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科技领域,芯片是重中之重。作为芯片中最重要的细分品类CPU(处理器)则是驱动各行业智能化发展的最核心芯片。
围绕CPU“中国芯”的故事一直在上演。经过十多年的筚路蓝缕,目前,已经形成了龙芯中科(龙芯)、华为(HW)、飞腾(FT)、海光、申威、兆芯这六大国产CPU公司。其中HW、FT同属Arm阵营。
2022年,国内芯片领域的Arm战场正迎来一场大变局。一方面,众多Arm初创企业涌现,新势力厮杀惨烈;另一方面,随着新架构Armv9的推出,让一些国产Arm厂商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1、危局临近关键时刻,Arm尴尬境地之源
CPU一大核心就是技术架构,发展之初,基于不同场景下的性能需求,CPU发展出了不同的两大架构路X86、Arm。
ARM是英国的著名移动芯片设计公司,是移动处理器领域里的“王者”。ARM 公司本身不直接进行芯片生产,而是靠转让授权许可。全世界有几十家大的CPU公司都使用ARM公司的Arm架构的授权。
ARM公司为了客户能够持续的购买新的版本,会迅速让新的版本成为主流。同时,新技术发展会带来新旧版本差异较大,甚至互不兼容。授权企业如果不购买新的Arm版本,在旧版本上实现新版本相关功能就会造成侵权。
长远看,购买Arm授权的企业会长期被ARM公司牵着鼻子走,受限较大。
近几年,国内涌现的一批初创CPU企业中,大多是基于Arm架构。国产老牌的Arm公司HW、FT等也正是采取这一授权方式。正是这一模式,成为眼下国产Arm公司陷入尴尬处境的根源。这种尴尬因Armv9的问世,浮出水面。
去年3月,ARM 公司发布了号称10年以来技术改变最大的架构——Armv9。相比上一代Armv8架构,v9架构下的芯片性能将提升30%。这是ARM公司在2011年发布Armv8之后十年来首次推出新的芯片架构。在Armv8到Armv9的10年时间中,Arm处理器已经从移动/嵌入式领域扩展到了PC、 学习、数据中心等多个领域,有着翻天覆地的改变。十年磨一剑,Armv9架构的到来给用户和开发者带来了更多的想象。
Armv9架构与v8相比,主要有三部分的升级,分别是内存的安全性、AI性能机器学习和数字信号处理能力的提升。
Armv9去年刚刚发布, 但发展较快,不到一年时间,基于Armv9架构的芯片已不断涌现。2021年11月19日,联发科发布了其首款采用Armv9架构的芯片天玑9000;2021年12月1日,高通发布了其首款采用Armv9架构的芯片骁龙8 Gen 1。
根据ARM公司官网上发布的信息显示,目前,国外的谷歌、英伟达、恩智浦、富士通、红帽,国内的联发科、OPPO、VIVO、小米等企业都与ARM v9建立了合作。
如果说2021年v8还存在一定的过渡阶段,而到了今年和明年,随着v9的玩家和应用越来越多,v8的应用将逐渐被淘汰出主流,这让国产Arm十分尴尬。
2、升级OR不升级?国产Arm玩家的两难尴尬
不升级,就和主流CPU有代差,系统、应用兼容会出现各种问题。虽然可以在老版本上继续搞自研分支路线,但需要较长的时间,以及另建一套新的生态系统,后续适配兼容性障碍较大。
升级,需要花费巨资购买授权,但在当前国际贸易局势紧张情况下,ARM公司不一定会授权给国内。更不用说HW和FT已经受到了制裁,有钱也拿不到技术。如果HW、FT在Armv8基础上去实现Armv9的一些新指令集或功能,就会造成侵权,长远看未来发展受限较大。
所以,对于HW和FT等国产Arm厂商而言,未来出路大概有以下几条:
其一,依然停留在Armv8,立足Armv8,像类似龙芯那样,搞一套自己的东西,但是呼声大、落地少,靠情怀和持续投入巨资支撑企业发展。这条路不是不行,但难度很大,从中期来看很难形成气候,最关键的是,应用生态兼容适配也有诸多挑战。即使这样,如果国外想卡脖子,即使购买了v8授权也依然可能被限制使用。
其二,转向去做其他开源,比如基于精简指令集(RISC)原则的开源指令集架构(ISA)的RISC-V。但这样一来,在Arm架构上多年的巨资投入可能就打水漂了,而RISC-V目前虽然概念火热,但商业模式还尚未清晰,距离真正的产业落地应用还较远,且依然会被卡脖子,例如限制国内企业在国外开源社区获取文件。
其三,花钱买Armv9,但v9依然没有改变授权的紧箍咒模式限制,被卡脖子的风险依然非常大。即便这次侥幸买到了Arm v9授权,那么,将来ARM公司发布v10、v11......国内Arm企业是不是还要继续买?
总之,Armv9这一事件折射出当下国内Arm厂商依赖境外厂商存在隐患。眼下,他们正面临一场大考,且看HW和FT如何破局?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