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永辉
回过头去,我们再去看待那个异常火热的消费互联网时代,依然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我们并不需要投入太多,便可以掘得人生当中的第一桶金;忧的是,我们始终都无法找到 改造行业的最佳模式。正是在这样一个喜忧参半的年代,我们依然可以享受到流量红利,可以在资本的狂热里纵情向前。
唾手可得的红利,同样造就了人们的懒惰与投机。过度迷信互联网模式,一味地以资本为导向,正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层出不穷的互联网平台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表面上看,这是互联网 影响和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表现,实质上,这是互联网透支流量红利的重要表现。细细想来,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只需要搭建一个平台便可以充分享受到资本和流量的巨大红利,并不需要投入太多。
然而,红利不是万能的,更不是长久的。一旦红利不再,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便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思考下一步将会怎么做,成为消费互联网时代所有玩家必然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产业互联网便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诞生的。
衍生于消费互联网的现实最终让几乎所有的产业互联网玩家都逃不过以往的宿命,于是,那些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屡试不爽的想法和操作,开始堂而皇之地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出现。概念、模式等一些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司空见惯的存在,现在同样成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方式的的确确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玩家可以继续享受到了概念带来的红利,但是,这种假借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来行消费互联网之实的做法,带来的或许仅仅只会是短暂的繁荣。
产业互联网并不是消费互联网的简单延续,更不是消费互联网的外衣,而是一个由内而外业已发生深刻改变的存在。当改变与产业互联网脱离联系,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其实就是消费互联网的代名词而已,流量和资本依然是人们竞相追逐的现象。如果非要为这些产业互联网的玩家找到一些不同的话,B端用户成为新的流量担当或许是最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
需要明确的是,如果仅仅只是把流量来源的不同看成是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最大不同,无疑将会极大地低估产业互联网的能量。因为流量从来就不是决定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要素,对于行业抑或是产业的 改造,才是产业互联网的精髓所在。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对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的 布局,正是在寻找赋能产业最佳的方式和手段。
当产业互联网的玩家真正可以给产业本身带来改变,而不仅仅只是获取B端用户的时候,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才算是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如何改变?如果仅仅只是像消费互联网时代那样仅仅只是搭建一个平台,或许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平台模式并不能够 改变行业本身,仅仅只能通过去中间化的方式来提升行业运行效率。
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则不同,相对于互联网技术来讲,这些新技术更加彻底,能够与产业内部的流程和环节产生联系。他们提升行业运行效率的方式不是通过去中间化的方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 改变行业内在的流程和环节来实现的。这才是产业互联网之所以被称作产业互联网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和思考产业互联网,我们才会找到新机会。如果仅仅只是站在流量的角度,那么,产业互联网依然仅仅只是巨头们的狩猎场,对于中小型的玩家来讲并没有太多的新机会。因此,对于那些有志于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实现逆袭的玩家们来讲,并不能够把流量看成是安身立命的地方,而是要在 改变行业上来着手。
因为在互联网巨头面前,即使是再强大的流量都是不堪一击的。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巨头们已经建构起来了一个强大的流量生态系统,这个强大的流量生态系统可以确保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获得流量。对于那些中小型的玩家们来讲,这个强大的护城河几乎是无法逾越的。
因此,那些有志于在产业互联网的浪潮里淘金的玩家们必然需要跳出流量的怪圈,真正从新的角度来看待它。只有这样,这些玩家才有机会跨越消费互联网时代业已形成的强大壁垒,真正享受到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红利。
融入产业,成为产业的一份子。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平台模式让“互联网+”平台成为独立于产业和用户之外的存在,对于产业介入的浅尝辄止让他们失去了改造行业的机会和条件。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就是要融入到产业当中,成为产业的一份子,而非独立于产业之外的平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加持产业互联网的最佳方式和方法。
所谓的融入产业,其实就会要成为产业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仅仅只是一味地做撮合和中介。对于广大的科技公司来讲,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开发出产业用户真正需要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通过将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到行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当中,改变传统产业的运行逻辑,从而带来产业的 改变。
加持新技术,找到产业发展新动能。产业互联网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底层驱动技术是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而不是互联网技术。我们在将产业互联网付诸实践的最佳方式就是要加持新技术,让这些新技术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全新动能。
新技术始终都是驱动产业互联网前行的主要驱动力。对于那些有志于在产业互联网的背景下掘金的玩家们来讲,我们真正需要的就是要加持新技术,不断布局新技术,让新技术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能。当产业互联网的驱动力从互联网转移到新技术身上之后,它的发展才算是真正走到了正确的道路上。
建构新的表达体系,找到产业融合的突破口。经历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洗礼之后,单纯地以去中间化的方式来提升行业运行效率的做法开始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从产业内部着手,通过消弭产业内部的流程和环节之间的壁垒来提升行业运行效率的做法成为产业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关键所在。
建构一个可以相互连通、相互转化的全新的表达体系,成为再度提升行业发展效率的突破口。数字化浪潮的来临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通过将同一行业的不同流程以及不同行业的不同流程进行数字化的表达,我们可以打破原有以行业为界限的壁垒,真正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带入到一个相互融合的全新时代。这个时刻,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们才能真正跳出消费互联网时代以去中间化为主打的外化的发展模式,进入到以改造内部的流程和环节为代表的内生的发展模式。
当产业互联网成为必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其中。对于消费互联网时代发展模式的依赖和迷恋,最终让很多的玩家不可避免地陷入到了消费互联网的怪圈当中。这是一种倒退。找到与产业互联网拥抱的最佳姿势,才能让它跳出消费互联网时代的陷阱,真正进入到属于自己的时区。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