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越卖越好,但墨水屏却因此受到了“诅咒”

如果问中国人一年读多少本书,得出来的数字对比全球,可能排不上什么名次。可要问中国人买了多少Kindle,结果却恰恰相反——数据显示,从16年底开始中国就成了Kindle的第一大市场,到今年Kindle已经在中国累积销售了数百万台。

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不是Kindle在中国的销售奇迹,而是当人们疯狂为知识买单时,顺带“拯救”起来的墨水屏技术。

那块迷人的屏幕,究竟是怎么来的?相信Kindle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块与众不同的屏幕了。和它比起来,手机上的OLED像个闪瞎眼的“妖艳贱货”,而文曲星上黑白LCD屏幕又土气的像上个世纪的产品。

不过真正来自上个世纪的,却是Kindle的墨水屏技术。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发明了复印技术的美国施乐公司开始尝试研发一种名为“电子纸”的技术,希望生产出一种像纸一样轻薄柔软、可擦可写的显示器。可研究进行的并不顺利,电子纸的易用程度、生产造价都很不理想,施乐公司也就搁置了这项研究。

到90年代,摩托罗拉、朗讯以及一些风投公司联合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重启了对于电子纸的研究。对正负两极的电荷进行染色、再通过对电极的施压让不同颜色的电荷进行移动,最终就形成了屏幕上的图案和文字。如果要进行更换,就让所有电荷“归零”,然后再重新形成图案和文字。所以Kindle的屏幕在翻页时常常给人一种“闪动”的感觉。

这种技术就是沿用至今的E-Ink,后来也出现了Sipix等等技术,原理都大致和E-Ink类似。

可话说回来,E-Ink技术和当初施乐公司所想象的轻薄柔软、可擦可写差的还是挺远的。E-Ink最大的优点是省电——染色电荷在形成图案时是不耗费能源的,只有在变换位置时才会消耗电力。这在电池能源技术并不发达的2000年初,的确是一个难得的优点。

重金研发却成鸡肋?亚马逊实力挽尊不过在E-Ink发明出来之后,这项技术到底有什么用却成了难题。

一开始摩托罗亚将E-Ink用作了手机屏幕,可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很难感受到E-Ink屏幕和普通黑白LCD屏幕有什么区别,尤其在功能机时代,耗电量、待机时间等等本身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后来又有一些厂商将E-Ink的墨水屏用在了户外广告屏幕上,可是对于广告来说,黑白屏幕的表现力远不如彩色的印刷制品。何况在2000年左右,各种彩色的、点阵式的LED屏幕也已经陆续面世,与这些花里胡哨的屏幕相比,墨水屏广告看起来非常无聊。

IBM还曾设想推出基于E-Ink墨水屏的电子报纸,可在2000年初移动互联网并不普及时,电子报纸的内容来源又成为了一个大问题。没等电子报纸普及,PC的普及就让纸媒逐渐走向没落了。

(理想状态下的电子报纸)

可以说在遇到Kindle,以及类似的电纸书产品之前,墨水屏都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状态。

而电纸书,尤其是亚马逊的Kindle,几乎是墨水屏的最佳应用途径。

首先电纸书向用户提供的是 阅读,每一屏的信息量更大,用户不会频繁和屏幕进行翻页、点击、触摸方面的交互,墨水屏也就不用那么频繁的改变内容,将省电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另一方面,和手机阅读、平板阅读相比起来,电纸书主打的是和纸质书接近的阅读体验,这时墨水屏靠环境光反射的非主动发光方式显然更有优势。

同时亚马逊丰富的内容资源和广告盈利生态,也让Kindle这款产品有着非同一般的市场表现能力,进而彻底拯救了尴尬的墨水屏。

科技行业的资源诅咒:墨水屏龙头企业为什么没能带个好头但对于墨水屏技术来说,Kindle的热卖是一种救赎,同时也是一种诅咒。

和经济学上的资源诅咒一样,对于某种相对丰富资源的过分依赖,最终会导致对其他机会和未来发展的忽视,最终影响经济增长。

Kindle给予墨水屏的诅咒,要从元太科技这家来自台湾的厂商说起。

90年代开始,元太科技只是一家造纸厂分立出的面板厂商,后来在2005年,元太科技开始通过对荷兰飞利浦墨水屏业务的收购进入这一产业,为Sony代工电纸书产品。后来亚马逊看上了电纸书产品,当时量产能力最强的元太科技自然成为了屏幕代工首选。

随着Kindle和一系列电纸书产品的热卖,元太科技在2009年作出了一件惊人的事——收购了上游技术企业E-Ink。这家聚集了MIT技术能力,在2000年就拿到了3900万美金融资的企业,最终的结局居然是卖身给了岛屿上的代工厂。

随后元太科技又收购了另一家墨水屏技术企业Sipix,以及一系列拥有墨水屏生产能力的小厂商,在这一市场中几乎形成了绝对垄断的趋势。

元太科技一方面对墨水屏技术和产能进行了垄断,另一方面自己的对墨水屏产品化的能力却有限,仍然停留在代工生产范畴中。从2007年到如今,基本不是代工生产电纸书,就是代工生产电子价签。

其实从技术能力上来讲,目前墨水屏已经能实现全彩显示,但仿佛元太科技自身并不打算把相关产品推向市场,而是在等待3C厂商向他们下订单。

具体来说,墨水屏行业从技术研发到产能的垄断,对这一品类形成以下的影响:

一、 成本居高不下

如果一个行业缺少竞争,最直接的结果就会体现在价格上。举例来讲,元太科技官网上对墨水屏明码标价,一块4.7英寸的黑白屏幕售价高达149美元。阿里巴巴上那些不知名代工厂生产的电子价签一块的价格也在30元-300元之间。

当然相信厂商批量购买时,价格还会降低很多。但相比之下,LCD或者LED屏幕供应商丰富,价格非常低廉,还支持定制。优势要比墨水屏大多了。

二、 产品创新上的乏力

如同上文所说的一样,元太科技自身作为垄断者,并不擅长,或是没有兴趣研发消费产品。而高昂的价格,又会将那些小批量试水的创新产品拒之门外。例如曾经有一个众筹项目,是带有墨水屏的iPhone手机壳,墨水屏可以显示时间、阅读电子书等等。结果因为成本、配适等等多种问题,如今这家众筹成功的厂商已经倒闭了。

虽然目前小米、索尼这些厂商也在尝试利用墨水屏推出闹钟、电子手表等等产品,但一两家大厂的创新能力终究是有限的。

三、 B端市场推广进程的缓慢

在去年的MWCS大会上,元太科技曾经展示了一系列墨水屏大广告屏、墨水屏公交站牌等等产品,这些产品的设计理念都很好。唯一的问题是,想要卖出去,需要打入不同领域的B端市场。可从2007到2018年,十年之后元太科技服务的最主要的两家厂商仍然是亚马逊和索尼。很难让人相信他们有足够的B端市场拓展能力。

制造业转型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是,何况受代工思维局限是大多数台湾企业会遇到的问题。墨水屏想要更多的替代传统信息展示媒介,恐怕没那么容易。

解开诅咒,墨水屏还有很多可能不过我们无需对墨水屏的未来那么悲观,从技术、市场业态和需求来看,墨水屏还是一项有非常有前景的产业。

从技术角度看,墨水屏的技术能力一直在进步,在保留了省电的优势下,E-Ink已经研发出了更大、更轻薄、可书写的彩色墨水屏,相比其他材质,墨水屏的优势开始越来越明显。

而在市场业态上,元太科技对于墨水屏技术的垄断也在被逐渐打破。今年有媒体报道,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主创的广州奥翼已经推出了彩色显示的墨水屏,利用石墨烯技术绕开了元太的专利限制。

在需求方面,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感器开始采集信息,云端进行决策,也就需要更多可以灵活展示的媒介。尤其是城市中的物联网布局,显示拥挤程度和时间的公交站牌、随着交通拥挤程度变化的道路标识、智能调控价格的停车场显示牌……都可以应用上能耗极低的墨水屏。同时墨水屏的表现能力越来越强,加上柔性、可折叠的优点,也让它逐步进军手机行业。俄罗斯手机厂商YOTA的拳头产品,就有拥有一面墨水屏的双屏手机。

总而言之,“受了诅咒”的墨水屏还很年轻,属于它的道路还很长。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08-10
Kindle越卖越好,但墨水屏却因此受到了“诅咒”
原标题:Kindle越卖越好,但墨水屏却因此受到了“诅咒”如果问中国人一年读多少本书,得出来的数字对比全球,可能排不上什么名次。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