显。对于视流量为生命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将数据中心作为未来发展的基础战略进行关注,并不为过。
谷歌每年投入到数据中心建设的费用高达数亿美元,Facebook也纷纷在世界各地建设新的数据中心。中国互联网行业服务器的规模约占全国服务器整体规模的40%以上。
但挑战也相应而生,大型互联网公司不断扩大的业务规模,大量的建设和研发成本投入,会进一步摊薄净利润,在当下经济环境中增加不确定风险。而其它类型的互联网公司,所处的ICT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不同, IDC建设及云化步伐处在不同阶段,设备利用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加上多源异构数据流量的存储、推理、训练、迭代等等,受制于非常多的条件。比如训练集群的性能,框架对算法的优化程度,部署环境的实际效果等等,决定了AI在落地数据中心时,成为了一个需要系统化工程来保证整体阈值的项目。
算力通衢之二:云端算力,中小企业的创新之钥
互联网业务的发展速度异常之快,而自建IDC任务重、周期长,这种速度差让云成为许多中小型互联网企业推动业务创新的最佳选择。他们逐渐摒弃传统EDC(企业自用数据中心),拥抱随用随取、按需付费的公有云。因此,选择的IDC服务商是否具有抵抗数据井喷、运维管理能力等基础设施,也就至关重要了。
云边端多场景的智能化,意味着将出现更加复杂的数据调用需求,这就给传统数据库带来存储和处理压力,这些数据在结构、存储方式、存储形式上都不一样,这就需要分布式系统来保障局部的应用性,提高数据存储和调用效率。
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只有在基础设施上没有短板,才能帮助互联网企业打开下一扇创新大门。
华为的“加法”,加速下一个新起点
“大力出奇迹”的算法模型,与数据服务基础设施,对于患上了“算力饥渴症”的互联网行业来说,显然都是心头之患。
它不仅仅是单纯的部件性能比拼,更需要产业技术叠加、产业场景洞察,以及云计算、人工智能、联接等完整技术序列,来综合形成解决方案。
从这个角度看,华为30多年的ICT领域服务经验,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参考对象。除了提供强大的通用算力,AI算力,华为通过数据中心网络及互联技术,让每一种算力紧密有机的结合,避免单厂商单设备的短板,充分的发挥出算力的最大价值。
那么,在应对互联网行业的算力需求时,“懂行”的华为交付了哪些能力呢?目前看来,华为主要做了三重加法:
第一种加法,是技术+场景。充分识别互联网领域的关键业务场景,并为之提供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
比如对于拥有自建数据中心的百度,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随着流量不断快速增长,需求不断增加,数据中心网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传统设备不匹配数据中心机房的安装环境;运维技术门槛高,且无法满足云化动态迁移业务快速上线的诉求等。为应对上述挑战,百度与华为携手,共同探讨技术创新,打造业界领先的新一代数据中心互联解决方案,致力于降低单比特成本、极简运维、快速开局,使互联网和企业网客户,实现IT化的快速互联建设和智能运维。
2019年,百度App作为央视2019春晚网络互动平台,在春晚当天日活用户峰值突破了3亿。全球观众互动次数达到208亿次,每秒数据流量峰值5000万次,每分钟峰值10亿次,成为“史上最大红包流量”。百度成功“扛住春晚流量冲击”,背后是超大带宽的数据中心互联网络的强力支撑。
第二种加法,是技术+创新。把脉前沿技术动态,在算力基础上注入前瞻的差异化优势。
这种竞争力,在“5G+云+AI”新技术族群前得到了充分的显现。5G商用的普及,让直播游戏、AR/VR、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应用开始井喷,海量的边缘设备也需要大带宽、低时延、高性能的边缘计算来满足,这也带来了边缘数据中心机房的需求激增,与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一起协同使能互联网业务创新。
而华为恰好在多个技术领域都有布局,因此,华为云就与虎牙联合孵化了AI内容审核解决方案,基于华为云VR打造了VR直播解决方案,基于云手机的云游戏解决方案实现了应用交互的创新。这些都架构在华为多种数字技术支持的实时分发的新一代网络基础上。
第三种加法,是技术+开放。除了自己做“加法”,华为也希望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加入数字化生态当中,各自制宜,生长出符合不同业务发展需求的解决方案。
这意味着,华为不仅要有足够的技术底蕴,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具备全系列数据中心产品以及云服务能力的厂商,也要怀抱开源开放的心态,将自身的技术优势与资源释放给互联网产业伙伴们。因此,华为也选择成为一个业务中立的ICT基础设施服务商,让各类型互联网企业在数智化转型中拥有一种坚实可靠的选择。
华为的“懂行”,正是让新联接+新计算成为各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力量,与行业自身业务发展相融合,成为关键助力和产业抓手。
目前,华为在“算、管、存、传”等方面所打造的系统化优势,已经在数据中心整体性能、网络配置算法、存储介质全闪存化等实现了新突破。
接下来的征程,华为中国政企互联网业务部总经理周鑫也提到,华为将持续投入,提升每一位用户在互联网世界的体验,以此助力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互联网产业腾飞,携手更多行业客户和伙伴创造未来智能世界的无限可能。
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这样企业,通过基础设施的铺设,给诸多行业带来指数级增长的可能。一百多年前,汽车产业就通过层层细分,几乎带动了整个制造工业的崛起,未来的ICT产业同样如此。
算力之变还在继续,数据、AI、云与互联网产业的深入融合进化,或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奇迹的创生之柱,等待着有识之士去揭开谜底。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