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车被黑看监管之道

昨天老冀出门办事,打了辆出租车,跟司机师傅聊了一路。提起最近红火异常的专车,司机师傅就气不打一处来,认为专车抢了出租车的生意。

老冀不禁苦笑,司机师傅抱怨错对象了,他更应该抱怨的是该死的出租车专营管理制度。正是这种该死的制度,让出租车公司成为垄断的食利者,不需要做多少事情就能够获得高额的利润,而让司机们每天拼死拼活地工作10个小时以上却只能获得微薄的收入。在如今的城市出行中,出租车司机由于超负荷劳动一点都不快乐,乘客经常受到拒载和冷脸也不快乐,唯一的快乐方恐怕就是那些出租车公司了。

这个时候,专车提供了另一个选择,让乘客的出行变得轻松和快乐起来。有了专车,你不再需要忍受拒载和冷脸,也不再需要忍受车里的浑浊空气和脏乱。你只需要打开手机下个单子,一辆干净、清洁的专车就会停在你们家门口,身穿西服的司机师傅微笑着为你打开车门,车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香味。车辆行驶途中,你喝着车里的矿泉水,听着舒缓的音乐;如果你不说话,司机绝对不会打扰你的休息……而且,这种出行的价格绝对在你的承受范围之内,不比出租车贵很多。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出租车和专车出行的区别,就好比“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团队游与现在流行的细细品味风景的自助游的区别。

正是由于专车给乘客们带来了如此多的出行便利,当有关部门查处专车的时候,老冀注意到网上的民意并不支持这种查处行为。

从城市出行的服务提供方也就是专车司机的角度来看,由于省去了出租车公司这个食利阶层,专车司机在出行收入的蛋糕中拿到了更多的份额,他们不再需要像出租车司机那样起早贪黑地工作,就能够获得一份有尊严的收入。

而对于地方监管部门来说,他们最应该关心的是老百姓的利益,应该是如何解决交通拥堵的大问题。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北京就从“首都”变成了“首堵”,一到上下班高峰期就变成了超大型停车场和废气排放场,变成了不宜生活的城市。

因此,监管者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放开出租车行业的垄断专营,鼓励专车、拼车等各种创新的“共享经济”模式,就能够大幅度提升车辆利用率,减少人们开私家车出行的频率,从而降低交通拥堵。

既然专车看起来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什么却引得如此多地方监管部门的查处?说到底,仍然是利益在作祟。由于这种创新的出行方式动了某些利益集团的奶酪,他们也就想尽办法要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不过,这种粗暴的监管方式很难得逞。两年前,很多地方监管部门也是急吼吼地要封杀打车软件,结果怎么样?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创新都跑在了监管的前面。这个时候,有责任、有担当的监管部门的态度,应该是多看、多听、多了解,不要急着行动。

实际上,作为中央政府主管部门的交通运输部对于专车模式一直是支持的。2014年10月11日,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运输司司长刘小明率队首次深入专车公司进行调研,对这一破解城市日益凸显的出行难题的新思维表示肯定,认为专车在智能交通领域做出的探索和成绩,将推动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升级转型。

2014年11月27日,在越来越多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叫停专车服务的时候,交通运输部在例行的新闻布会上首次表明官方态度:对专车业务将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规范管理”的原则,鼓励和包容市场创新。这一态度展现出政府更加开放的监管思维。交通运输部官员还引用李克强总理的发言——“不要一棍子打死”!

2015年新年伊始,随着沈阳、上海、厦门等近十个城市相续宣布专车“非法运营”之后,在中国一时兴起的“专车”突然面临生死之考。就在专车生死未卜的关头,1月8日,交通运输部再次对外表明政府态度——“专车”服务是创新服务模式,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作用。交通运输部更为明确指出,专车“四方协议”营运合法,虚惊一场的专车终于迎来的“正大光明”的未来。

地方监管部门的态度也有了变化。1月14日,上海市交通委社会宣传处副处长黄晓勇在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时明确表示:“上海严格按照交通部的要求,鼓励专车服务平台与正规的租赁企业合作,但坚决打击私家车投入运营。”由此,上海成为了自交通部明确肯定“专车”模式后,首个明确表示鼓励“专车”发展的城市。上海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还透露,正在着手研究如何确认专车司机资质的问题,更好地规范和引导“专车”健康发展。

在业内专家看来,上海交通委的表态,肯定了“专车”服务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中的积极作用,表明在这一轮关于“专车”的社会大讨论中,地方政府在综合考虑了社会监管、城市发展、群众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后,最终顺应发展趋势,并从市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这也为交通部的表态在各地落实开了一个好头。

对于此次上海交通委的最新表态,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表示:“对于新生的市场创新,监管的标准应该是聚焦在创新是否给老百姓带来益处,是否可以让行业可持续发展,是否能有效保障消费者权益上,只要符合这些标准,都应该考虑给予鼓励。”

看来,对于专车这个“小媳妇”来说,还是有开明的“婆婆”支持的。对于专车这样的新生事物,希望各地监管部门在下手前能够记住一句话:监管,要以人为本。如果这样的话,中国的很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5-01-15
从专车被黑看监管之道
昨天老冀出门办事,打了辆出租车,跟司机师傅聊了一路。提起最近红火异常的专车,司机师傅就气不打一处来,认为专车抢了出租车的生意。老冀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