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永辉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几乎所有的玩家都在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B端流量的获取上。
这其实与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是相悖的,因为产业互联网的关键点不再于B端流量的获取,而在于对于B端流量的 改变上。
玩家们之所以会将关注点聚焦在流量上,并不是说玩家们不明白改变B端流量的关键,而是说他们并未找到改变B端的正确方式和方法。
的确,在产业互联网的概念被提出的时候,相关的新技术并未真正成熟,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基本上都处于萌芽阶段。
所以,玩家们并不会站在新技术的角度来思考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方式和方法,而是仅仅只是延续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模式,用流量获取的方式来占得先机。
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来获得流量的做法是可取的。
如果我们把流量获取看成是产业互联网的全部,甚至躺在流量的功劳薄上止步不前,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或许仅仅只是一个代名词而已,实质上,玩家们依然在做着消费互联网的生意。
以B端流量的获取为主导的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仅仅只是暂时性的,等到B端流量的红利不再,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方式依然要按照自身的节奏来进行。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产业互联网的节奏究竟是什么?
按照我的理解,产业互联网的节奏是对于B端用户进行 赋能,通过赋能,建构一种全新的行业运行方式,用这种新的运行方式来替代传统的运行方式,从而让供求两端的关系再度平衡。
这里的 赋能并不是消费互联网时代简单意义上的流量输送,而是对于B端行业的内在元素、结构和运行逻辑的 改造。
从内在元素上来看,现在,B端用户的元素基本上是以人、财、物为代表的传统元素为代表的。
这些元素本身其实是有着非常明显的界限的,而且这些元素的本质有着很大的区别。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人、财、物为代表的行业内部元素有趋同的迹象。即,人、财、物三者之间的界限开始逐渐弥合,并且开始逐渐趋同。
这种现象发展的背景在于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于传统行业 改造的开始。
当改造开始,数字化成为人、财、物三种元素的共同点,以数字化为注脚,B端行业的内在元素开始趋同,最终带来的是行业运行效率的提升。
由此可见,对于B端行业元素的 改造,其实是寻找人、财、物为代表的三种元素共同的表达方式,基于这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带来的是产业运行效率的提升。
从内在结构上来看,现在,B端用户的结构基本上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所建构起来的,相对较为严密、完整的内在结构。
这些内在的结构其实是运行相对醇熟和完备的,但是,面对新的需求,这种内在结构其实无法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的。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B端行业的内在结构其实正在发生一场 的、完全的重混与再造。这种重混与再造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运行逻辑,通过新的运行逻辑,从而实现新的生产效率的提升。
基于这种逻辑,那些无法真正从本质上改变B端行业的结构的产业互联网的方式几乎是无法获得长久且持续的发展的。只有建构了一种全新的内在结构,产业互联网的使命才算是真正完成。
在我看来,产业互联网时代所建构的这种全新的运行结构,其实是在打破了传统业已形成的一板一眼的内在结构,从而让产业的发展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当内在的结构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板一眼,而是重新建构了新的内在机构的时候,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才算是真正落地。
从运行逻辑上来看,按照传统产业的运行逻辑,产业的上下游几乎都是按照一种一成不变的方式来运行的,上下游之间的角色和定位非常明显和直接。
进入到产业互联网时代,B端行业的这种从供到求的这种单向的运行逻辑开始被 改变与再造,即有些时候是双向的运行逻辑。
当双向运行逻辑开始的时候,传统时代业已形成的一板一眼的运行逻辑,开始被一种相互协同的,双向运行的运行逻辑所取代。
很显然,这种双向的运行逻辑要比单向的运行逻辑更加快速和有效,对于促进B端行业的效率提升更加具有有效的刺激意义。
这才是产业互联网的积极意义。如果还是像消费互联网时代那样,无法改变单向的运行状态的话,所谓的升级必然无法完成,产业互联网的目标必然无法实现。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风口开启,我们看到的是几乎所有的玩家都在将发展的目光聚焦在了B端流量的获取上,并不说这种方式不对,只是说在当下的这个阶段,获取流量是唯一的正确。
然而,如果我们把获取流量看成是产业互联网的全部,忽略了对于B端行业的内在元素、内在机构和运行逻辑的 改造,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或许仅仅只是一个概念,无法真正获得长久且持续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以流量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其实仅仅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发展方式而已,等到这个阶段过后,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必然变奏。
一场变奏曲,必然会开始上演。
孟永辉,资深撰稿人,媒体人,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