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老刘
随着直播“价值回归”的信号,企业直播以一种低延迟、高清晰度、强落地性的交互行为被 带入到各类商务场景中。进入2017年,随着资本方的加磅、新玩家的涌入以及企业需求的扩大,企业直播愈加炙手可热。
近日,有消息称,为了全面深化云生态布局,阿里云正在与大数据、安全、云通信、视频服务等多个领域中的强势品牌展开合作,而作为阿里云的紧密战略合作伙伴,微吼是阿里云首批牵手的企业直播代表企业,双方将展开基于云产品及业务的多方面密切合作,共同拓展市场,快速提升企业直播的市场普及率。
这也意味着,阿里云将“借道”微吼,将“云生态”的触角伸入视频直播服务领域中。不同于双方此前在技术、产品层面的合作,此次阿里云的入场,是从幕后走到台前,直面B端直播市场。
事实上,阿里云与微吼的渊源颇深。据了解,在近日举办的2017云栖大会·北京峰会后,微吼创始人兼CEO林彦廷出席了12月20日晚阿里云组织的高层闭门会议,共同探讨了阿里云的未来边界以及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此前,林彦廷也曾作为唯一受邀的直播行业代表,在2017杭州·云栖大会生态峰会上发表演讲,分享了微吼与阿里云的相助相生历程,并畅想了未来在all in 阿里云的业务闭环下,微吼与阿里云在生态连接、云市场、技术赋能、大数据等商务营销领域的合作。如今看来,双方的深入合作正在一步步落向实处。
那么,阿里云的入场,又会给企业级直播市场带来哪些变化?而作为企业直播领域的微吼,与阿里云在渠道上的强强联合,又将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
阿里云入局 将扩大企业直播市场边界
在微吼看来,“企业直播市场虽然发展迅猛,但仍然是一个新兴市场。”从2015年开始,企业直播就一路高歌猛进,资本的加注、平台数量的激增都在不断印证着这块市场的潜力。但是,对于企业方来说,直播仍然停留在“秀场、娱乐”的固有印象中,对企业直播的理解仍待普及和加强。
“企业直播市场的潜能并未全面爆发。微吼也一直在做市场教育。”林彦廷曾表示。事实上,市场普及率几乎决定了企业直播市场的盘子到底有多大,显然,微吼对71.8%的市场份额占有率并不满足,其目光聚焦点在于整个行业的“天花板”。但是,由于整体行业呈现“一枝独秀”的态势,缺乏大体量玩家入局,使得市场教育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阿里云来得很是时候。阿里云在企业级服务市场中具有极强号召力的阿里云,带来的是其20万余企业客户的深厚积累。阿里云和微吼在渠道上开展全面合作,势必将阿里云的“号召力”延伸至微吼,全面提高微吼在企业直播市场的业务广度。
除此以外,对整个行业来说,阿里云带来的是市场的增量。换个角度来说,如阿里云这般“大体量”玩家的入局,也分担了市场教育的责任,加速市场对企业直播的普及,在降低市场教育成本的同时,也整体提高了市场的边界。
更有业内人士预估到,阿里云与微吼的合作,可能让中国整体直播市场的发展速度超出此前易观的预计。据了解,在此前易观发布的《中国移动直播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6》中提出,2020年,中国线上直播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如今,这一市场规模或将提前达到。
选中微吼 阿里云的目标不仅在市场
作为国内最大的云服务平台,阿里云选中微吼展开紧密合作,除了看中其扎实的市场基础外,微吼的基因和行业影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对于阿里云来说,微吼在企业直播行业的领导地位和丰富的客户积累,可以助力其快速实现在视频直播领域的云生态布局,从而进一步增加阿里云在垂直领域的影响力。在DT时代,随着底层架构的门槛不断降低,企业对云计算服务的需求逐步往纵深发展,阿里云需要更多的渠道通路和更具有服务价值的产品,为企业方提供更多样更深入的服务,因此,选择原本就在某一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平台合作,是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微吼拥有15万+企业客户,且拥有丰富的客户服务经验,这对于阿里云来说,是云服务市场的一块富矿。
在阿里云生态合作事业部总经理荆慧看来,微吼是一家具有行业视角的直播企业。资料显示,微吼不仅仅局限于“独善其身”,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力,来反哺行业。如微吼联合同业共同成立“企业直播研究院”,出台了第一个企业直播行业标准,很大程度上,是对行业生态环境的梳理和匡正。这都为阿里云深耕视频直播领域埋好了伏笔,毕竟只有良好的市场环境,才能促成更顺畅的合作。
事实上,微吼与阿里云能够达成深入的合作,源于双方对技术的执着。从发展过程看,微吼和阿里云都是技术型驱动企业,对于技术都有着一种“情结”,相信技术是未来支持市场的中流砥柱。而由于技术领域的差异,让两者之间能形成很好的互补,从而通过合作,取长补短,达到合作共赢的最终目标。
可以预见,有着相近的发展理念和相似的技术基因,以及相辅相成的市场态势,阿里云和微吼之间的合作,势必将造就企业直播市场新的格局和变化,不仅大大拓宽了市场的体量和边界,在相互赋能的合作形态下,强化了市场的驾驭能力和服务力,加速激活这一千亿级别市场的潜力。
江湖老刘,TMT行业观察者,知名IT评论员。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