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为明确提出“移动AI”概念到如今,已经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假如从华为AI的软件探索开始计算,那么这个AI与手机的故事还要从更早说起。
如果我们仔细留意整个华为移动AI的发展过程,很容易获得这样一个发现:手机中的AI不是随意发展,而是有着比较清晰的发展方向。例如我们去年看到了AI与拍照体验的结合,用户可以在搭载麒麟970芯片的旗舰机中体会到场景识别、拍照意图理解等能力。而在今年的华为Mate20中,可以看到AI处理范围已经由图像延伸到了视频,开启了AI摄像大师的新功能。
对科学史有了解,或者喜欢玩游戏的朋友,都会知道这样一个概念:科技树。意思是说技术的发展并不是散乱随机的,而是像树冠一样,一个技术的产生会成为下一个技术达成的基础。
按照这个逻辑,以及我们观察到的华为移动AI发展方向。或许我们可以大胆地推理:移动AI已经在接下来具备了清晰的发展线路。从今天的智能手机新变化,已经可以推演出接下来移动AI将会带给消费者的惊喜。
在上一篇中,我们回顾了整个华为终端的AI之城,是如何搭建起来的,以及目前具备了怎样的规模。那么这一篇中,或许我们应该开始关注未来,来思考一下这座AI之城下一步的“城市建设规划”。
云端之上,一场面向未来的探索正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着。
无缝联接:移动AI的云、端一体化趋势
可以说,一切手机AI体验的进化,都离不开AI算力这条主线。今年华为Mate20开放了大量新场景的探索,贡献了20项全新黑科技,显然离不开麒麟980将AI算力提升了近一倍。
那么在算力持续加大后,等待消费者的惊喜会是什么呢?
很多移动芯片与AI专家都透露给我们相同的答案:手机场景的云端、终端AI体验一体化。
目前的手机AI领域,依旧无法在终端设备上处理非常复杂的 学习模型,或者极大数据量的训练任务。这些时候依旧需要呼唤云计算来处理,用户会感觉到切换云端的延迟感和等待时间,显然这不是移动设备追求的良好体验。
甚至可能由于延迟的问题,很多AI创意还无法在手机中完成。
那么,进一步加强移动芯片的AI处理能力后,终端AI算力会被进一步放大。当终端算力达到一定强度后,很可能产生与云端算力的无缝配合。同时,终端环境也可以与华为的云端AI开发场景相结合,构成云端一体化的无缝衔接体验。
在用户打开一个复杂AI任务,或者呼唤AI做一件大数据量处理工作时,系统可以随时切换的AI算力,适合云端处理的快速上传数据,适合终端执行的马上落实。消费者则不会体验到等待和延迟感。当这一幕可以实现,或许能够带来如下几种想象力:
一、手机能够处理复杂的大型AI模型,AI+游戏、AI+视频/直播应用的想象力大幅提升,长时间待命的AI助手将成为可能。
二、算力持续升级,快AI时代到来,消费者可以以快应用的形式呼唤AI服务,AI在手机中无处不在。
三、云端一体化的AI体验出现在手机中。开发者可以自由顺利跑完从开发、训练,到云端、终端的AI应用部署,开发者门槛极大降低,移动AI开发将迎来全新局面。
四、AI+IoT可能成为新赛点,以AI驱动家庭IoT场景将在云、端一体化算力的支持下大幅提升体验感和智慧程度,家庭IoT技术进一步成熟。
算力的提升,可以看做一切AI建设的基础。而具体到手机的体验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传统意义上智能手机无能为力的玩法,正在因AI变为现实。
光影魔法:AI与视频的邂逅
这个话题,让我们还是从Mate20说起。
我们知道,手机上搭载拍照功能是一个跨时代的事情,这个功能的产生和发展,直接取代了执行简单任务的相机设备。于是我们看到卡片相机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种手机能力拓展,取代某一设备的现象,已经很多年没有再重演过。直到Mate20当中,我们看到手机可以拍出特效录像——要知道,这个能力此前必须是要专业摄像机,搭配专业剪辑软件和后期处理技能才可以实现的——换句话说,一种设备的存在意义,又开始被手机撬动了。
当然,今天的AI摄像还比较初级。但这丝毫不会阻碍移动AI与视频数据的持续融合。这就像我们曾经以为夜景拍照、逆光拍照、微距拍照都是单反的专属能力,但现状Mate20已经基本没有争议地取代了众多单反。
从Mate20中已经可以看出,AI处理能力在向视频上迁移。在未来AI算力与AI开发生态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短视频、视频拍摄、直播将成为AI的主要应用范畴。
在更复杂的AI视频玩法成熟之后,手机AI+视频或许会像曾经的手机拍照一样掀起一阵狂潮。AI与视频的邂逅故事里,最性感的部分在于,AI在赋予普通消费者去精细化处理视频的能力。此前我们只听说过P照片,但P视频普通人好像还玩不转。
而从麒麟980的能力发展趋势上看,未来消费者将可以在手机上轻松完成炫酷的短视频创作和直播玩法。分角色、分场景、分帧层处理视频任务的能力,都可以仅用一步手机来完成。
想知道未来AI+视频有多犀利?举个例子,我们从很多开发者那里获悉,直播换脸的算法已经趋近成熟。
开个脑洞,未来是不是足够刺激?
王要见王:AI与AR的故事
不得不服,有时候专家的判断,与市场的真实反映其实是高度吻合的。
在麒麟980发布会阶段,华为海思的专家就曾透露,今年Mate20发布后,AI与AR的结合将打通虚拟与现实的间隔,带给消费者最直接的体验震撼。
果不其然,在华为Mate20伦敦发布会后,社交网络上热议度最高的一幕是Mate20的AR 3D建模玩法。无数科技宅男纷纷表示,他们有了不少个大胆的想法......
这当然很正常。想象一下,借助手机AR能力,让我们心爱的手办、玩具,甚至虚拟偶像,在我们的手机里活过来。仅这一项能力就足够粉丝圈疯狂。AR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手机体验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而它的爆发期显然已经临近。
事实上,AR这个备受期待的应用领域,无法离开AI的支持。环境贴合度、空间关系测算、运动追踪等AR效果实现都必须依托于AI处理能力。我们看到的Mate20让熊猫活过来,就需要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来支持AR的表现升级。
AI与AR,可以说是手机未来应用中的两大王者,而他们的结合在未来移动AI的发展当中至关重要。
借助移动AI的技术升级,未来华为手机很可能在AR与AI的结合上进行更多探索,用AI+AR的组合消弭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也许我们很快会看到以假乱真的AR拍照,看到各种现实中的东西在手机中活过来。甚至3D摄影这种期盼了多年的技术也将一点点成真。
在移动AI的加持下,AR与AI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读心之魅:理解用户情感与意图的AI
让我们把目光移动到软件层面,近一两年中,AI带给华为手机用户最大的体验升级是什么?我想很多用户都会回答,发现手机越来越懂自己了。
比如说,今天借助华为手机的场景智能功能,假如你第二天早上要赶飞机,那么EMUI会自动提醒并为用户设定闹钟。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闹钟并不是六点十分的飞机,六点叫醒你。而是根据你所处方位到机场的路程,判定一个合适的闹钟时间。其精准度已经令人惊艳。
手机越来越懂我们,这一点在华为手机当中已经非常明显。借助AI,手机已经可以理解用户习惯,带来更好的系统流畅度、节电管理、情景智能体验。
而接下来的手机要做什么呢?
华为认为,借助AI,手机可以完成从智能手机到智慧手机的过度。手机不仅可以理解用户信息和用户习惯,还可以理解用户的情绪、情感、意图,甚至思考,从而提供带有温度与智慧的主动服务,最终达成千人千面的手机助手体验。
以AI的智慧拥抱用户,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今天也许并不会感到被华为手机多么强烈的理解与拥抱。但不妨做这样一个测试:换一个没有情景智能的手机使用一段时间。说不定你会发现突然完全不习惯。
所谓“知心”,不是一种瞬间的炙热,而是长情的温暖。
万物之眼:AI成为新的感官
人类与世界的感知关系,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说互联网的到来,极大程度加强了个体人类与世界的信息交互强度,而搜索引擎的诞生,则让这种交互达到了某个层面的极致。那么人类感知外界的进化,就到此为止了吗?
恐怕不会,AI的识别能力与数据连接能力,正在让人来长出新的“感官”。
比如说,当我们面对一幅世界名画。从前我们只能用肉眼看,好吧,看不懂。
这之后我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搭配双眼来“看”,由此人类的感官进化了。这个逻辑是我们要用双眼和大脑分析数据,然后录入搜索引擎当中。比如搜索画上有一个人,一匹马,一座桥,好吧,这种情况其实八成什么也搜不出来。
那么感官的进化停止了吗?在我们已经见识了手机AI的场景识别与物体识别能力,那么为什么不让手机来代替我们“看”,直接告诉我们结果呢?这并非虚言,在EMUI 9.0海外版中更新的HiVision功能,就可以成为我们面对世界名画时新的眼睛。华为HiVision连接了来自15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以及1000万件绘画和艺术品,只要拿出手机用摄像头对准画作,我们就能真正“看懂”我们想要了解的艺术。
这只是一个例子,手机中的AI识别能力,正在成为新的万物之眼。比如用Mate 20,我们已经可以识别晚餐中的卡路里。在未来,越来越多用手机观察和聆听万物的AI能力将出现在华为的科技树中。当这种能力足够普及,人类的感官革命也就在悄无声息间完成了。
结束语
从几项“未来规划”里,我们不难看出,今天的移动AI还只是刚刚开始。从0到1当然重要,但要解决从1到万物同样步步关键。
AI作为一种通用的目的性技术,正在改变人类与机器之间的所有关系。而这场改变在手机中已经酝酿出了一个令人激动的胚胎。让AI看到更多、理解更多,与越来越多的技术体系相结合,在今天还是一条漫漫长路。
疯狂的城市达人,是永远不会给自己的摩天大楼限定高度的。
华为终端的AI之城也许也是如此。而不管最终AI攀升到了怎样骇人的高度,在今天,华为和世界手机市场能够做的,还是一层算法一条数据、一枚芯片一部手机,一砖一瓦去实现它。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于东来的“爹味儿”,把胖东来从“风口”推向“浪尖” ?
- 读懂了vivo的用户脑、产品心,就读懂了国产第一如何炼成
- 苹果手机iPhone 16一到2025年就降价,这次还会有人“上套”吗?
- 2024年度VR产业回顾:混合现实头显成为主流;国内VR大空间强势崛起
- 阿里独家合作,亚马逊“亲测”代言,雷鸟创新打造 AI 眼镜新标杆,媲美 Meta !
- CES 2025 抢先揭秘:XR领域新品爆料,AI眼镜成焦点
- 2024 XR年度 TOP 10
- 先诛苹果,再灭Meta?三星、谷歌、高通组“失败者联盟”,能否赢得XR领域终局之战?
- Meta高端AR眼镜Orion全揭秘:五年内上市,或无缘国内市场,大概率撞车苹果
- 库克进军游戏圈?苹果Vision Pro与索尼达成合作 后者发行游戏刚拿下TGA年度最佳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