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每一次版本更新一样,微信6.0再一次带来了不一样的改变,“小视频”功能成为此次版本更新的最大亮点,很难想象在美拍、秒拍以及腾讯自家产品微视等短视频应用不温不火的情况之下,微信“小视频”的登场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姿态,在欢迎页上甚至打出了“视频时代”的口号。小视频能否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它的出现对微视等同类产品会出现什么样的影响,在如此高姿态的背后隐藏着微信怎么样的战略意图?
短视频缘何频频遇冷
短视频产品自2013年集中爆发以来一直高温不下,业内也对其寄予厚望,不过从市场反响来看,美拍、秒拍、微视等短视频产品在上线初期在用户群体中虽然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但在用户短暂的热情退却之后,却纷纷陷入低潮,境遇可谓不尴不尬。短视频缘何频频遇冷,想必这是包括产品方本身和众多业内人士都在思考的问题。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妨从产品定位上下手。此前,关于短视频产品定位的相关讨论已经很多,工具?媒体?还是社交?评论者各持观点,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在一款全新的产品形式诞生初期,用户处于可塑造期,对于产品的功能、用法一知半解,一定程度上,产品做出什么样的引导,用户就会遵循引导做出回应,共同决定产品的公共属性,即定位。
挡在定位之前的,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用户对短视频这种全新的形式尚处于消化期,使用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不管做出何种定位,结果多半也会出现偏差。好比番茄在登上餐桌之前,因为色彩光鲜一直被视为有毒的果实,直到一位勇士冒死尝鲜,番茄才得以普及。至于番茄是蔬菜还是水果,是普及之后之后的事。倘若在人们还不清楚番茄能不能吃,好不好吃之前就对其身份作出定位,甚至告知人们番茄除了可食用之外还有美容、防辐射等药用价值,那就有些操之过急。
我想说的是,短视频产品在作出定位之前,应该先将精力放在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上,而不是一上来就告诉用户这个产品应该怎么玩,应该朝着什么方向玩。如同番茄一样,先让人们知道能吃,再说怎么吃的事。
逆势而上的“小视频”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微信“小视频”作为一项小功能出现在微信中,既没有做花哨的滤镜,也没有设置复杂的功能,手指按住就可以拍摄,使用方法完全一目了然。即便是缺乏智能手机使用基础的用户也能够迅速上手。小视频的姿态放得很高,但使用门槛却放得很低。意图已经显而易见。即,先让用户玩起来,其他的,不急。
我在前言中提到,微信小视频的出现是在微视等一众短视频产品走衰的大背景之下的,可以说是逆势而上,但却出人意料地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原因有二,一是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最核心的功能在于传递信息,而小视频则是传递信息很好的表现形式;二是得益于微信的社交基因和丰富的社交场景,给了小视频更多的使用机会。这些原因使得小视频在客观上弥补了短视频APP的不足。
至于对腾讯自家产品微视的影响,我认为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主要因为小视频只是个大的产品之下的内部功能,本身不具备分享传播的属性,相对微视等短视频产品是比较闭塞的,小视频的最大价值在于在微信如此庞大但又相对封闭的用户群体之下培养其用户使用短视频的习惯。长期来看,这对包括微视在内的其他产品而言是件好事。
短视频时代这才算开始
对于微信而言,小视频承载着开启“视频时代”的使命,当然,目前除了微信也没有第二个产品能够担负起这样的重任。使命很重,但产品体验一定要轻,这也是小视频推出之后受到用户欢迎的原因。倘若学其他产品加上特效滤镜等功能,就又回到了上文中提到的终极问题,你的目的是让用户使用,还是教用户怎么使用?
十一长假期间,笔者的朋友圈被小视频刷了屏,有人在晒旅途风景,有人在晒亲戚朋友,视频时长虽然很短,但却带有明显的信息属性,不同于美拍等产品充斥着自拍等无营养的内容。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除了偶尔以自拍等方式满足展示欲之外,与人交流是必不可少且常态化的生存方式,如果说一款产品开启了一个时代,那么这款产品一定是改变人们交流方式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产品。微信小视频如是。
小视频如果能在短期内不背离功能设计的初衷,将功能价值停留在最基本的传递信息上,受到用户持续欢迎是肯定的。等到用户的使用习惯培养起来之后,再在基础上进行完善,或者与微视打通,将微视融入到微信的社交体系中,都是可以尝试的。不过用户习惯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微视的用武之地或许还需时日。
小视频和微视,一个是占据移动端最庞大用户群体微信下的短视频功能,一个是天然拥有腾讯社交基因的短视频产品,二者下一步将有何碰撞是业内共同期待。相信随着视频时代的到来,用户使用习惯养成之后,微视也将迎来第二春。有分析认为,或许腾讯意在布局下一代社交产品,笔者认为,单纯以视频为社交形式的产品在国内基本没有生存空间,文字和图片仍然是最主要的信息形式,这是由互联网的虚拟性质和国人含蓄内敛的社交脾性等因素所共同决定的。
正如微信6.0版本欢迎页标语所言,视频时代,这才算开始。剩下的,交给时间。
注:本文首发于《计算机应用文摘——触控》11月1号刊,原标题为“微信小视频,这才是开始”,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