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时理性。
为了让机器人学习技能,对它们进行千锤百炼、花式虐待,都是常有的事。
有时也很感性。
尽管我们也知道铜腔铁臂的机器人并不会因为被击打而感觉到疼痛,但依然希望能通过更温和的方式来让它们成长,科学家们想方设法试图让它们看看YouTube视频就能学习,或是在模拟环境里展开竞技……
另一个影响视频理解技术进程的,就是成本困境。相比图像,训练视频模型需要增加许多存储、计算资源,对实时性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也比普通神经网络更难训练,目前赛道上的主力玩家就是Google、Facebook、百度、头条等巨头在角逐。想要让更多开发者为技术进阶贡献脑力,如何减轻训练负担就成了不可忽视的工作。目前Google、百度都通过自家的开源平台释放了视频理解算法模型和标注好的数据集,一些运算资源上的扶持政策也相继露面,恨不得让开发者们“拎包入住”……
所以从技术层面来看,视频理解注定是无数人苦心科研的点滴心血累计,才能积累成撬动整个行业的能量,距离想象中的“AI机器人抱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智能机器共生,人类做好准备了吗?
只要稍微想一想,就能明白算法只是无心之失,毕竟就算它未来真的可能向着自己机器人大兄弟,现在也不具备那个业务能力啊。这么简单的事儿,为什么还能被“节奏大师”们引发一阵黑客帝国式恐慌呢?
原因之一,恐怕是大多数人对于《机器人打擂台》这种格斗节目或竞技比赛还是不甚了解,并不知道机器是在通过自由对抗提升对复杂环境和意外的灵活应变能力,使它们在硬件和智能程度上不断向应用进阶。
对于普通人来说,就看到一群机器人刀劈斧砍,互相倾轧,跟斗兽场取乐似乎并无区别,这就很容易产生移情效应,将自己的同情心理释放到算法上——“人看了都想打人,AI看了肯定更生气”,研究人员也没少因为对机器人拳打脚踢而登上头条……所以这次因YouTube下架事件受到影响的Maker's Muse幕后制作人Angus Deveson,就在一个声援视频中公开宣传:“战斗机器人节目是教育和展示工程学魅力的绝佳工具”,以期让更多人改变对机器人节目的认知。
而另一个比较隐藏的忧虑,则是对于“AI导向”的社会焦虑。
今天哪怕是偏远如非洲的人群,恐怕也无法否认,整个社会运转不仅仅由人类组成,也有越来越多的机器参与进来,从Facebook上的一举一动,到亚马逊流域猿猴的生存环境,智能机器正在成为人类和人类、人类和社会之间必不可少的媒介。
如今,人类很乐意交给AI的事情往往是那些自己不愿去做或者效率低下的事情,比如审核涉黄涉爆的网络内容。未来当所谓的“奇点”,也就是人工智能的智慧超过人类的智慧,真正来临的时候,智能系统会帮助人类来担当社会管理者的角色,那时,人类何以重新定位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还能够自主选择吗?这种身份焦虑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解决方案。
许多研究者都告诉大众“车到山前必有路”,坐在车里蒙眼向前的人只好像YouTube“AI主导”这样的事故下时时惊惶。这里,或许我们在追逐AI的时候,也需要早日开始求解两个问题:
第一,AI上位如此迅速,大众认知教育与伦理建设到位了吗?
第二,如果没有,当算法与用户之间产生冲突(这几乎是必然的),科技企业在变革中如何自处?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