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消费与其他消费相比,具有比较典型的区别——能源消费具有鲜明的资源限制属性。因此它并不是完全的市场行为,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资源管控行为。
在任何一个国家,能源领域的消费行为都一直被列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它与一般的大众消费无论是消费的形式、内容还是监管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简单来说,能源主要包括电力、天然气、石油、煤炭。
这些是我们能够接触到或者日常中能够了解的能源。事实上,能源消费的真正主体并不是老百姓,而是企业与社会组织。比如我们每天工作的办公场所消耗的能源,其实比我们自己家消耗的多得多。而这些能源消耗的主体,往往面临着能源限制开发、能源使用的非精准化提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对于监管方来说,能源消费是一个复杂的消费过程。这一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
比如在面对有限的资源储量和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时,就要进行有效的调控,防止资源被过快地消耗掉。也正因为此,能源领域的消费呈现出更多的矛盾性。一方面是能源企业希望有更多能源销售;另一方面对于监管方来说,却希望限制能源消费,让能源的供需达到均衡稳定的状态。这种矛盾其实很难破解。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将能源的控制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是那些资源出口型国家。而对于更多的国家而言,能源政策的好坏则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能源的生产与消费同样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这事实上也在反映能源消费与政策监管之间的不平衡性。
能源政策这种矛盾的本质,其实是有限的能源和人类无限的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单纯的监管其实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即使在今天,政府仍在不断地下大力气进行新能源的开发。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依然要在现有的能源结构中谋求发展。即使是找到了新能源,我们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精准投放的问题。
区块链的出现让人类社会获得了更早进入能源消费配置时代的机会。
通过区块链的模式,我们可以将人类社会所有已经发现和可能发现的资源进行编码,然后在相对开放的网络上对资源的分配进行全面表决,让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决定这些能源的归属。这样,能源消费就突破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变成了一种真正的资源配置型消费模式。
在中国,这样的尝试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并在现实中运行了很久。
结合前面的经验加上区块链的新技术,就可能为解决能源消耗、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三方之间的矛盾开辟一条新道路。
过去,能源消费领域往往被一些企业控制。这些企业本身就有盈利属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选择自然就是尽可能多地销售资源。
但是这带来了自然资源加速消耗的问题。虽然在解决能源危机方面,政府做了很多的尝试——比如开发风电、水电、核能等新的能源技术方式,来解决能源相对不足的问题,但是由于这些能源价格过高,人们还是倾向于消费传统化石能源。
另一方面,中国的污染情况已经非常严重。要解决这种问题,单纯地依靠现有的管控模式,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能源领域,现在的中国需要的是一个通盘考虑的方案,从能源的生产端到消费端,再到最终的污染治理段,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管理。在这点上,区块链就有了用武之地。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假如我们并不依据能源的生产价格加上利润的传统模式对资源进行评价,而是依据单位资源所产出的价值来进行评价,那么所有的能源价格都将失去利益属性,而只具备单纯的资源属性。
以电力消费为例,不考虑电能的生产端,不论是风电、核电还是火电,对于消费来说都是同样的,这些电力生产者依据不同的产品价值确定价格。通过区块链,从电力生产到商品生产的全流程成为一个共同的价值链条。通过这种模式,可以保证所有的能源都实现有效利用和价值最大化,避免能源浪费。
区块链的模式甚至可以延伸到后端,直接将价值创造的链条连接污染治理方面。通过这种形式,使能源消费与环境治理达成统一,解决过往的生产、消费、治理分散的问题。
这个过程现在也在缓慢地进行,只是使用的是市场方式,本质上也就是以金钱作为中介——在末端的治理中,让污染企业出资治理,通过增加污染企业的成本来影响他们的消费选择,最终实现消费行为的改变。
但是这种转化过程没有区块链模式带来的变化那么直接。这也是为什么当前污染治理成为国际热门话题。人们发现,那些想方设法鼓励大家消费能源的能源公司,在污染治理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投入,而在这些能源公司变得越来越有钱的同时,世界环境却变得越来越差。
通过区块链,可以平衡现在的能源生产的先消费后治理模式带来的环境破坏的影响,而在生产端,这种变化也已显露。
资源的开发和生产最大的危机就是:开发的时候永远不知道是否真的能够产出资源。所以开发前要勘探,前期的风险都由勘探公司承担,而一旦能源储量确定,勘探公司退出,风险又转移给了能源公司。
如果我们用区块链的方式把整个能源的勘探与生产相连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分散勘探失败的风险,同时也能有效地分享能源的产出。
一个链式技术的本质,是信息沟通和交流的通道,而通过将这种链式技术不断地应用到不同的领域,我们能得到的就是一个又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注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后台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