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全行业是个伪命题,什么才是VR技术落地正确姿势

市场对VR概念的过度消费正使得VR产业的发展陷入一种尴尬的处境。一方面资本市场仍然看好VR,因为它带来了全新经济形态与商业模式的可能性,另一方面VR设备的良莠不齐和内容的匮乏正加速耗尽消费者仅有的一点热情。VR始终未能真正进入消费级市场,而VR技术也远未在各垂直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ToC市场逐步进入寒冬期,国内许多VR机构开始将目光投向企业级应用(ToB)市场,试图以VR+全行业解决方案的姿态重新进入市场,以期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其中不乏影视制作公司、游戏公司的身影,以toB之名行作坊代工之实,做出的东西或许和VR没有半毛钱关系,更谈不上为行业解决什么问题。而这一次市场跟风,无疑又将VR引入一个新的错误方向,VR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它所能够提供的解决方案的专业性取决于工具的使用者。眼下多数VR制作机构并没有过硬的垂直行业经验,单纯地从VR出发去思考行业,而不是站在行业角度去思考如何利用VR技术,这种本末倒置的VR+全行业解决方案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伪命题。

VR+行业还是行业+VR?这是一个问题

试图以VR技术切入行业市场的VR机构无一不有着宏大的发展愿景,“生态”这个被频繁消费的热词同样被许多VR机构挂在嘴边,影视、游戏、体育、旅游......都成为雄心勃勃的VR机构们试图涉足的领域,然而梦想与现实之间似乎有着太多的绊脚石。

今年中旬便开始围绕“VR生态”大肆造势的暴风影音,如今只不过在旅游领域取得一些进展,通过与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合作,把世界各地VR的人文和自然风光记录下来,放在暴风魔镜的平台上供用户观看。这距离其所谓“生态”似乎距离还很遥远。

另一家VR机构蚁视科技几天前也举办了生态战略发布会,在获得联创互联的注资之后号称未来将成为一家生态型的VR企业。而始终以生态型企业自居的乐视早在去年就提出了VR生态战略,VR内容同样涵盖游戏、体育、旅游、纪实等。有人粗略统计,自今年8月份以来国内宣布要做VR生态的企业不下17家,仅过去一个月就有9家。然而却无一例外地陷入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

看起来VR+全行业的构想目前仍然停留在构想层面。事实上许多行业对VR这一新兴技术并不排斥,与众多VR机构不同的是,这些企业引入VR技术的逻辑是基于自身行业背景和经验,从行业出发思考如何利用VR解决问题,仅仅把后者作为一个工具。其中也不乏一些值得参考的案例。

在汽车行业,宝马利用VR技术向消费者推出模拟近乎真实场景下的试驾体验,奥迪也与Oculus推出VR选车服务。而专注于汽车行业数字营销方案的中国本土企业车势科技(Autoforce)也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VR AUTO汽车销售套件,实现1:1实景实车还原,使得汽车厂商和经销商可以轻松构建虚拟经销店,并且打通了汽车销售的全流程,优化了传统汽车的销售模式。相比放眼全行业的VR机构,这些有着丰富行业经验的VR机构显然更懂得如何利用VR技术。

在房地产领域,万科也在积极通过VR技术优化销售体验。位于伦敦的万科The Stage项目是万科第一个在国内销售的伦敦项目。但大多数中国购房者无法到达现场看房,通过VR技术搭建的虚拟样板间便为客户提供了近乎真实的看房体验。被称为“房地产+VR”第一股的美房云客,目前也与100家以上的房地产企业达成合作,为后者提供VR销售解决方案。

另外在医疗、教育等领域也不乏类似案例,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将VR技术成功应用到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原因在于他们在各自领域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沉淀,对行业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行业出发引入VR技术而不是“屁股决定脑袋”一般简单以VR全面切入众多行业。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去年一大批将互联网视为万能工具妄图颠覆传统行业的创业项目,大多由于缺乏行业经验而被迫流产。

究竟是“VR+行业”还是“行业+VR”?这个问题的答案到此已经显而易见。那么为什么“VR+全行业”是个伪命题呢?更为深层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说“VR+全行业”是个伪命题?

媒体总是善于追逐热点和消费概念,这往往造成一种错误导向和行业繁荣的错觉。VR概念被炒得最凶的时候,有人说VR是下一个“互联网+”,认为VR将成为继互联网之后颠覆传统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的机会。在我看来,合理利用VR技术能够为各行业的运转效率带来优化,但尚不至于像互联网一样具备强大的渗透力。之所以说VR+全行业是个伪命题,原因在于:

首先,VR作为一种虚拟现实技术,改变的是人机交互方式,以模拟现实场景的方式达到接近真实的感官体验,本质上是对感官的欺骗,它的技术和工具属性更强,如何利用VR这项技术是各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不是逆向地将VR视为一种万能工具强加于不同领域。VR既不像互联网一样是一项基础设施,也不像O2O等概念一样是一种具备可复制性的商业模式,基础设施和某种商业模式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复制,而试图将VR简单套用在所有行业上是行不通的。

其次,VR技术在行业市场的应用目前更多停留在营销层面,导致其价值局限于一种媒介和对用户的感官刺激,如许多企业将VR用于发布会的直播,以及一些VR机构制作的粗糙的VR短片,甚至打色情擦边球的体验内容。而VR的真正价值尚未得到挖掘,导致这种局面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对VR的应用仍然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没有触及VR背后和延伸的部分。

对企业而言,更加值得挖掘的是VR背后的数据,以及基于数据延伸出的商业模式。如上文提到的车势科技,它所提供的汽车VR销售解决方案并不只是简单的VR场景模拟和车辆展示,而是由VR AUTO CREATIVES(创意内容)、VR AUTO DEALERSHIP(虚拟经销商)、VR AUTO SALES(销售促进系统)和 VR AUTO SUPPORT(售后支持系统及其他)四大模块组成。汽车厂商使用VR技术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车辆的展示,而是促成交易。所以VR需要与销售和服务接口打通,以VR+SaaS的模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验+销售+服务的闭环。

简单地说,VR作为一项技术,单独存在的价值并不大,而是有赖于与其他技术与配套设施的协作,才能真正发挥出VR应有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VR机构纷纷转向行业市场寻找机会的原因所在,但是由于缺乏行业背景往往无法触及根本,停留于表面,导致VR技术迟迟找不到正确的落地姿势。

VR技术在行业市场正确的落地姿势

尽管以美房云客、车势科技(Autoforce)为代表的企业已经积极地将VR技术应用到相应的垂直行业中,但对大多数企业而言VR技术仍然十分陌生,因此也尚未认识到VR的价值。而唯有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认识到VR的价值才能推动VR技术在行业市场的迅速落地。

在这方面,许多国外机构又走在了我们前面。美国华盛顿的一所大学近日接受了乔布斯妻子的一笔1000万美金的捐款,用于该校一项虚拟现实教育项目的发展。国内教育领域尚未有类似机构或企业开展大型VR教育项目。而在医疗领域,美国加州健康科学西部大学则利用VR技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医疗知识。这些案例都能够为VR在我国各行业的应用提供参考。

另外,VR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串联结合也是VR在行业市场落地的关键,这种结合则需要不同行业根据自身特点来完成,同样依赖于行业背景和经验。国外的一家医院就曾将VR与微型机器人结合完成远程手术,医生在虚拟手术环境中操作,来控制远处实际给病人做手术的机器人。VR唯有与其他相关技术相互协作才能形成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以此来优化行业的运转模式和效率。

对于那些寄望通过VR技术提供全行业解决方案的机构而言,最终将因为缺乏行业经验而陷入停滞。资本市场或许已经对此有所警觉,今年下半年VR领域的投资已经开始降温。这或许会让VR行业逐渐找到正确的落地姿势,同时也给了那些真正专注于某一领域的VR解决方案提供商一个发展机会。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11-01
VR+全行业是个伪命题,什么才是VR技术落地正确姿势
单纯地从VR出发去思考行业,而不是站在行业角度去思考如何利用VR技术,这种本末倒置的VR+全行业解决方案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伪命题。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