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G商用一周年,以5G为中心的舆论场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在2020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的开幕式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常务董事、运营商BG总裁丁耘给中国的5G网络兜头浇下一盆冷水,直言现阶段中国5G网络体验存在"假、哑、差"三个问题。
无独有偶,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该会议的5G主论坛上,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目前5G存在的问题:"技术很不成熟、运营成本极高、不易消化成本"。一场聚焦通信技术发展的讨论大会,竟然变成了一场中国5G"自曝家丑"的"揭短大会",这着实让人有些吃惊。
如火如荼的中国5G建设,真到了需要舆论降降温的时候了?
成本太高,运营商扛不住了?
今年初,三大运营商在公布2019年财报的同时,也披露了2020年5G投资计划。中国移动定下年内建设25万个5G基站的目标,采取"共建共享"模式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也分别定下了年内25万个5G基站的目标。中国的5G建设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与5G基站加速建设的同时,围绕5G的质疑也随之而来,5G基站建设、运营成本高的问题首当其冲。邬贺铨院士称,如果5G基站数按照4G的2.5倍考虑,5G基站价格按照4G的2倍考虑,那么5G基站的总投资将是4G的5倍。当然,这还只是基站建设成本。如果算上5G基站高功耗带来的耗电成本,那么5G整体投资成本将远远高于4G。
事实上早在5G商用之前,运营商就对这个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就曾指出"5G的投资很大,商业模式不是很清晰,运营商缺乏建得更好的动力。"而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三大运营商之所以愿意积极推进5G建设,显然是对5G的投资回报有着乐观的预期。但从一些数据来看,回报却并不理想。
2020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在5G网络建设上共计投入880亿元,其中中国移动一家就占了552亿元。而这552亿元的投入,最终只换回7020万5G用户,作为对比,目前中国移动的4G用户数量为7.6个亿。如何让近7个亿的4G用户升级至5G用户,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移动的5G投资回报和持续加码5G基站建设的动力。
如果说5G建设成本高只是通信产业关心的问题,那么今年8月份发生的一件事,则将这一问题推向一场更广泛的舆论危机。为了降低5G基站能耗,中国联通对部分5G基站采取了夜间 休眠的解决方案,由此引发公众对5G网络体验是否会因此打折扣的质疑。尽管业内专家表示这种做法对用户几无影响,但公众的疑虑显然不会被轻易打消。
针对5G网络体验的质疑正变得愈发尖锐。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常务董事、运营商BG总裁丁耘在会议上直言,"一些用户手机上有5G的LOGO,但并未接入5G网络,体验还是4G"、"有些地方有5G信号覆盖,但没有4G锚点,打不了电话"、"一些地方4G、5G信号频繁切换带来了很差的用户体验"。总而言之就是"假、哑、差"。
丁耘指出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5G基站建设的成本问题。如果不考虑成本,运营商完全可以加大5G基站的覆盖范围,优化5G网络体验。但正像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所言,如果投入短期见不到回报,运营商显然缺乏"建得更好"的动力。谁花钱,谁心疼,这是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现在来看,由于4G用户向5G网络的转化升级效果并不理想,5G投资回报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周期,而运营商也自然会因此延长5G基站的建设周期。
5G建设不仅仅是运营商的事
在推动4G用户向5G升级这件事上,智能手机厂商和运营商一样卖力。为推动5G手机的普及,目前5G手机的售价已经下探至千元以下。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9月份,中国手机市场5G手机出货量占比达到60%,显然,5G手机已经成为手机消费市场的主力。
问题在于,5G手机的普及不一定能够带动4G用户向5G套餐的升级,整体上看用户升级5G套餐的意愿并不强烈,甚至有部分用户在升级5G套餐之后要求降回4G。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如果说一开始是因为5G套餐高高在上的售价制造了升级门槛,那么在5G套餐价格逐步降下来之后,4G用户仍然选择不升级的原因就更为复杂。
大多数普通用户对5G网络的认知局限在"网速"的提升上,但是在这一点上5G并没有带来突破式的体验,用户无法感知到两代技术在使用体验上的明显差异,认为4G已经足够满足自己的用网需求,因此觉得没必要升级至5G。
当然,5G技术的优势绝不只是"网速"的提升,相比4G,5G是面向物联网时代的技术,它的优势更多体现在高并发、低延迟等方面。5G可同时连接的智能设备更多,处理数据传输的效率更高。但不得不说,5G的这些优势目前并没有在日常应用场景中得到充分体现。
简单地说,在缺乏必要应用场景的情况下,升级5G网络这件事显得没有必要。5G好比是物联网时代的地基,运营商打好了地基,但地基之上的房子还没建起来,就打算"交钥匙"给用户,显然用户不会买账。
打地基是运营商的事,但建房子就不仅仅是运营商的事,而是整个5G产业链的事。比如智能手机厂商,但它们的问题在于,虽然推出了支持5G网络的硬件,但在软件层面并没有相应的"5G独占"应用出现,绝大多数手机应用使用4G网络就可以流畅运行。
除了智能手机之外,家电业、制造业、物流业等众多行业目前均处于与5G技术融合的探索阶段,像智能手机一样,这些行业的终端设备需要首先完成5G基带芯片的替换升级,才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5G体验,这个过程应该会比5G手机的普及周期更长。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已有的5G商用终端设备仅为364款。
丁耘在演讲中说5G产业链要"劲儿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将电信行业与其它行业融合,形成行业标准,这样才能加速5G行业应用的发展。
丁耘的话可以说直指问题所在。很大程度上,运营商的5G基站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了5G应用生态的成长速度。很多地区,有了5G网络但缺乏应用场景,让5G技术陷入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从这个角度来说,5G网络的建设脚步是该适当放慢一点了。
5G再出发从敢于"揭短"开始
邬贺铨和丁耘的话对于中国的5G建设来说无疑是一盆冷水,但这盆冷水浇得十分必要,来得也正是时候。它让公众认识到中国的5G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此之前,因为华为在5G技术上的领先,以及中国5G网络建设的热火朝天,给公众造成了一种幻觉,人们一厢情愿地认为中国在5G建设上已经走在了全世界的前面,但事实上中国只是建设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但在5G用户体验和商业应用上,跟韩国、瑞士等5G建设比较好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拥有5G技术领先全球的华为公司,拥有全世界最多的5G基站,拥有全世界最多的5G用户,但这些都不足以让中国的5G成为全世界最好的5G。
5G基站的高能耗、高成本等问题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公共问题,如果一味加快5G建设速度,无视问题的存在,就会让5G成为运营商乃至全社会的负担。当然,给5G建设浇冷水、降降温,并不是简单地放慢建设速度,而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与5G应用生态建设齐头并进。
套用一句常见的话来说,就是要推进5G建设"更好更快"发展,而不是"更快更好"发展。接下来的5G建设,"更好"的优先级要高于"更快"。5G商用一周年再出发,要从敢于"揭短"开始。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