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这个时代,我们必须随时更新对中老年人业余爱好的理解。三分钟不学习,轻松就被爸妈和若干长辈们的思路甩出三条街外。不瞒你说,保不齐你才是全家最跟不上时代的一个。
比如说,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现在大爷大妈们已经不流行组团去游轮吃海鲜,或者去澳门凹丝巾造型,去欧洲刷爆免税店了。
如今流行的画风是这样的:街坊某大爷出国旅游,什么九宫格美食机票都不发。临回来“咔”发朋友圈一张照片,悬崖古堡加落日,配一句叶赛宁或者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加个中欧某国的定位(可能定位都没有)。
然后下面齐刷刷亮堂堂,好几十个回复都是俩字:“大片!”。
其中产生的成就达成之愉悦,显然不在江湖中是难以识其一二的。可是这里有个问题出现了:摄影学或许有严苛的审美标准,但是代表着购买力的大爷大妈们显然并不关心。他们心心念念要拍出来,震惊整个广场舞社区的大片,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中老年摄影江湖的终极奥义背后,隐藏着更宏大的命题:在今天中国,最有闲暇时光、金钱和执念去享受摄影带来乐趣的一群人,他们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摄影快感?高速发展的手机摄影技术,能够满足大爷大妈们的伟大理想,成为单反的梦魇吗?
以目前业界公认摄影最强的华为Mate 20 Pro为技术坐标,我们带着以上问题,走访了三个中老年摄影社群,采访调查了400多位“民间摄影家”。希望能够弄懂大爷大妈们的“大片江湖”,究竟如何用科学来解释。
江湖上流传的“大片梦”
为了搞懂身受民间摄影群体喜爱的“大片”到底是什么,我们采取潜伏进了三个不同地区的摄影爱好者社群。这三个群都以“中老年”“业余摄影爱好者”“旅游摄影”为主要标签,其中不乏部分专业摄影人士。
三个群中一个主要活动在北京,一个坐标西安,还有一个由个人发起汇集了全国的摄影爱好者。参与访问调查者总计462人,其中男女比例大约为七比三、45岁以上占据绝大多数。
我们采取投票调查的方式,对“大片”这一概念进行了几轮分析。
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得到的结果:
第一个问题:哪种作品最符合大片的定义。
这个问题中我们放了比较多选项,进入前三名的是:
A、朋友圈点赞最高的那张就是大片;
B、使用特殊的拍摄技巧:比如长焦距、大广角拍摄等;
C、有特殊的拍摄对象:比如拥挤的人群、日出、豪华宫殿、特殊天气等。
虽然我怀疑第一名获奖原因是它比较逗乐,但这也可以看出,摄影爱好者们对于社群认可是有非常清晰期待的。并且认为高超的摄影技巧,某种程度上胜过拍摄对象。当然,这三者其实都是大片作品中不可或缺的。
第二个问题:大片应该拍什么?
在这个问题中,得到认可最多的拍摄对象是风景,获得接近70%的总票数。而花草/动物为列第二;人像排名第三。采访当中,很多受访者都认为日常生活中拍人像是最麻烦的,要处理很多问题,一般不喜欢尝试。而拍摄风景可以与旅游联系在一起,是最主要的摄影种类。
第三个问题:请选出一张合格的大片。
我们通过列举作品和投票,在三个受访群中,分别选出了一张被认可的“大片”。
分别是这样的:
这样的:
和这样的:
至此,我想我们可以对消费者喜爱的“拍大片体验”下个定义了。
手动拍大片,基本要经历这样的公式:拍风景为主,有特殊光效和天气加分,在视觉冲击力、空间感,以及色彩冲撞中,三者至少要占一项,最好全占。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是最可能获得朋友圈高票点赞的。甚至可能一举奠定江湖地位,开始向老铁们传授经验。
归其根本,是民间摄影爱好者开始追求视觉冲击带来的直观审美。前苏联心理学家R·L·格列高里曾经提出,人类视觉的一个普遍特点,是会优先接受大脑未事先准备过的信息。在消费者开始普遍追求摄影所带来视觉愉悦的时候,能否帮助消费者拍出一张大片,也就成为了摄影设备的主要工作。
然而这里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大片江湖”里,并不是一个谁重谁有理的世界。
拍一张半个社区点赞的大片,到底有多难?
有意思的是,虽然采访中能够发现,摄影爱好者对于拍出大片感作品,普遍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期待。但是在是否已经拍出过满意的大片级作品上,很多人却认为,并没有。
这是什么情况?在消费升级气息异常激烈的中老年旅游江湖里,难道拍照还是很难以契机的一种体验吗?
让我们继续问卷数据。
第四个问题:什么器材是拍大片的最好准备?
A、多台设备+三脚架;
B、一台单反相机;
C、手机。
有意思的是,这个问题获得最多认可的答案是A,支持率约占50%。而排名第二的是C,手机拍照获得30%多的认可,最后一名竟然是我们传统意识上认为很专业的单反。
事实上,今天很多摄影爱好者已经认可,没有三脚架和多镜头帮助的单一单反,能够发挥效用的地方相当有限。然而其重量却令跋山涉水寻找风景的老法师们心力交瘁。这种情况下,反而更倾向于手机作为拍照选择。
而有意思的是,虽然大部分受访者都认可多设备、多镜头和专业三脚架,是最容易出片的装备,但却很少有人真正用过。显然经费是一方面原因,重量和技术要求也是重要的限制。这样看来,在旅游舒适度越来越重要、跨国旅行愈发普遍的今天,单反的重量和携带感正在成为巨大的制约。
第五个问题:你不能拍出大片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下排名最高的答案依次是:
A、设备操作太复杂,效果总是不如别人的好;
B、拍摄过程太辛苦;
C、缺少合适摄影对象,比如风景、静物、模特等。
从中可以发现,普通消费者对单反和一些手机、运动相机的操作感可谓望洋兴叹。如何能够简单直接地拍出专业大片效果,这是普通摄影爱好群体的另一个痛点。
总结整个对摄影爱好者“拍大片”体验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一张叫好又叫座的朋友圈大片,拍摄时必须具备六大要素:
1、旅行经历与时机、灵感;
2、设备的舒适度和便携度,可以穿越复杂地形;
3、抓拍能力;
4、熟练使用复杂设备的能力;
5、色彩还原能力、变焦能力、夜景和逆光,合称四大绝技;
6、塑造一个视觉反常识点,比如超广角镜头、微距镜头等。
综合而言,手机的体验强在前四项,单反强在后二项。
而随着近两年手机摄影能力,开始借助摄像头、传感器影像系统,甚至AI技术的长足发展,开始向着原本陌生的最后两个技能疯狂试探。
让我们回到Mate 20 Pro中,会发现大爷大妈们的“拍大片”意愿,已经开始被手机摄影中的北极星拨开迷雾。
手机中的北极星,是否已经穿越了“大片迷雾”?
既然单反已经在先天上暴露出了劣势,那么压力就来到了手机一方。根据我们上边得出的大片共识和必备六要素,一款能够满足消费者核心摄影需求的手机,就必须要穿越三层原本并不擅长的迷雾:
1、把专业模式变得简单,解决单反的核心痛点;
2、可以与顶级设备比拼的色彩还原能力、变焦能力、夜景和逆光;
3、视觉反常识点的营造。
让我们回到目前被诸多国际主流评测媒体,公认为拍照能力最强的华为Mate 20 Pro,来看一下这三层障碍是否已经一跃而过。
搭载4000万像素广角摄像头+2000万像素超广角摄像头+800万像素长焦摄像头的新徕卡三摄镜头解决方案的华为Mate 20 Pro,首先继承了自Mate 10以来在移动AI层面的探索。搭载双核NPU的麒麟980,帮助Mate 20系列升级了智能摄影大师2.0,并且加入了智能摄像大师的新功能。
移动AI在于摄像头的结合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把原本复杂的调参工作省略掉,智能识别所拍摄场景、拍照意图和用户期待效果,兼顾AI防抖、智能对焦等智能功能。
换句话说,移动AI的加入以及在Mate 20系列当中完成的进一步升级,令手机与单反的大片战争中,最胶着的设备操作性问题产生了答案。用智能之眼观察万物,让大爷大妈们停留在享受拍照乐趣的那个环节,随手一拍都成大片,可谓功莫大焉。
摄影师范英爽
摄影师程斌
摄影师于震
进一步要穿越的,是更加复杂的影像关卡。
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华为P20 Pro创造的很多手机摄影记录,在今天依旧没有其他品牌尝试超越,只能依靠Mate 20 Pro来“自我超越”一下。
主镜头采用以底大著称的IMX600,继承了P20系列手持超级夜景、HDR能力,以及优化升级版的徕卡色彩,Mate 20 Pro在逆光、夜景与色彩等领域持续着华为手机的领先地位。
摄影师方忠麟
摄影师顾奕玮
搭配多镜头以及3-5倍光学无损变焦和10倍混合变焦的多焦段,让Mate 20 Pro在变焦上展现出了新的能力,遥远镜头也能轻松捕捉,Mate 20 Pro可谓是做到了“多镜头多焦段,一机走天下”。
从多种角度看,Mate20 Pro都被专业摄影师称为具备世界顶级水准的摄影器材,尤其在消费级摄影上绝对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Mate 20 Pro穿越过的这几个摄影迷雾当中,或许它并不是唯一一位行者。在色彩还原等领域,iPhone XS等旗舰机也有不俗表现,虽然夜景等能力依旧为Mate 20 Pro所独擅。
但在大片体验的最后一层沙漠里,今天却只有Mate 20系列一位探索者孑然独行——让手机摄像头去触碰人眼难以触达的地方。
大片的最后一块拼图,在人眼不能抵达的地方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摄影向用户对于手机能拍大片,有个终极的检验标准,就是能否达成视觉冲击力。
而视觉冲击力究竟从何而来?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最容易达成视觉冲击的方式,就是那些与人眼观察习惯不同的影像。
这也就是为什么职业摄影玩家,要随身携带着各种摄像头。利用广角、微距、长焦这些手法,让图像产生与人眼的异化,是摄影作品冲击力的根本来源之一。
然而普通消费者怎么办呢?单反加若干镜头的方案未免奢侈,而且太过臃肿难以旅行。街坊王大爷玩摄影真正需要的,是随手一拍,广角尽显。
摄影师顾奕玮
在Mate20 Pro中,摄影领域最大的升级就是利用全新的三摄摄像头方案,探索到了手机摄影方案中广角与微距拍摄的顶点。16mm徕卡超广角镜头,让用户在拍摄风景、建筑物,甚至人体动态时,可以轻松完成捕捉那些人眼难见的角度,大片感悄然降临。
摄影师程斌
而2.5cm微距拍摄,则从近处让Mate20 Pro得以见人眼所不能见。要知道,手机连专业的微距摄像头,一般也就是达到2cm微距。换句话说,Mate20 Pro以技术承载力,将专业设备装进了自身的原装摄像头里。
补完了“肉眼难见”这最后一个能力,今天的智能手机顶端,应该说已经在最广阔的消费级市场,已经可以向专业摄影器材全面开战。就连独属单反的最后阵地,也被华为Mate 20系列在摄像头、影像系统、AI系统的合力驱动下打破。
然而手机摄影并不是停滞不前的,未来的终极究竟何在,人类摄影的乐趣是否也随之无穷?或许明年的P30会更加彻底地论证这一点:拍大片,上位朋友圈摄影大佬,相信华为就对了。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