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前,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如果真失去了来自华为海思的订单,台积电有办法迅速将华为的空缺补上。
此言一出,社交网络上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此前众多媒体传达的“台积电必然不敢得罪华为”说,似乎进一步遭遇了信用滑落。回顾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美国不断加码制裁的一年多时间,中国舆论场毫无疑问始终凝聚着高度的情绪。但是客观讲,我们似乎在面对美国新动作,或者不利于中国科技的一些消息时,只能贡献出满屏幕的怒火和高度重复的加油口号。
与此同时,隐隐中似乎又有些声音告诉咱们,这场中美科技交锋并不仅仅是几家公司的事情,它与大伙儿的利益息息相关。而且中国人从来讲究万众一心坚守长城,怎么现在变成华为单枪匹马大战长坂坡了?
这里的矛盾点可能在于,我们愤怒却不知道愤怒后该做什么;感觉美国很远,但被美国绞杀过的其他经济体,惨烈影响至今犹在;感觉华为很近,但除了买手机支持,以及跟其他厂商粉丝恶吵一架外,也不知道能干点啥。
所以在看过了很多讨论美国制裁与华为生存的文章后,我突然想和大家分享这样一个话题:普通人是不是有必要参与,又如何参与这场本质是最先进国家对目前唯一挑战者实行科技绞杀的“华为博弈”。
往小了说,这是再过几十年我们如何跟彼时后浪讲故事的问题。
往大了说,我们要考虑如何让美国的制裁,掉进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
几种声音
先来说说目前网上能见到的几种声音。除了一些太奇葩的和动机严重值得怀疑的,大体对此类事件分为四种反应。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四个观点也构成了大众和社交媒体在获知美国科技制裁时,所能提供的基本回应策略。
一、国家反击说
客观来讲,美国将技术制裁升级到目前这个阶段,确实短期争取谈判空间和缓冲地带,几乎必须依靠国家出手进行对冲干预。于是在网上大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国家出谋划策,制定各种反制裁战略。诸如制裁高通苹果,开放仿制药,取消承认对美知识产权保护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吧,在一场紧急事件中,老百姓给国家出主意,是建立在信息、资源、评判模型高度不对等基础上的。真的属于你能想到的当事多方都想到一万回了。最多在国家确实进行类似行动后,非常有快感地发一条“你看哥们说对了吧”。
二、武统台积电说
还有一些网友和自媒体,直接认为美国制裁是无解的,唯一破局方式就是武统台积电。这个怎么说呢,如果你在北京坐上出租车,司机大哥给你讲解一通国际局势后,最后结论基本都要回到武统上。可能彼此思维模型都是一样的。
三、绕路超车说
还有一种流行的声音,是中国应该加速量子计算、光计算等新型计算产业的研究,彻底绕道硅晶和经典计算,让美国几十年科技布局一夜之间化成泡影。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未免太儿戏了,对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发展格局也缺乏基本认知。简单来说,能绕过去早就绕了,谁也不想受这份肝气。
四、买与不买说
最后,数量最多的回应,就是手机买华为,坚决不买苹果。毫无疑问,更多用户购买华为手机,是对华为非常直接也是有价值的支持。但如果我们把视线集中在对于美国制裁的讨论上,会发现类似对手机买与不买的呼吁,基本只能以吵一架收场。
比如说买华为是爱国,那买小米OV呢?比如说买苹果是不是支持苹果在中国布局的产业链呢?而且手机的购买抉择里,掺杂了个人消费能力、消费喜好、使用习惯等一系列因素,就我所见,真到了需要换机的档口上,绝少有用户会把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纳入判断范畴。所以说支持华为手机当然好,但是无休止的争论,甚至把买与不买华为手机当作唯一支持华为,支持中国科技的判断标准,是绝对犯不上的。
几种声音总结下来,不难看出社交媒体反映出的,是大众的第一印象里华为事件距离日常生活还相对遥远。自己能做的无非就是买个手机,出出主意。那么这场事关国运的科技突围,真的就那么高高在上吗?
每个行业都是狙点
有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所有讨论的前提:“华为博弈”与中国数量巨大的人口、企业、行业、产业链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
回到科技产业的本质,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科技作为一种产业形态,归根结底依旧是商业行为。并且高研发门槛和漫长的生产产业链,导致科技产业严重依赖全球化市场和大规模商业需求。对于通信和IT为代表的科技产业链而言,来自全球的精准订单是极速研发的前提。反之,市场需求越庞大、商业行为越稳定,产业上游供应链就会更慎重对待商业合约。并且顺着稳定供需关系的逻辑,科技供给方会倾向将需求方的企业纳入供给链,以此提供犬牙交错的商业形态,避免出现雪崩式的产业链倾塌。这就是为什么以半导体为代表的科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比钟表机芯还复杂精细的供应链。
回归到“华为博弈”本身,科技产业链的特性可以决定两件事:一是由华为技术衍生出的产业需求越大,华为本身的技术底座就越安全;二是当通过华为可以链入的中国市场足够广大,并且具有自身再创新,反向加入全球产业链的能力,组成基于新技术的利益共同体,那么来自全球的技术供应链将会与华为的粘合度更高,华为的产业链就越安全。
基于这个结论,可以看到中国能够消耗大量科技产品的民用市场,与华为的长期安全是紧密相关的;中国广泛参与到全球科技贸易的市场定位,能够为华为的供应链稳定提供长期利好。
所以说,“华为博弈”不是纯粹的政府博弈,或者一家科技公司对外国政府的抗衡。从历史上看,中国科技市场与被美国执行过科技绞杀过的其他经济体和企业相比,国内民用市场旺盛、行业创新与出口能力强大的最根本的不同。比如日本半导体产业,以及三星、西门子、阿尔斯通,在经受制裁时都面临本土需求不足,需要与美国产业链抢占全球市场的问题。而苏联则缺乏有效的民用科技市场支持,科技贸易体系与全球割裂。
广泛的市场可以消化科技创新,大量行业可以利益创新机制增加外贸优势,以及异常高效的全国产业链联动机制,这些是华为和中国科技的独特底气。在国防、国际货币金融等核心关隘外,中国还有无数行业组成的山峦作为地形优势,攻上来哪座都可能损失惨重,这是理想情况下面对美国制裁建起的“新长城”。
那么顺着这件事往下看,参与“华为博弈”的最佳方式简单明了,那就是推动自身所在的行业、企业,甚至自己的创业计划,更多使用华为带来的技术资源。甚至把华为技术转化成行业创新与生产力,再反向输出到国际市场。
接下来肯定就有人要问了,华为的技术那么高大上,哪是我说用就用的?
这里的逻辑盲区在于,华为和中国底层科技之所以在今天这个阶段被封锁和制裁,不是因为发展发展着川普突然觉悟了,而是从5G到AI、云计算,技术融合带来了新一轮各行业使用新技术作为发展动力的可能。美国并不怕其他国家通信技术领先,事实上美国通信技术从4G开始就已经衰落了。美国担忧的是新技术作为底座,激活中国社会生产力大规模爆发——好比原先点油灯的突然就用上电了。
而你所在的行业,很可能就是那个本来在点油灯的地方。
事实上,“华为博弈”的本质是美国封锁华为和中国科技现在的短板,以此希望断绝中国科技的以后。面对现在我们办法稀少,但面向未来却有不少选择。当你听说麒麟芯片面临风险的同时,华为也在各个领域推动新的技术变革。这些技术变革又可以被一些原本处在科技产业边缘,甚至原本与科技绝缘的职位和企业所应用。
比如面对CPU封锁,华为这几年在推动基于ARM的鲲鹏芯片来代替英特尔的X86,如果你的岗位在发展新业务,或许可以添加一部分基于鲲鹏的云服务;比如华为在推动F5G,即第五代固网。如果企业网挺慢,不妨考虑华为面向园区提供的全光网方案;比如你想给小区加一个智能摄像头,那可以试试华为的好望。或者在买不到英伟达板卡的时候,用华为Atlas代替。
总之,华为和整个中国科技行业,正在今天涌出大量新型基础设施。了解这些“新基建”,去思考如何用它们创造价值,这就是参与中美科技对抗的方式。就像村里刚通了网,第一个想到在村里做电商,并且带动邻居一起做的人,就已经对中国互联网产业做出了莫大的贡献——当5G、AI、云计算、WiFi-6、IoT兴起时,道理还是那个道理。
所有的技术创新,都必须遵循研发、应用、再研发的良性循环才能走向成功。而应用 和广度不断提升,供应链粘度就会随之提高。自主性和安全性,不是建立在封闭基础上的,而是根植于创新。
总之,让你所在的行业、企业、职位更加数字化、智能化,那就等于给中国科技布置一个新的狙击点。
让持久战发生
最近很多文章也在提醒我们,中美科技对抗必然是异常漫长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恰好形成对比的是,群情激愤的中国舆论环境似乎是更加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那一方。似乎大伙有点忘了咱的看家本领——持久战。
在通信网络代际更迭,AI技术突入产业现状的科技变局中,我们首先需要正视一个逻辑:持久战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而是努力下才能达成的结果。很多声音都相信长期科技对抗下中国有不小的胜率,但要知道胜率的前提是对抗,而不是等着。
中国科技能够长期抵御针对性封锁,并且保证事态不会骤然恶化,原因在于半导体、基础软件这些底层科技产业,都拥有着复杂的产业流程和利益链分布。这导致所有长臂管辖都有对应的成本,而各种商业上、产业上的闪转腾挪都有一定的空间。
而就中国科技和市场立场而言,这场博弈的本质是以时间换空间。只有在向前发展的过程里,中国市场和全产业链更高效、针对性、创新性地吸收了让美国担忧的新技术红利,反向将这些红利变成了每个行业的贸易优势、生产力升级方案,新技术最快速度变成“新能源“,中国企业和中国产业链,才能在国际科技圈层中获得话语空间。
“华为博弈“中,中国科技产业实质上期待的理想情况,是更多行业、更多地域、更多应用主体,发展出可以与国际沟通,造成全球产业互动的产业创新。运营商忙着5G to B如此,互联网企业忙的产业互联网也是如此,AI企业加码B端市场同样目标一致。最终在广泛存在的产业迭代里,拉大持久战的摇摆空间,为每一道“禁令”和“封锁”留下缓冲地带,让制裁发布方瞻前顾后。在反复博弈的过程,随时谈随时打,双方进入吓唬归吓唬,发展归发展的循环里。
理想情况是,美国想封锁的企业和领域越来越多,最终变成超高难度打地鼠,甚至根本无从下手。
所以说,与其看各路专家讨论华为的未来,不如我们自己成为一只地鼠。
踩着技术聚合红利,跳出规则
迄今为止,很多媒体与分析师讨论了,中美之间的科技脱钩和封锁必然是长期的。无论特朗普和共和党是否在台上,都不会影响美国对中国科技执行绞杀遏制的长期政策。而中国也必须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也有很多人分析了,这场对抗对于中国来说的最坏结果,是高科技公司受到美国管制或者破产。中国失去迈入核心底层技术的机会,沦为纯粹的劳动密集地区与商品倾销地,买办经济盛行。日本的经济泡沫破裂,拉美国家和独联体国家的大衰退,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的未来。
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看,既然有最坏结果,那么最好结果是什么?
以华为本身作为参照系,其实也可以看到一种对中国来说相对理想的可能。华为独特的地方很多,5G、AI、计算都可以列入其中。但最独特的,是华为是全球差不多可以说唯一的全产业链科技公司。从无线、固网,到AI、云、IoT、存储,华为在各个领域贡献着技术革新,并且将其打通为可兼容的体系。这一点与上世纪70年代的IBM非常相似,彼时所有硅谷创新都来自或者经过一家公司。
而华为的全产业链优势,与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相遇,就是获取最佳结果的机会。美国不擅长5G,欧洲不擅长AI和云计算,即使两者都擅长,他们也找不到这么多应用5G+AI+云计算的产业场景,以及高效率的政府推动能力。
所以,机会在于将多种技术揉捏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价值。想要通过量子计算、脑机接口弯道超车,概率实在是太渺茫了。那就像一场看不到终点的长跑,发令枪一响就剩下跟自己搏斗。而真正的科技产业超车,都发生在产业创新的贴身肉搏里,抓住对手留下的错误迅猛发力,筑造一丝一厘的产业优势。
如果中国科技能够率先将几种近乎同时成熟的技术完成融合到应用的转化过程,那么华为和大量中国科技公司,就有可能跳出以往规则,来定义新的规则。举个例子,假如AI时代的软件创新,集中于某家中国平台或者操作系统上,那么这是否能够对芯片的长期被动形成反制约呢?
当然,这仅仅是设想中的最好情况。但在这个预设下,我们会发现如果中国各行业5G用的更快,产业智能化推动更坚决,就会更容易倒逼出中美科技新对抗的底牌。
站在技术聚合的时机上,用产业链优势换取创新资源,这是中国“新基建“的首要任务。所谓跳出规则才能重写规则。
把欧洲和日、韩变成朋友
最后,可能想要额外谈论一个相关话题。很多朋友在面对美国制裁时,会马上联想到东风西风,意识形态的对抗上。恨不得整个西方世界都是敌人,咱们关上大门自强不息就算了。事实上大可不必,美国不代表西方世界,美国政府和某一党派也不代表美国科技公司和技术创新者的诉求与利益。
在中美科技对抗的长期可能下,各个国家和经济体同时也在面临不同的问题和利益诉求。从欧洲对华为5G技术的拉锯态度,以及日韩半导体企业与华为的合作中就可见一斑。
从“华为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和日、韩企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往往在美国政客游说时,欧洲运营商和企业网用户是首先站出来为华为证明的人;比如在台积电风波开启时,我们会自然把目光投向三星,以及日本企业在半导体产业上游的身位。我们既希望从这些企业中获取对中国科技的认同,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在未来提供帮助。
尤其在底层技术领域,欧洲和日、韩既是大规模市场,也是供应链玩家和供应规则的主要制定者。想方设法把他们变成朋友,寻找共同的利益捆绑点,也不仅是华为一家的任务。每一笔外贸订单、每一张机票,甚至每一次交流,都是增强经济体互信与依赖的方式,也是每个人可以参与其中的战斗。毕竟科技产业归根结底同样是人的产业,对于人群的信任,是科技信任与合作的支撑。
当然,这里不是说其他国家不重要。只是局限在美国科技制裁这件事上,会发现欧洲和日韩格外重要。
过往,我们总是习惯于去理解这些国家需要的商品是什么。也许接下来,要尝试理解这些国家需要的未来是什么。
战斗在人生里,不在键盘上
移动互联网时代,让我们变得四通八达,同时也变得急不可耐。我们总是急于发表观点,挥舞情绪,表达诉求。这些急迫的情绪在有些事件中,可能就是解决方案本身。但在很多事情里,比如如何化解甚至回击美国的科技封锁中,愤怒仅仅是最廉价的快消品。
如果我们想要一场长期的胜利,那么就把愤怒变成动力,分散在身体和大脑里。去创造,去改变,而不仅是挥舞键盘。
如果你此刻正在求学,请发现科技战里人才是根本。台积电之所以难以撼动,不仅是光刻机的问题,更多是人才优势。那么请正视我们的毕业率和人才应用率之间的落差,尝试去弥补它。
如果你是某个行业的一员,请理解产业变局正在快速发生当中,你所知的生产常识、商业常识都是可以被打破的。只有新机会才能打破旧平衡,而技术创新和融合正在提供机会。请尝试去了解一下什么是鲲鹏、什么是昇腾,什么是产业智能化,不要让谈论华为仅仅成为一种茶余饭后的情绪发泄。
如果你跟科技行业没什么关系。换一个角度想想,更多相互理解、更好的社交媒体氛围、更多产业圈层间的沟通,都是让科技进步在中国加速的一块砝码。科技革命诞生于繁荣的文化、广泛的交流、高效的社会沟通之上,历来都是如此。
其实吧,哪怕你只是怒骂川普之余,多看几分钟华为的产业体系和技术布局,也是降低了华为与外界沟通的成本;哪怕多讨论一些新技术在自己行业内的应用,就是增加了中国科技革新的效率。
至于买或者不买华为手机,还是看产品和技术的优劣,结合自己习惯和经济情况而定吧。华为也必然更想用产品证明自己。与其讨论买或者不买某个品牌的手机,不如去这个大时代找找机会。让智能世界加快到来,寻觅一些新的上升通道,探索自己岗位的更新方式,理解和尊重科技的重要性——做这些真的符合自身利益的事,就可以了。
你就是这个时代的屏障,创造奇迹的一点力量。
嗯,奥里给。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