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兴亮(微信公众号:刘兴亮时间)
↡
01
秧歌是古老的群众娱乐活动,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怎么闹秧歌,只觉得自己家乡的秧歌是最好的。
没办法,凡是自己经历的,才感觉好。这是乡愿的所出和所在。人从环境中成长,在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与感受的一切,从感官意识上升到思想状态,成就一个人的精神因素。这决定其格调和偏好。
假如有人说他的家乡的秧歌是最好的,我绝对赞成。但这并不妨碍我为自己家乡的秧歌唱赞歌。
02
秧歌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里自然诞生的文娱形式。
秧字解开就是中午的禾苗,主要指幼苗。可以想象,千百年前,一群农人在田地旁边劳作一天,一株株幼苗齐刷刷在地里直立,夕阳西下,微风送爽,想到这一天的劳动会带来丰硕的成果,人们激情鼓荡,不禁手舞足蹈,欢天喜地!
这真是难以言传的感受。久而久之,舞蹈形式成了缓解劳动的方法,流传下来。
这是通常对秧歌的解释。对住在黄河岸边的我们而言,秧歌的意义又有不同。
黄河洪水泛滥,人们群策群力,奋力抗洪,日夜奋战后终于取得胜利。这时,人定胜天的豪情四溢,人们大闹红火,以集体舞蹈的形式祭祀河神,祈求风调雨顺。不知道这件事是否大禹治水的时候就开始了?
03
秧歌虽然是田间地头发展起来的,它的进化则随着人们活动拓宽了展现舞台。不仅逢年过节可以看到,平常庙会赶集也常有动静。
秧歌是参与度很高的集体活动,锣鼓一响,男女老少均可列队其中,步伐简单易学,有两条腿就能成为专业选手,跟着队伍走几步就成。
它之所以能广泛地存在于中国的土地上,大概正源于形式的简单古朴。
在我的印象中,所有的舞蹈都是停在原地舞动的,即便移动也在一个半径很小的圈内。
秧歌则迥然不同,它是「行动」,要「向前进」。这给人以力量感和恢弘感。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人类在深层的心理层面上有集体无意识的东西。简单说就是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狂舞的冲动。这种冲动在更古老的时期大概是从战争引发出来的。
秧歌最为一种集体舞蹈,很贴近这种解释。否则它为什么在许多地方都存在,或变异地存在呢?
秧歌没有「独舞」,它的形式在于人越多越好,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
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所有人沉浸在欢乐愉快的喜庆气氛中。
这队伍可以浩浩荡荡杀向各家各户,在院子里舞动一阵,讨一些好,换下一家。这是很吉庆的事!很多人家都早早把大门打开等着这条长龙来家里舞动。
04
老家山西省柳林县的秧歌叫「鼓子秧歌」。这个名字的来头是缘于在秧歌队伍中,鼓手的重要地位。
小时候闹秧歌,我就负责打鼓——没想到那时候我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负责人。
不要小看一面鼓,没有它,整支队伍就可能乱。挥舞鼓槌,框框作响,大伙儿就动起来了。走走停停,扭扭动动,浑身的力量从四肢发散,那滋味真是过瘾。
一个再内向沉默郁郁寡欢的人,只要加入了秧歌队,他的脸上都会绽放出笑容。
05
秧歌让人想回到小时候。
北京偶尔也有庙会,但没见过秧歌队。庙会有几样东西是必须的,烧香磕头祈祷,看戏,扭秧歌,此外才是赶集。如今这么全乎的庙会不多了。
所以我们都怀念过去。儿时的一切都有梦幻色彩。彼时的物质生活虽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但人的精神面貌并不逊色。
尤其黄河岸边的秧歌和庙会,无端会让人生出「人生天地间」的豪情。有那么一首老歌《黄土高坡》: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方,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想必写这首歌的人是扭过秧歌的。它的节奏有些三进二退的感觉,最适合集体舞蹈中应用了。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大都市中,很难闻到乡土中国的味道了。整日被各种电器包围,眼镜盯着屏幕,无法领略自然和古老的习俗。
我推荐他们去吕梁去柳林看看秧歌,那会唤起他们内心古老的冲动,给生命一些原始的力量。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