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酒店、愤怒俱乐部……情绪释放产业崛起的背后

一向喜欢在大尺度边缘游走的Netflix,前不久果然又“不负众望”地推出了一部重口味美剧《Bonding》。

单看海报,粉色的背景,黑丝袜S女主,锁链皮鞭之类的话题,无不闪瞎路人的眼。

但如果你抱着“搞黄色”的想法去追,可能又会惊奇地发现,这居然是部彻彻底底的“治愈系”喜剧。随着剧情的进展,客人和男女主自己,通过这种隐秘的方式释放情绪和压力,最终得到救赎。

都说影视作品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Netflix确实有过度夸张和吸引眼球的成分,不过针对普通人的情绪释放产业,确实在近两年成了“刚需”并且备受欢迎。

当然,大众化的情绪释放活动肯定不会像剧里那样在公序良俗的边缘作死,它们大多是为用户提供一种安全私密的发泄场所。

比如日本Ikemeso Danshi公司推出了哭泣服务,让顾客在在“泪液信使”的指导下观看催泪的电影或是漫画,比如《阿甘正传》之类的,尽情大哭而不受社会的评判和注视。甚至还有公司将这项服务列入了团建项目,员工们集体哭泣来宣泄压力和放松,真是让喝惯了福报鸡汤的围观群众目瞪狗呆。

除了哭泣,愤怒也是一种不受大众欢迎的情绪。为此,伦敦愤怒俱乐部每个月会组织游戏,让参与者把房间里的东西杂碎,在指定的空间内安全地释放愤怒。

负面情绪的商业价值为何突然崛起,其产业化的路上又有哪些问题尚待解决?

情绪释放产业突然火爆,到底发生了啥?

大众潮流变化的脚步总是特别快,明明几个月前还流行“佛系”“秃头”“岁月静好”。突然之间,情绪宣泄方面的种种服务,就崛起为一种“试过都说好”的新兴活动。

除了哭泣房、愤怒室,还有不少“天秀”企业研发出了智能击打/呐喊宣泄仪之类的硬件。再也不必担心亲朋好友会因为“情绪垃圾桶”而另眼相看了,智能宣泄仪,想喊多高喊多高,还支持LED彩灯和循环播放哦亲亲!

放眼望去,哪个不是熟人面前光鲜亮丽、网络世界快乐沙雕,就连所谓的“丧文化”,也有点自我妆点的意味在里面。怎么突然“负面情绪”都能淘金了呢?这种崛起,可能跟特殊的天时有关。

1.传统情感规则和现代生活的不兼容。长久以来,公开展示哭泣、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被认为是一件相对禁忌的事。因为社会主流规则是,人应该在特定时间和地点表现适合的情绪及情感类型。

前不久女歌手Ariana Grande在华盛顿举办的演唱会上,因为唱到已故男友写的歌曲泣不成声。演出结束后,她登上了Instagram和Twitter对粉丝道歉,并感激粉丝“接受自己的人性”。哭泣,对于更多普通人来说,第一反应也是抱歉。

除了场合,情感规则在某些文化和性别上,都有着特殊的规范。比如男人在公开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必须表现出更大的克制力。亦或是用“为母则刚”之类的老话,来限制女性合理的情绪表达。

不过,快节奏社会的压力之下,恪守传统情感规则,进一步导致了情感释放时间和场所的不足。越来越多的人身陷这种情感空虚中,自然有人看到商机,能够安全发泄的场所也就迅速涌现。

2.技术发展加剧了情绪敏感和过度消费。

融媒体的兴起,让信息变得百花齐放,让观众产生了“在场”的感觉,但在商业价值的驱使下,很容易变得以激发强烈情绪为目标。

比如,电视真人秀会创造一个虚拟社区,促使观众产生激动的情感反应,而完全取代真正的情绪。以或者在媒体报道中,以可怕的视觉内容来刺激焦虑、恐惧、不满等追求眼球。曾经风头无两的咪蒙系,依仗和激发的正是人们这些负面情绪。

在这样的催逼之下,情绪释放产业崛起了。那么,一个安全、有效的情绪释放服务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呢?

无判断力环境:负面情绪剿灭记

情绪释放如果无标准,很可能就会像《Bonding》中描绘的那样挑战公序良俗了。如果非要给这类服务一个定义的话,可以用三个特质来总结:

1.能够用来唤起特定情绪的空间。这需要对环境进行精心策划和改造,提供了一种娱乐性,游戏性的物理平台,来缓解现实中的紧张情绪。比如愤怒活动中往往提供许多击打、破坏性的道具。哭泣酒店则会为顾客准备好催泪的短片和定制的纸巾。

2.志同道合的同伴。同伴的存在可以为宣泄者提供行为和情感上的安全感以及接受感,从而真正感受到被治疗。比如哭泣酒店中的“泪液信使”,亦或是医院为产后妈妈们开设的“情绪宣泄小屋”,让参与者感觉到伙伴的支持,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绪储备,帮助人们在宣泄过后更乐观地应对现实。

3.逃离主流文化情感规则。如果仅仅是释放渠道和倾诉的话,那么找好朋友喝顿大酒或许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情感释放市场的火爆,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它能够让人暂时逃离主流情感规则的审判。

它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面临心理健康危机的时候,男性往往因为无法谈论或释放自己的情绪而受到更严重的影响。在英国和美国,50岁以下男性的自杀率比女性高四倍。这或许与社会通常阻止男性表达自己的情绪有关。因此,创造一个无判断的空间,让男人可以敞开心扉,非常重要。

只有在这三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具有疗愈性质的社会情感空间。

昂贵的炒作,还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那么,这种情绪释放类的治疗服务是否昂贵呢?老实说,比起普通的娱乐项目,还是要高出不少的。

比如北京的一家发泄屋中,参与者身着防护服、头盔和橡胶手套,进入一个封闭房间,30分钟内砸碎约25个酒瓶,盛惠近200元左右。据说,一天最多砸掉2000个酒瓶。

如果想要砸点其他的东西,则需要另外加钱——“电视400元一台,可以附送一个键盘;女模特300元,男模特350元”。

作为一次性体验,显然只有少数中等收入和高收入者才能负担这样的“宣泄方式”了。

更关键的,与情绪释放相对应的是,无论是哭泣还是砸东西,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它们原本也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生的,但这种无法对现实生活带来切实帮助的体验项目。可以想见,在新鲜劲儿过去之后,用户会很快意识并回归到那些对情绪状态介入更多的健康活动中,比如运动、冥想、有朋友交流,而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不仅是一个月或几个月,而是永久性的。

那么,情绪释放产业很快会在爆发之后,迎来自己的瓶颈——如何持续获客。无论是可以引导“暴力性”的发泄,或是制造更多焦虑,显然都不是可取之道。毕竟释放情绪是为了缓解压力,而不是在释放过程中增加副作用和新的问题。

目前来看,情绪释放产业还处于真正爆发的早期。其价值在于,和饮食、运动等健康活动相比,它是一个尚未开发但不断增长的细分领域,有望在6320亿的全球健康行业中分到一杯羹。

并且,如果我们勇于接受并且承认自己正在被焦虑和抑郁所捆绑,那么释放自己的痛苦和煎熬,或许是对精神世界的第一道自我救赎吧。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6-04
哭泣酒店、愤怒俱乐部……情绪释放产业崛起的背后
因为社会主流规则是,人应该在特定时间和地点表现适合的情绪及情感类型。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