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从某个时间开始,无论是机场还是高铁站,当你来到上海,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一幅巨大的金融理财广告。而且上边一定写着:人工智能。
当然了,也不只是机场车站,地铁、高速、商场,我们可以在各种上海的户外广告中看到AI金融的字样。
莫非这是一座AI金融之城?
要说那也是挺讲理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毫无疑问将上海这座巨型都市推上了AI的聚光灯下。从政府到产业界,都明确要将上海建设为世界人工智能的高地,不夸张地说,此时此刻在上海,幼儿园里都在讲AI。
另一方面,太平洋东边有华尔街,西边有陆家嘴,上海滩是金融之都大概人类都知道。
那么老优势和新愿景一结合,强强联手岂不美哉?然而事情从来都没有那么简单,今天舆论在讨论上海的AI金融产业时,首先提及的不是强大的想象力,而是好像有点乱,和貌似AI还不太行。
在AI梦和金融业的实际生态之间,还横亘着哪些障碍?
也许AI金融可以作为一个横切面,来窥探上海这座巨型城市,传说中互联网的失落之地,究竟如何面对和拥抱AI这个机遇。
AI金融能做什么,靠谱吗?
让我们先用小篇幅来解释一下,AI到底对金融行业意味着什么。
相对了解这个领域的朋友,会发现AI金融有千变万化的领域,确实如此。金融是一个数据充实、产业链琐碎,留给算法模型操控空间非常大的产业,可以衍生出千变万化的AI应用。但总体而言,AI+金融,解决的是这四个基本问题:
1、优化风控: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话题,总之就是通过AI作为新的技术撬点,来增强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
2、流程效率提升:包括用AI进行合同处理、资料验证审批、资文归档等等,这也是金融领域相对低创造力重复性高的工作,很容易被AI取代。
3、智能客服和智能营销:当然不仅金融业用得到,但以智能语音客服为方式,以数据学习为技术支撑的客服类AI应用,在金融领域往往效果更加精准。
4、算法匹配需求与金融产品,也就是传说中的AI投顾:让AI帮我们赚钱,或许是很多人的梦想,也是金融业探索的AI大招。
从这四个基本招式开始,AI在金融业态中对保险、证券、银行,以及泛金融业供应链,都有着多角度、多流程的复杂影响。而且还要加入整合性AI金融平台与一体化决策系统带来的金融业态重组可能。
实事求是地说,金融这个数据至上产业十分适合AI发挥。从长远技术趋势上看,AI必然可以消减一部分金融工作岗位,同时通过人机耦合提升一批金融岗位的效率。当然,也必然为金融业带来大量新职业需求,比如金融数据标记和AI决策训练等等。
既然AI这么好用,那还等着干嘛啊?
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听到远处AI+金融的雷鸣电闪。山雨欲来否?至少华尔街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AI+金融,一场可能会很猛烈的行业风暴
其实技术金融这件事,日常操作是雷声大雨点小。比如Fintech喊了这么多年,也总是那么不温不火。不过今天这个“tech”的主角变成了AI而已。
然而从这两年的种种迹象上看,AI这回可能是要来真的。
美国竞争力委员会(USCC)高级顾问 Mark Minevich在去年说了广为人知的一段话:AI正在把高收入的华尔街交易员无情抛弃,就像倒闭工厂里的那些蓝领工人。
似乎为了印证这个说法,从去年开始,美国各大投行开始加速启用AI放弃人类的步伐。去年二月,有媒体报道高盛在纽约总部的现金股票交易柜台只剩下两名员工。原先600人的工作已经全部被AI交易系统接管,取代这600交易员的,是200名程序员……
“1个程序员干掉四个交易员”,正在成为华尔街的新谚语。而伴随着投行证券业不断裁员,对AI技术的加码正在愈演愈烈。
比如说,早前宣布将用AI来执行全球股票交易的摩根大通,今年宣布将投入108亿美金来研发新技术,其中绝大部分投入在人工智能领域。今年5月,他们挖来了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学习系的主管Manuela Veloso,就在上个月,又从谷歌挖到了AI产品高管Apoorv Saxena——这哪是投行啊,分明是硅谷科技公司的节奏。
毫无疑问,大环境利好和领头羊的支持,正在让华尔街准备经受更激烈的AI变革。然而这个时候我们不禁会怀疑,大洋这边的上海真的做好 变革的准备了吗?或者说,技术、产业、行业意愿上,真的可以拥抱AI+金融的 行业迁移吗?
为此我们真的采访了一位在陆家嘴工作的读者朋友。他的回答是,确实很慌,感觉自己的工作完全可以被AI取代,但是目前并没有看到这件事真要发生。
这或许是一个缩影。
华尔街没有准备好的聚变,上海准备好了吗?
其实AI和自动化交易这场风暴,华尔街也不见得真的准备好了。各种冒进、反弹和抵触,在美国金融与科技媒体上不绝于耳。但客观来说,上海可能真的还没有把AI与金融的融合搞到这一步。甚至对于大部分金融产业来说,AI跟区块链、fintech,甚至P2P一样,都只是个需要占位的关键词。
这么说并不是没有依据,比如我们可以发现,上海虽然AI初创企业为数不少,但面对庞大的金融行业目标群体,上海真正做AI金融服务的初创企业还为数很少。更多的AI金融项目还无法组成产业链,而是证券机构、互金平台内部孵化项目。
这种模式直接反映在了上海滩广告牌上铺天盖地的AI金融项目。各家的投资理财项目,今天已经没有不说自己是AI的。但到底怎么AI了呢?就宣传层面来说这个可能并不重要,毕竟广告牌上也没地方写。
有一种AI金融模式,或许可以作为典型案例。那就是被大肆宣传的AI投资顾问。
就目前可见的媒体报道与项目分析,今天广为宣传的AI投资理财项目基本是难以自圆其说的。首先全自动的AI投顾无法披露决策依据,是不符合我国目前金融监管法规的。而且 学习投顾模型有非常多风险难以解决,今天让AI帮我们赚钱还仅仅是个想法。
那么如此多的AI金融项目都是什么呢?虽然肯定不是全部,但大部分AI金融服务,都是以固定算法套用在证券、理财、保险项目中,得出一些选项再由交易员向客户推荐。事实上这个步骤过滤掉的项目,都是客户和交易员会一眼过滤的,多少有点“多此一AI”的感觉。
于是就难免有媒体将今天在上海非常流行的AI金融模式,描述为“皇帝的新衣”。
事实上,伪AI投顾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金融行业真正愿意沉浸下来做AI的还很少。面对固定的市场份额与高收益,大部分传统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心态是占坑就好,搞个团队起个项目宣传一下就可以,或者采购几个AI服务就算完事。
另一方面,相对激进的AI金融项目,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日子不太好过的网贷平台。大力押注AI,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避风港”,真正卖的是什么还不好说。至少目前已经出现了上海地铁广告中的所谓AI金融产品爆雷的情况。
行业心态上的壁垒,当然只是众多AI金融产业的问题之一。总体而言在今天的上海,AI金融项目林立,其中当然也不乏充满想象力的技术与应用,互联网巨头和商业银行、保险集团占据着主要的技术动能。但场景狭小,应用度不强,大家拥挤在几个技术类别里,数据鸿沟明显,缺乏行业平技术台,让这个很有希望的区域产业问题重重。
这个问题当然也不仅发生在上海,中国AI金融始终伴随着数据量大、需求量大,但技术原创性不足、行业融合度不强的问题。
上海真的想酝酿一张AI金融名片,可能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行。
上海的问题,上海的骄傲
可能这是中国任何新技术产业发展都会面临的问题:风口来了,项目快速上马,不管技术行不行,PPT和海报一定要行。
这样的情况发生的有点快,让我们不禁担心AI金融这首歌到底能唱多久。
然而无论怎么说,上海面临的AI金融问题虽多,但上海依旧有着发展AI金融最优质的土壤。相比于中国任何地方,上海金融产业资源的强势、庞大的数据洪流和信息化基础、人才梯队的完整性,都让上海成为金融业引入AI技术无可厚非的桥头堡。但解决金融行业的封闭性,可能同时需要市场与政策、行业组织的多方面引导。
接下来建设AI高地的上海,必然会进一步加强AI人才、项目与技术引进步伐,但在金融领域如何打破行业壁垒,可能还有更多的路要走。
比如上海面临着与杭州抢夺硬核AI人才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上海AI领域的技术人才与资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善。当然这种情况也在改善,比如上海交大正在AI金融方面加强更多投入,产学研一体化或许有助于上海在重点领域技术高地的快速搭建。
另一方面,中国的AI金融产业链还比较初级,对AI的应用停留在浅层。平台化、开源化和垂直应用场景、硬件解决方案,都需要更多时间与资源去完善。
再者,金融行业企业与人才对AI的配合度始终是个大问题。金融像其他行业一样,对懂数据、懂AI,同时懂金融的人才与机构需求旺盛。但行业开放度与行业技术化人才,今天都还存在不小缺口。
而最后,如何正本清源,让并不那么AI的“AI金融”尽快退场,还给真正做技术、深挖场景的AI金融企业良好环境,可能还有赖于区域市场的治理与监管。
不管是从技术逻辑,还是世界市场趋势上来看,AI都有可能 提升金融产业的多种效率。但以此引发的岗位流失与再造,或许是无法忽视的阵痛。而在技术变革过程中,也必然会重新分割一部分蛋糕,创造新的切蛋糕姿势。
在通往AI金融的深水区,深化产业优势、打造优质企业的案例价值,深入契合AI技术规律,或许才是正路。
就AI+金融而言,无论如何上海在今天都踩在一个显著高于全国水平的台阶上,至于之后是上是下,还是让这个台阶悄然混进泥土里,可能还是有太多疑问需要解答。而问题的关键很可能在于,金融产业这块巨大蛋糕,是否愿意用技术去革自己的命,放血同时再造血。
当然,这不仅是上海金融业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上海的问题。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