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多事之春”,巨头企业的每一个举措都会格外引得市场关注。人们在关注着,产业引领者如何看待当下变化中存有的机会、如何切入其中又将如何重塑产业的未来。
例如最近,百度宣布了百度智能云的架构调整,提出自此百度智能云的云计算、智能金融、智能客服、渠道生态等业务的负责人将直接向CTO王海峰汇报。在“新基建”呼声高昂的今天,云计算作为与AI、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高度相关的产业,其发展逻辑变得格外耐人寻味。关于百度智能云的此次调整,有人认为是“销售派”向“技术派”的转变。实际上这也并不是百度智能云一次突然的变动,从半年前百度智能云纳入CTO体系开始,在数次调整之下,百度智能云正在和百度AI体系契合得愈发紧密。B端产业的风起云涌,似乎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普罗大众感知到。但如果把视野放大,将目光放到整个产业升级命题之中,或许可以得到更多信息。
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尝试讨论,百度智能云之变,究竟改变了什么?
两条线索:推理云计算之变
在剖析云计算市场的变化之前,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企业云服务需求是一成不变的吗?
关于这个问题,还要从两条线索说起。
首先是那些我们传统印象中和云计算距离很近的企业,诸如移动互联网、电商、娱乐媒体等等。这些公司有着良好的信息基础,所需要通常只是需要更高性价比的云计算资源,以支撑其业务的高效运行。如果说其中存在变化,大多也是对云计算的安全性、部署效率等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真正变化存在于另一条线索中,也就是那些以往看似远离云计算的企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AI、5G、IoT等新技术的发展给予了传统产业巨大的技术升级空间。但是一方面这些产业往往都不具备技术基础,另一方面来说,升级过程中涉及的AI算法等等能力,也通常只被科技产业链的上游掌握。因此在传统产业的智能升级造就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这一市场空间覆盖了“技术-计算”资源的整条链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再将“云计算”这一商品独立出来,依旧以传统SaaS的方式去定义它,而是逐渐将其看做全流程解决方案中的重要一环。
同样的变化也体现科技企业为云计算赋予的能力上。
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通过云端向传统企业交付技术。除了百度智能云外,我们也可以看到谷歌云在年初宣布将发挥AI优势争取市场份额,阿里云提出了“智能云平台”的概念,就在最近微软还设立了首席科学官来分管Azure云。
把云包装成一款容量越来越丰富的商品,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种行业共识。
因此我们也无需为云计算企业架构划出“技术派”或“销售派”的区别,仿佛云计算和靠开分店、划地盘的火锅市场一样,能够通过“销售渠道”来完成发展目标。在商业形态与市场需求的巨大变化下,一切发展的支撑还是商品本身。
一个交点:百度智能云的增长根源
在这种变化之中,人们容易产生的另一个误区,是云计算发展存在一个“起点”。例如认为企业将云与AI进行整合之后,云的发展就要重新从起点出发,部署技术、开拓市场。
但与其为云的发展“找起点”,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企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的交点。
在这个问题上,百度智能云过去一段时间的增长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根据Canalys等第三方机构调研,百度智能云在云市场中增速第一。最新的百度财报电话会议披露,智能云收入实现了两位数的强劲增长,利润率也显著提高。
在“重回起点”的理论下,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可能出现的,百度智能云的增长来自于AI这一交点。
百度从重仓AI技术,到搭建飞桨 学习平台、打造技术输出平台百度大脑,一切动作的最终目的都是将技术开发和技术本身工业化,累积技术工业化的经验,最终让让AI技术可以批量化地嵌入现实场景,发挥作用。这时百度智能云的存在,就是为这一套AI基础实施体系提供了一个商业化落地的出口。加上百度智能云所拥有的智能边缘、云端全功能AI芯片、安全存储等能力,这些都为这一窗口提供了更强大的外围支持。
但最终的核心,还是技术本身。因为产业所需要的,是借助技术能力来提升增质提效。云计算产品是否能够提供足够强大的AI技术、其技术与现实场景的契合度如何、与芯片硬件和开发平台的契合程度又如何,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产业决策的最大的影响因素。
正因为此前的能力累积和近半年来的不断调整,与当下产业智能化需求完美相交,才让百度智能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尤其与起点不同,交点意味着持续的变化。像是新基建项目开始部署后,5G、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怎样与云计算相互配合,就是一个需要持续求解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不论百度、微软或是阿里,CTO以及首席科学家等角色要成为云计算的重要责任者,技术体系和市场需求在高速变化,责任者必须是掌握住变化先机的人。
就拿百度CTO王海峰来说,拥有深厚技术背景的他一直强调AI to B能力,而云则是从AI到B之中最重要的窗口。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王海峰带领其团队冲锋在各种落地合作中,比如去年百度智能云与东软集团在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合作;以及此次疫情中,AI体温检测落地各大地铁站,智能外呼、智能医疗等技术的快速落地实施,也体现了王海峰的“AI致用”逻辑。经由这一次的组织架构变化,百度智能云正在与当下产业需求在交点上契合得更加紧密。诸如此类的AI技术落地,必然将大批量的出现在产业世界。
三个机会:交点竞争下云计算市场
当然正如我们一开始提到的,这种变化并非百度智能云一家独占,而是正出现于整个云计算市场之中。
那么在即将到来“交点竞争”中,百度智能云的机会存在于哪里?
首先是技术机会本身。
从新基建这一目标的出现来看,产业智能化在未来几年内都会成为一项长效需求。云计算的增量市场长期存在,而技术交点本身必然成为其中的重要考量。如今已经已发布超过260款产品和近40个解决方案的百度智能云,显然可以在以往的落地经验中不断优化AI技术能力,寻找出可复制的范式,提升交点结合的效率。在未来的竞争中,不断优化技术这一差异化优势。
同时还有环形机会。
现在提起百度,我们似乎能想到很多AI商业化项目。除了百度智能云,还有百度大脑这样的平台。但这并不意味着百度内部业务组织有所重合,反而构成了一种清晰的分工。就拿百度大脑来说,把技术能力切分成颗粒度更小接口的百度大脑,可以很好地满足一些企业探索合作性质的需求,尤其对于一些拥有技术基础的企业来说,与百度大脑的合作自然如虎添翼。而百度智能云则输出的是AI与云服务等多种技术融合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面对的更广阔的传统产业市场。前者如同餐厅,后者则是食品工厂。虽然面对的需求不同,但很多资源是可以共享利用的,尤其双方可以互相交换落地经验。通过多个端点连接精益,形成了牢靠的环形能力。
最后不可忽视的,是生态累积机会。
百度智能云发展至今,一直持续的是对产业生态的累积。每年的百度云智峰会上,我们都能听到相关的消息,像是从2016年开始实行的,推动行业合作伙伴共同建设ABC生态的云图计划,以及去年发布的推动AI落地的百度产业智能联盟,都在不断唤醒产业生态。如今经过几次调整,战略位置不断提升的百度智能云显然也会和另一端的百度AI生态熔接,让开发者生态中的开发力量涌入云端,缩短技术从研发到落地的路径。在未来交点的变动可能性下,丰富的生态累积可以帮助百度智能云做足准备,更高效的应对需求变化。
这样看来,我们与其将这次百度智能云的组织架构调整看做“改变”,不如将其看做成长和进化。当产业智能化前提条件愈发成熟,新基建目标又已显现的情况下,云计算产业的形态也必然产生豹变以切入市场,让智能技术在现实世界更好的生根发芽。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写下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完全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
变化即是成长,变化即是进化。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