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永辉(本文首发于新京报智库)
对于特朗普政府来讲,极限施压一直是其屡试不爽的既定套路。无论是在处理美国与伊朗、叙利亚的问题上,还是在处理美国与以华为为代表的外国企业的问题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看到极限施压的蛛丝马迹。近日,美国政府宣布再度发布公告,宣布90天延期许可,继续允许美国企业与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业务往来。
这已经不是美国政府第一次宣布延长对华为公司的业务经营许可了。今年5月,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管制“实体清单”,禁止其采购美国产品,也禁止美国企业购买其设备及服务。5月22日和8月19日,美国先后宣布延后施行“实体清单” ,时间均为90天,11月18日若再次延期,将是华为获得的第三次“豁免”。此番再次“豁免”显示出美国政府在对华为公司极限施压政策上的再度失败。
尽管在外界看来,此次“豁免”在情理之中,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美国政府几次三番地对华为公司进行“豁免”看出一些特朗普政府的惯用伎俩以及华为公司自身在技术上的独特优势。那么,美国政府一再宣布对华为禁令究竟释放了何种信号?对于华为而言,又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再度宣布延期禁令,美国政府释放了何种信号?
自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一再奉行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并对外国企业,特别是外国科技企业进行疯狂打压。美国政府的这一政策不仅严重影响到了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企业正常业务的开展,同样对本国民众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根据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发布的声明显示,“延期许可将允许电信运营商在一些美国最偏远乡村地区提供服务,否则,这些地区可能会陷入一片黑暗”。
可见,一味地奉行美国优先,忽略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并不能够带来本国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面对华为这样具有自身独特技术优势的科技企业,通过不断地延期禁令,美国政府显示出其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束手无策。
首先,美国偏远乡村地区非常依赖华为的网络,一旦美国政府发布禁令限制美国企业与华为公司的业务往来将会极大地影响到这些地区民众的生产和生活。而美国政府此次宣布再度延期禁令多半是受到这些地区民众情绪的影响,在找不到合适的网络技术提供商的前提下,美国政府不得不继续让华为为这些地区的民众提供网络服务。
这显示出美国政府在自我政策以及后续应对方案上的严重脱节。一味地用贸易战的方式制约他国科技企业的发展,却始终都找不到完美的解决方案,让美国政府颇有一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味道。
其次,美国经济本身已经与华为公司本身的业务融为一体。从表面上,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华为的禁令是在帮助美国科技企业,实则对本国经济以及本国相关企业的发展同样产生了负面影响。因为现在华为公司的业务已经与美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华为1/3的供应商是美国公司,包括英特尔、美光、高通、博通、赛思灵、伟创力和英伟达等。去年,华为向美国公司采购了价值110亿美元的零部件和软件。如果美国政府对华为公司的禁令有效,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这些美国企业。
另外,现在华为公司的很多员工其实是当地的美国人。一旦美国政府发布的禁令有效,这些美国人的工作势必受到严重影响。虽然美国政府可能会通过应对措施来应对这些美国工人的失业问题,但是,对于日前并不景气的经济环境来讲,真正妥善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政府一味地将自身的发展与外部元素孤立起来看待,但却始终都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方法,最终导致了其对华为政策的一再失效。
再度获得“豁免”,对华为意味着什么?
对于华为来讲,再次获得“豁免”无疑是一场胜利。尽管在这场胜利的背后,华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经过这场波折同样让华为成长了不少。正如那张刷爆朋友圈的图片一样,“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罗曼-罗兰”。那么,此番“豁免”,对于华为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对于华为来讲,此番“豁免”可以继续在美国开展相关业务。虽然华为公司真正的额业务重心并不在美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的确的业务依然在华为的整个业务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二,可以让华为继续坚持当下所坚持的,继续做好技术和服务。尽管美国政府一再诋毁华为公司的技术并质疑公司的背景,但是,华为公司本身的技术和服务却是无法被忽略的。正是有了华为公司响当当的技术还有信得过的服务,才让它可以继续在美国这样竞争相当激烈的环境下生存下来。
对于华为公司来讲,经过这场波折无疑将会更加坚定自身的信念,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对于一家科技公司来讲,这样的经历其实更像是一种财富和积淀。
正如任正非所言,胜利或失败都不足以形容华为公司的真实处境。的确,对于美国政府的再度“豁免”,对于华为的影响或许仅仅只是停留在“豁免”本身,只有华为做好华为自己的事情,才能继续赢得对手的尊重。
当美国政府再度宣布对华为“豁免”,意味着美国政府相关政策的继续失败,同样为我们展示着一家中国科技企业真正强大之处。
对华为来讲,这是一种胜利,同样是一个开始。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者,畅销书作家,行业观察者,特约评论员。长期关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300万字。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