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科普:三位名人、一个地址、两次寒流

提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在它的起源阶段,有三位名人和一个关键地点,还有两次寒流,是大家应该知道的。

第一位名人大家耳熟能详,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计算机科学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他对人工智能的贡献集中体现于两篇论文:一篇是1936年发表的《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在文中他对“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并提出著名的“图灵机”设想,从数理逻辑上为人工智能用上“机械大脑”开创了理论先河;而另一篇论文对人工智能的影响更为直接,其名字就是《机器能思考吗》。在这篇论文中,图灵提出了一种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著名的图灵测试: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而不能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这台机器就是智能的。“中文房间实验”正是图灵测试的一个变种。可以说,图灵是第一个严肃地探讨人工智能标准的人物,被称作“人工智能之父”当之无愧。

第二位名人是一位神童,18岁即取得数理逻辑博士学位,这就是“控制论之父”维纳(Norbert Wiener)。1940年,维纳开始考虑计算机如何能像大脑一样工作,发现了二者的相似性。维纳认为计算机是一个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转换的系统,只要这个系统能得到数据,就应该能做几乎任何事情。他从控制论出发,特别强调反馈的作用,认为所有的智能活动都是反馈机制的结果,而反馈机制是可以用机器模拟的。维纳的理论抓住了人工智能核心——反馈,因此可以被视为人工智能“行为主义学派”的奠基人,其对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也影响深远。

第三位名人经常与图灵抢“人工智能之父”的帽子,第一次提出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一名词。他就是LISP语言发明者,真正的“人工智能之父”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1955年,约翰·麦卡锡与另一位人工智能先驱马文·明斯基以及“信息论”创始人克劳德·香农一道作为发起人,邀请各路志同道合的专家学者在达特茅斯学院共同讨论人工智能。会上,正是约翰•麦卡锡说服大家使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一术语,参会人员也热烈讨论了自动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和神经网络等经典人工智能命题。

而一个关键地点,便是上述会议的举行地达特茅斯学院。达特茅斯会议正式确立了AI这一术语,并且开始从学术角度对AI展开了严肃而精专的研究。在那之后不久,最早的一批人工智能学者和技术开始涌现。达特茅斯会议被广泛认为是人工智能诞生的标志,从此人工智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从诞生之日至今天,人工智能一方面被视作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受人追捧而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备受批评,且遭受过两次严重挫折,史称“两次人工智能寒冬”。

其中,1956年至1974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在这期间,“通用解题机”(GPS)被制造出来,而约翰•麦卡锡发明了重要的LISP人工智能语音,这种语音直至今天仍有许多程序员在使用。人工智能程序在问题求解、语言处理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而美国ARPA(即后来的DARPA,国防高等研究计划局)每年也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至少300万美元的经费。然而,民众和当局似乎对人工智能期待过高,当研究成果不尽人意的时候,人们开始丧失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另一方面,当时作为神经网络先进成果的感知器受到强烈批评,人工智能的研究遭遇瓶颈。从1974年开始,人工智能遭遇第一次寒冬,投资者和政府对AI研究的资金投入骤减。

直到1980年,人工智能中专家系统的商用价值被广泛接受,企业订单增多,人工智能研究才开始复苏。这主要归功于符号逻辑学派的发展,神经网络的突破性进展则是80年代末的事情。然而这种复兴未能持续太久,从1987开始 Apple和IBM生产的个人电脑性能不断提升。这些计算机没有用到AI技术但性能上却超过了价格昂贵的LISP机。人工智能硬件的市场急剧萎缩,科研经费随之又被削减,AI经历了第二次寒冬。

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AI技术尤其是神经网络技术的逐步发展,以及人们对AI开始抱有客观理性的认知,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进入平稳发展时期。1997年5月11日,IBM的计算机系统“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又一次在公众领域引发了现象级的AI话题讨论。

2006年,Hinton在神经网络的 学习领域取得突破,人类又一次看到机器赶超人类的希望。这次标志性的技术进步,在最近三年引爆了一场商业革命。谷歌、微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还有众多的初创科技公司,纷纷加入人工智能产品的战场,掀起又一轮的智能化狂潮,而且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大众的广泛接受,这一次狂潮也许会架起一座现代文明与未来文明的桥梁。

虽然莫衷一是,但大家仍在热切期待,人工智能即将掀起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高度。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03-17
人工智能科普:三位名人、一个地址、两次寒流
提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在它的起源阶段,有三位名人和一个关键地点,还有两次寒流,是大家应该知道的。第一位名人大家耳熟能详,那就是大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