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几天,刘积仁来到以色列特拉维夫,宣布东软控股与以色列-中国私募股权公司英飞尼迪集团联合成立一只规模2.5亿美元的投资基金,用于扶持在中国运营的以色列医疗器械公司。
如今,东软在大健康领域的布局已经越来越深入。还是在前不久,东软在宁波搭建了一所“宁波云医院”:当地居民既可以到线下的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全面体检,也能够通过线上的云诊室在线咨询问诊,还能很方便地通过手机APP查询自己的健康数据。目前,宁波云医院已经开设了144个云诊室,注册医生近1200名,护士近500名,居民签约家庭医生人数高达6万余人。未来,东软计划将这种“云医院模式”在全国全面铺开,目前已经进驻了超过20个城市。
(宁波云医院)
“云医院模式”是由东软熙康创立的,这家公司成立不过5年的时间,最早由东软集团控股,如今却放手单飞。今年8月2日东软集团发布公告,宣布东软熙康引进弘毅等外部投资者的增资手续已经完成。此后,东软集团将只持有东软熙康35.59%的股份,不再拥有对东软熙康的控制权,也不再合并报表。此外,东软熙康也为骨干员工预留了大约5%的股份。
与此同时,东软集团旗下做医疗设备的东软医疗也是如法炮制,同样也是引入了外部投资者,同样也给骨干员工预留了股份,东软集团同样也不再拥有控制权,不再合并报表。
“现在的东软熙康和东软医疗,东软集团还是第一大股东,引进第三方资本有几大好处:第一个好处就是员工和东软的整体利益、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在一起是共享的;第二个当外部资本进来,我们的员工是有激励的。我期望形成东软未来新的公司治理形态,因为公司的治理是最关键的。”刘积仁对老冀表示。
(东软熙康和东软医疗引入弘毅投资等外部投资者)
在刘积仁的设想中,未来十年东软将成长为一家创业平台,产生更多的创业者,让东软的生命力不断延续和再造。为此,东软选择了大健康、智能汽车、移动互联网、教育等多个领域,扶持员工内部创业,力图打造一支创业的联合舰队。
如今,一家家创业公司正从东软的大平台中脱颖而出。2014年12月,东软医疗、东软熙康获得国内医疗设备、健康管理领域的最大单笔融资;2015年7月,东软与阿尔派共同投资成立东软睿驰,致力于新能源汽车、辅助驾驶和车联网等领域的创新和研发。此外,东软望海、东软慧聚、东软睿道等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在各自专注的领域积极地进行新商业模式的探索。在东软内部,类似大象就医、图表秀、小牛助驾、爱驾驶等多个创新创业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为什么在创立东软25年之后,东软掌门人刘积仁要启动如此大规模的内部创业?带着一肚子的问题,老冀在东软成立25周年之际来到东软沈阳总部,对刘积仁做了一次深入的访谈。
其实,东软已经不是第一次进行重大转型——在过去25年的发展历史中,基本上每隔5年东软就会经历一次转型:从做软件产品到做医疗设备,从数字圈地到解决方案,从服务外包到服务产品和工程化,从做硬件设备到进入各个垂直行业……用刘积仁的话来说,正因为东软“怕死”,而过去这些年中国软件企业的生存环境又是如此恶劣,为了生存下来,东软虽然没有放弃软件这个核心,但是也只能以各种新的商业模式迂回前进。
在过去的25年里,东软磕磕绊绊地走了过来,不仅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还打造了自己核心的软件平台,积累了在医疗、智能制造、教育的行业能力。如今,东软自主研发的首台国产128层CT已经迈入高端医疗设备领域,东软的汽车智能系统已经进入宝马等主流汽车,东软信息学院的IT相关专业也成为全国知名的专业……
过去几年,汹涌而至的移动互联网乃至万物互联大潮,正在摧毁传统软件公司以软件授权为核心的商业模式,逼得微软这样的软件霸主不得不在Windows 10和Office这些核心产品上部分放弃软件授权;这股大潮同时也摧毁了解决方案公司的大本营,让他们基于过去成功模式的解决方案不再有说服力,使得IBM这种“老炮儿”的营收竟然连续十几个季度下滑……
正是看到了这种令人惊心动魄的洪荒之力,每次见到刘积仁老冀都会向他请教:传统软件企业如何才能面对移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而在东软25周年之际,刘积仁给了老冀一个全面的回答:
“我认为(传统软件公司的衰落)表面看起来是互联网的冲击,事实上软件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一个是你的软件必须给你的客户带来一个最终的价值;另一个就是软件的形态走向碎片化,变成了一种服务。软件的未来,第一个必须要融合到业务里面,通过业务的成功分享利润;另外一个软件碎片化之后,我们就要为客户提供能够碎片化的服务,一方面通过服务来收费,另一方面还可以与客户建立一种股权的关系。这个时候,我可以先不要钱做出一个APP或者说是服务,然后通过股权、业务等方式,跟客户结合起来。”
在刘积仁看来,过去25年东软从来没有固守某一种商业模式,同时又坚持以软件为核心,已经锻炼出了一种适合时代发展的核心能力,而汹涌而来的移动互联网大潮则带给了东软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让东软更加聚焦客户价值,聚焦垂直行业。
刘积仁是这么想的,东软也是这么做的。如今,东软已经免费给国内几家航空公司开发了手机售票系统,并且为其提供持续的升级服务;航空公司每售出一张机票,东软就能够拿到相应的收入分成。
东软内部创业团队还开发出了一个软件“图表秀”,用户只需要每年缴纳几十元的年费,就能够用自己的数据做出非常复杂的可视化图表。
最近,东软内部还上线了一个APP“小牛助驾”,这是一款基于大数据分析用户出行助驾的服务平台,利用智能手机收集汽车的速度、里程、加速等信息,能够帮助用户有效地降低油耗,未来还会进行更加深入的驾驶行为分析。东软的内部创业人员甚至有个想法,就是将这种驾驶行为与新的保险模式结合起来,如果车开得好可以少交保险金。今年2月,东软集团发布公告,宣布拟出资1亿元参与设立阳光融和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新的保险产品就能够推出。
不过,当东软走进更多的垂直行业,帮助更多的客户提升业务的时候,也就离自己的主营业务——软件与解决方案越来越远,必然就会遭遇“创新者的窘境”:由于很多新业务的客户目前还不是东软主营业务的主流客户,无法从东软集团寻求更多的资源支持,也就很难将新业务做大做强。
此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将新业务分拆出来,以独立公司的方式运营。如今,东软已经分拆出东软熙康、东软医疗、东软睿驰、东软望海、东软慧聚、东软睿道等多家独立公司,兄弟登山,各自努力,让它们在各自的垂直行业努力前进。
而为了解决员工激励的问题,东软还为这些新业务公司引入外部投资者,并给骨干员工预留足够的股份。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的加入。刘积仁透露,如今东软数字医疗业务三分之二以上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都是外部引进的人才。
那么,当一块块新业务都离开东软的大平台单飞之后,东软集团还剩下什么?刘积仁认为,东软集团还有积累多年的平台技术、知识产权、公司品牌、市场渠道、客户关系,它们将打包成核心平台与创业公司共享,从而降低创业公司的风险。与此同时,核心平台的骨干如果参与了创业公司的协同,同样也拥有创业公司的股权,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我经常说我们的公司是皮和毛的关系,公司的主体是一张皮,我们垂直的这个公司是毛,毛长得旺盛皮也很坚强,皮越发展创业的公司也会越多。”刘积仁说道。
“企业是有生命周期的,不能到了业务拐点的时候再想下一步的事。”已过耳顺之年的刘积仁对东软的每一步转型发展都有紧迫感,他希望通过启动创业平台构建东软下一轮成长的驱动力。
“十年之后,我希望东软能够孵化出至少四五家上市公司。”61岁的刘积仁,如今将自己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东软的创业运动上。当然,忙里偷闲的时候他也没忘记运动一下自己的身体,“现在运动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