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明邦名
在MWC 2019展会期间,以华为和三星两家厂商为首所推出的折叠屏手机,拉开了2019手机市场“竞技场”序幕,随后各大手机厂商小米、OPPO等都开始在新的领域重新开局,据韩国媒体称,三星已向苹果交付一套为7.2英寸的可折叠屏幕手机,这也意味着苹果可能也在考虑折叠屏形态的产品。折叠屏手机的推出,或成为手机市场增长疲软后的翻身局,亦或是5G场景落地前的过渡场?
动荡起伏是市场给予行业最大幻想,表象从来都是披着华丽的外衣穿梭于市场当中,而真相从不缺席。
市场疲软,“折叠屏”成为下一个增长点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公布了2018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全球智能手机共出货3.552亿台,同比下降6%·。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1月,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3404.8万部,同比下降12.8%,环比下降4.6%。1月,上市新机型32款,同比下降37.3%,环比下降23.8%。
数据直观显示,人口红利在移动互联网时期消失殆尽,各大厂商纷纷寻求的新的市场增长点,一是在存量市场上进行品牌间的行业竞争,在不同梯度手机间寻求利润点,抢夺存量用户争取最大利益化,比如同价位不同品牌之间的性能比拼;二是通过海外市场开拓,实现“内产外销制”,寻求新的人口红利期,比如各大厂商进军人口大国的印度等;三是通过对手机端进行重新定义,刺激用户追求新颖、高端玩法,比如厂商推出的全面屏、多摄像头、折叠屏等。移动终端市场增长逐步疲软,各大品牌厂商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点,刺激用户再度消费。
业内对于终端机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过,手机端的性能、外形、配置都曾逐步升级迭代,此时的折叠屏手机也是围绕市场新增长点而做出的变革,一方面,折叠屏手机弥补手机与平板之间的间隙,打破手机屏幕大小物理层面不可兼得的局面;另一方面,折叠屏物理设备迎合未来屏幕的趋势,从手机到其它智能物理机终端,如电视厂商TCL、长虹开始介入折叠式屏幕研发当中,从而实现未来电视可折叠。
壁垒高筑,折叠屏或成为“鸡肋”
如今,折叠屏手机仍面临着诸多技术难关,OLED柔性屏和铰链是折叠屏手机最为核心的硬性突破口,也是行业间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之一,另外,由于折叠屏手机拥有着手机与平板双重身份定义,使得应用程序难以实现屏幕完美适配,导致UI错位以及反应迟缓等体验性问题,这些问题都让折叠屏在商业规模化进程中面临挑战。
对于折叠屏手机,是满足于一部分人需求的兼容式取法,传统意义上的手机,追求即兴式体验,用于日常交流通信,平板电脑则是介乎于手机与电脑,为了满足便携式办公所衍生的产物,而折叠屏的出现,重新打破了三者终端的平衡,用折叠屏替代手机与平板电脑的地位,看似是融合了二者的形态产品,然而却出现了“鸡肋式”需求。手机设备讲究轻巧适中易于把玩,而具有办公以及娱乐属性的平板电脑则是追求视野宽阔大尺寸屏幕,二者虽整合为一体,在面对用户独立需求时却又有矛盾之处,无法兼并满足。
目前无论是三星折叠屏产品Galaxy Fold,还是华为Mate X,在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度、制作成本等方面,都有着短板所在,短期内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更难在早已成熟的手机端市场占据一定比例,面对“鸡肋式”需求,手机形态的重新定义或许需要市场才能检验。
5G商用,手机厂商最后的高地
据艾瑞网数据报告预测显示,5G用户从2020年开始,将用5年时间实现“全民渗透”,用户规模在2025年将达到12.8亿,5G产业作为基础通信设施,其市场规模不会暴涨,到2030年产业规模将达到6.6万亿。
5G手机商用是未来主力发端点,5G基础设备正在陆陆续续构建,新一代商业应用场景也将投入商业用途,各大商家布局折叠屏手机,也可以理解为在5G商用到来之前,提前将5G手机占位控比,一方面,先入为主的思维理念更能够在疲乏的市场占据有利位置,另一方面,5G商用时,第一落地场景是手机终端使用,围绕5G开展自家生态体系周边业务。
5G商业用途不仅仅在于移动通信设备建设上,网速的问题困扰着诸多产业无法大规模高效、低成本商业化,借折叠屏切入5G市场,是各个厂商对5G领域最佳的介入方式,各大厂商的生态产业当中不局限于手机领域能够使用到5G技术,从这个方向上看,折叠屏手机的推出,或是厂商们对自家产品5G技术上提前布局的“引子”,更为激烈的战役在于后期的5G商业段位的落地场景应用。
实际上,介乎于手机端与平板端的折叠屏手机,在尚未成为用户刚需初期,只能作为终端产品的衍生端,对手机屏幕限制的有利补充,而由于价格高昂、用户体验低等诸多因素,折叠屏大规模扩张面向市场商用还需时间沉淀。
折叠屏的出现至少在技术可行性上得到验证,未来屏幕折叠也一定会迎来新的生机,不仅仅是手机终端商用,更是对于大部分玻璃屏幕便携式物理机一次 革新,同时整个产业链从屏幕、转轴、软板、电池到贴膜、保护套都将迎来一波新的升级,折叠屏技术突破将给终端产业带来更完善商业创新,便携式终端机未来可期。
江湖老刘,TMT行业观察者,知名IT评论员。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