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亿美元,这是乐视为了进军美国市场、颠覆传统电视机行业所付出的筹码。贾跃亭觉得,这笔钱很值得。美国西部时间7月26日,他在洛杉矶宣布,乐视通过旗下的海外平台LeEco Global(乐视全球),20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彩电厂商Vizio,现金支付。
虽然Vizio在中国名不见经传,在美国则可算是家喻户晓的彩电品牌。这家美籍华人王蔚创办的公司2014年彩电销量707.8万台,今年有望突破800万台,大部分为智能电视,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仅次于三星。此外,Vizio的Sound Bar在美国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7月26日美国洛杉矶,乐视收购Vizio发布会现场)
不过,总体上来看,Vizio的财务状况比较一般。由于去年Vizio曾经向美国证监会提交过上市申请,老冀查阅了一下Vizio最近几年的财务状况:
营收 净利润
(亿美元) (万美元)
2010年 29.39 4246.6
2011年 23.47 1342.7
2012年 24.17 1665.5
2013年 29.83 2573.7
2014年 31.42 4496.3
2015年前9个月 22.0 4433.8
老冀研究了一下发现,虽然Vizio的彩电销量一直都在持续增长(从2011年的534.9万台增长到2014年的707.8万台),但是由于在2011、2012两年采取了较为激进的价格策略,Vizio的营收在这两年不增反减,净利润也出现了大规模下滑。直到2014年,Vizio的营收和净利润才双双突破了2010年的水平。
身处彩电这个传统行业,Vizio的利润情况也很一般。老冀从Vizio的财报中发现,去年前9个月Vizio的毛利率只有6.1%,而且在过去几年里基本上都维持在这个水平附近。
因此,如果单纯从财务数据来看,Vizio卖了个好价格。在发布会上,作为创始人的王玮笑得很开心。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乐视对于Vizio却是孜孜以求。据贾跃亭透露,乐视在3年前就开始追求Vizio,直到最近才终于追到手。那么,为什么乐视要花费如此大的代价,去迎娶这位看起来姿色一般的美国新娘呢?
“生态化反”打入美国电视市场
老冀认为,这是由乐视的商业模式所决定的。杀入传统行业的乐视,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生态化反”的打法:以高性价比的智能硬件获取用户,通过高质量的互联网内容和服务经营用户,然后导入资本市场产生乘数效应,最终完成对传统行业的颠覆。
无论是在彩电、手机,还是汽车等传统行业,乐视其实都是一样的“生态化反”打法。如今通过收购Vizio,乐视在全球彩电行业的颠覆之旅已经开启。
2015年乐视超级电视的销量为300万台,今年有望达到600万台,市场主要在中国。同样是在最近两年,Vizio的彩电销量约为800万台,市场主要在美国。如果将乐视和Vizio两家的彩电销量加起来,今年的总体销量预计将突破1400万台。
“明年我们希望保持比较快的增长,目标销量是2000万台左右。”贾跃亭表示。老冀查了一下全球彩电的销量情况,如果贾跃亭所说的目标得以实现的话,乐视应该能够稳稳地挤进全球彩电行业的前三强,它的前面是两家韩国消费电子巨头——三星、LG。
更为关键的是,乐视和Vizio主要销售的是智能电视,而很多彩电厂商销售的大部分彩电还很难称其为智能电视。
电视智能化和互联网化,这才是未来乐视和Vizio能够击败彩电巨头们的关键。在此之前,他们都采用了非常有竞争力的价格,引入了互联网内容并持续经营用户,从传统彩电厂商手中抢夺市场份额。老冀觉得,也许是因为与乐视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Vizio才会拒绝了阿里巴巴和华人文化产业基金据说比乐视更高的报价,最终选择了乐视。
在老冀看来,卖彩电只是乐视获得用户的第一步,关键在于经营用户。“本次收购完成后,LeEco大屏生态全平台将拥有超过2800万台智能电视入口,累计播放时长超过110亿小时,高达7.3亿的月活用户数,”乐视全球资本高级副总裁郑孝明(Winston Cheng)在发布会上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字已经超过Twitter和Snapchat月活用户数的总和。”
贾跃亭也表示,未来会将乐视超级电视/Vizio智能电视的操作系统和UI统一起来,从而为乐视的全球用户提供相同的用户体验。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彩电厂商的打法。通过收购Vizio,乐视首先打通了美国的销售渠道,进一步完善了全球的硬件供应链。下一步,该是经营用户的时候了。这个时候,高质量的互联网内容和云服务将起到关键的作用,而在这两个方面,乐视的布局已经初见成效:
在云端,乐视经过多年持续技术投入,已经成为基于一云多屏构架、实现全终端覆盖的网络视频服务商。乐视云视频平台已经覆盖全球680个节点、物理带宽总储备超过15T,为4K时代到来公司的高速增长提供有效支撑和充分技术支持。当然,乐视也做好了在美国提供云服务的准备。
在内容端,乐视已经建立起包括乐视视频、花儿影视和乐视影业在内的最完整内容生态。凭借其在影视剧、动漫、音乐以及综艺等领域的全方位内容品类覆盖、强大的自制以及平台开放能力,乐视将持续保持其在正版内容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
与此同时,乐视已经在美国成立了影视和体育公司,内容生态的全球化正在同步推进。贾跃亭透露,与乐视在中国市场大力发展自制节目有所不同,乐视影业已经与包括好莱坞在内的全球影视巨头达成战略合作,以“无限货架”理念从根本上去促进中国影视产业的创新蓬勃发展,并拥有向全球市场双向输出内容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现身发布会现场,由他导演、乐视影业投入1.5-2亿美元巨资的中美合拍大片《长城》有望在今年贺岁档与中国观众见面,并登陆美国院线。当然,《长城》必定也会走进Vizio美国用户的智能电视中。
最终,乐视构建的是一套多维立体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体系。在过去的三年里,这套“生态化反”的打法已经在中国彩电行业取得了突破,乐视超级电视已经成长为中国智能电视的第一品牌。而在过去一年半里,乐视超级手机也已经在中国崭露头角,进入了中国手机品牌的前10名。
手机业务全球化正在进行时
9月底,乐视的“生态化反”还将再次席卷美国,乐视将在美国硅谷召开发布会,进一步揭开乐视生态在美国落地的面纱,老冀相信其中有个重大的进展,就是乐视超级手机也将在美国落地。
鉴于三大电信运营商占据美国80%以上手机销售渠道的现实,老冀相信乐视手机也会采取在国内已经玩得非常娴熟的运营商合作模式,发挥乐视独有的“生态化反”优势,通过乐视手机的高性价比、高ARPU打动美国电信运营商。当然,这次成功收购Vizio,也将帮助乐视手机打开沃尔玛、Bestbuy等手机公开渠道。
“现在美国(手机)市场几乎没有第三个巨头,这个市场已经被苹果和三星垄断了好多年,我们相信这恰恰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证明这个时代这个产业确实需要改变了,最起码得用不同的模式来改变它。现在我们不敢说确保乐视的模式在美国是否能够取得成功,但是最起码能确保一点,我们与苹果、三星都不一样,这是我们的差异化所决定的。”
据老冀了解,乐视与台湾代工巨头鸿海集团正在筹划一个手机的O2O计划。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前一段时间鸿海接连做了两笔大收购:
第一笔是鸿海旗下的富士康联合芬兰新创公司HMDGlobalOy,拿到了“诺基亚”在安卓智能手机和功能机的10年品牌使用权。
第二笔是鸿海收购了日本老牌的电子企业夏普,而夏普旗下除了著名的液晶面板和电视机业务之外,也有手机业务。
大家都知道,此前乐视与富士康已经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2013年乐视刚刚推出超级电视的时候,富士康就已经入股乐视致新(乐视负责超级电视业务的子公司)并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富士康也是乐视超级电视重要的代工厂商。当然,最近几年富士康正在加紧转型,希望能够开拓电子产品的品牌运营和渠道销售业务。
在发布会后的媒体群访中,老冀专门问了贾跃亭,未来乐视与富士康如何进一步合作的问题,而贾跃亭的回答颇为含糊:“我们与富士康合作很多年了,富士康也特别希望从传统的代工企业转型升级,而乐视模式我们相信已经成为全世界很多企业在研究的模式,包括富士康。”
据老冀猜想,接下来乐视与富士康会有更加 的合作。一个是帮助夏普手机重新回到中国市场,还有就是与富士康一起在全球建设1万家销售消费电子产品的连锁店,这些店中除了销售诺基亚、夏普品牌的手机之外,也有可能在其中辟出乐视的专区,销售乐视的超级手机、超级电视以及其他产品。
“在海外的销售渠道建设上,同样与整个乐视的生态理念一样,希望把中国探索出的O2O—LaPar+LeMall的模式也能够带到海外,但是在海外它的实施难度会比中国更高,所以也需要一个过程。”贾跃亭表示。
老冀猜想,鉴于“诺基亚”手机品牌在欧洲仍然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乐视与富士康的连锁店很有可能首先在欧洲建设和试点。当然,如果未来某个时间,打着“诺基亚”品牌的安卓智能手机回到中国,并出现在乐视的线下渠道LePar和线上渠道LeMall中,你也不要感到吃惊。
贾跃亭透露,乐视的俄罗斯战略也会逐步公布出来,而乐视生态在俄罗斯落地的负责人,则是前华为消费者业务CMO徐昕泉。据老冀了解,华为原来欧洲业务的某R姓高管也将加盟乐视,负责乐视生态在美国的落地。
这也是贾跃亭的过人之处,通过极富感染力的造梦计划,乐视已经吸引了一大批具备全球化视野的高管,并且同时授予他们乐视平台企业和各垂直板块企业的股份,从而激励他们以一种创业的心态,拼了命地去实现贾跃亭的伟大梦想。
“全球化是一个非常漫长且艰难的道路,我们先做一些尝试,希望能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路来。”说起这话的时候,贾跃亭的脸上仍然是那标志性的微笑。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