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因为这场突然而至的疫情,我们直接以Hard模式开局。原本代表一年辞旧迎新的春节小长假也变成了一场让数亿人郁闷不已的长时间隔离。大人盼开工、孩子盼复课,估计成了疫情期间我们在朋友圈里看到的最多的段子了。
这不得不令人心生感慨。正是数亿国人这样自觉地隔离防护,才有效地控制了新冠疫情的蔓延。就连世卫组织的官员也承认,是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努力为其他国家的防疫争取了时间。但这一场如此规模较大、时间长达一个多月的隔离,其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
疫情除了对国家宏观经济层面显著的负面影响,对于每个个体而言,由于长时间社会隔离和对悲观信息的关注,也会给心理身体造成很多的隐性问题。
我们看得见的直接影响就是开工和复课的一再延期,直接造成家庭收入的下降,耽误孩子的学业;而容易让人们忽视的影响就是,由于疫情隔离突然将一家人长时间拘束在一起,使得生活中积攒的各种矛盾集中爆发,多重的压力导致人们会产生各种的心理焦虑、愤怒和争吵。而对于那些独自隔离的人来说,除了克服生活上的种种难题,还要面对社交减少、孤独感等心理问题。
另外,最近英国两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长期的社会隔离会造成人体的炎症反应,增加人们患上心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由于这类生理上的不良反应难以引起我们察觉,因而需要我们更加警惕和及时干预治疗。
隔离防疫,心理也要防“疫”
这场突然而至的疫情送给我们每人一份“不太寻常”的超长假期。这份假期并不像人们一开始设想的那么轻松。尽管我们人类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有这样那样的休闲娱乐来缓解疫情带给我们的负面作用,但面对这场长达一个多月的社会隔离措施,每个人都会产生或轻或重的一些心理反应和问题。
由于新冠疫情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特别是对于身处疫区,自己或亲人每天要面对生死考验的煎熬的人们来说,人们更容易感到恐慌和焦虑。他们所体验的压力是置身事外的人们难以体会的。而根据研究者对于SARS期间疑似感染的隔离者的调查,结束隔离后的人们更容易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甚至还有抑郁症。即使没有发生感染,也没有医院紧张救治的经历,也会有人从大量身边的事例、媒体报道中感受到这种威胁,从而出现各种情绪问题和应激反应。对于那些因感染进行隔离救治,以及长期处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来说,他们也更加需要在疫情结束之后,进行及时的心理咨询和诊断干预。
而大多数身处疫情风暴之外的人们,普遍都会经历从一开始对疫情的无知和恐惧,转变为“觉得应该有人要对这事负责”的愤怒,再后面转变为对疫情的麻木和无助。
与以往历史时期不同的是,由于公众媒体和个人社交网络的发达,我们不再缺少疫情信息,反而是处在信息过载的状态。人们对于疫情新闻和各类消息的持续关注,一方面帮助我们能正确有效地进行防疫,另一方面则可能会促使一些人过度共情或焦虑,引发悲伤、失眠、易怒等问题,甚至也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
从这场疫情信息的长期报道看来,越是公开透明、权威的疫情报道,对疫情现场真实的还原报道,才越能打消公众疑虑,平息人们因为信息不畅或错乱引发的焦虑和愤怒。
此外,隔离本身也是家庭矛盾和负面情绪的放大器。由于夫妻、父母和孩子突然凭空多出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的时间,原本平时被掩盖的小矛盾变成不得不面对解决的棘手问题,再叠加上收入减少引发的经济压力,会给很多人带来过度的压力和焦虑情绪。
疫情期间暴露出的家庭矛盾、子女沟通、就业收入等问题,如果在隔离后没有得到及时解决,那么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会造成很多的社会问题的出现,比如离婚率、失业率的上升等。
隔离一时苦,孤独难治愈
如果说以上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大众还是能够明显觉察到的话,那么由于隔离导致的身体的病症反应则不太容易感知到。但由于疫情隔离,而可能导致的身体反应,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近日,英国里萨大学和布鲁内尔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长期的社会隔离可能加剧人体内的炎症的发生。炎症本身是身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机体对于各类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适当的炎症有助于身体杀灭致病源,修复组织损伤,恢复身体健康。但是过度的慢性炎症则会增加人们患上抑郁症、记忆障碍甚至癌症等疾病的风险。
根据该项研究,长期的社会隔离则会导致人体释放一种C反应蛋白,与组织损伤后释放的糖蛋白相同,而这种糖蛋白长期释放会转行为引发血栓的蛋白纤维。研究还显示,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在社会隔离中产生这类炎症反应。我们猜测,也许在长期的社会进化当中,女性更能忍受与外界隔离而产生的压力,而男性有着更多的社交需求,因而难以忍受这类隔离体验。
但研究人员还指出,孤独感也是造成我们身体产生炎症的一大诱因,但与社会隔离不同,它并非直接引发人体的炎症反应,而是孤独感的压力会促使人体提高炎症细胞因子IL-6的水平,从而引发更持久的炎症。
尽管这一研究还不能拿出严格的证据,但研究人员认为隔离和孤独引发身体反应的机制是不同的。如果换成常识来理解,隔离终有尽头,引发的炎症反应总会因为隔离解除、社交活动、心理活动的增加而得到缓解和治愈。而孤独感则并不受社交活动影响,更多是人的一种客观的心理问题,是一些人长期存在的心理惯性,而其所引发的炎症更难以消除,也需要更长时间的干预和自我调节才能克服这类心理问题。
现在,我国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地区间的隔离逐步解除,但短期内恢复原先的生活状态仍不太可能。面对我们可能存在的这些心理和生理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心理建设要重视,生理健康也重要
一旦隔离解除,放飞自我是万万不能的。郑州小伙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不作就不会死”的荒唐后果。但消极绝望也是千万要避免的。理性科学应对、恢复积极心态、注意外出防护和消毒,才是我们更好地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的正确姿势。
对于自身的心理状况,建议每个人都要认真应对,而不是通过报复性的消费、聚会来掩盖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毕竟疫情是一场难得的人生考验,我们理应从灾难中获得成长的经验。经历疫情,我们会发现没有什么比拥有丰富的学识和强大的内心更重要、也更有魅力了。这些丰富的知识和心理治愈的方法也可以有效帮助普通人进行心理建设。
同样,这场疫情隔离带给一家人的长期相聚的机会,同样也是家人之间直面问题、消除隔阂,共度难关的绝好时机。尊重、理解和有效沟通,也许是治愈我们心理问题最实惠的疗法。
春暖花开,隔离期里倦怠的身体需要释放那些积压已久的精力和“炎症废弃物”。出门运动,恢复身体活力,也是打破隔离副作用的有效手段。而在疫情结束后,无论男女老少,都应该做一次全身体检,充分了解下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好科学合理的健康防护的方案。
而对于那些因为疫情感染而遭受亲人病逝、病痛折磨等巨大打击的人们来说,或者是那些因为疫情遭遇严重生活困难的人们,有效的社会心理干预和政策的补偿、救助,成为更为重要的紧迫任务。
众所周知,我们本身具有一种强大的“反脆弱”的能力。人们可以在经历挫折、伤害之后,不仅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还可以变得更加强大,能够经受更多压力和挑战。
隔离总有结束时,未来生活会奖赏那些从这场疫情考验中习得“反脆弱”能力的那些人的。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