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公众号:laohushuokeji或老胡说科技)
互联网金融依然火爆,不是小火而是大火,特别是对于电商玩家而言,金融或许比电商本身更赚钱。这点,阿里、苏宁等都在大举布局互联网金融,并杀得刺刀见红就是最好的例证。
各路网络金融大军博弈之中,市场上呼唤出现新招才能吊足用户和投资人的胃口。这么,近期苏宁金融易付宝6.0版闪亮登场,就打出了一副“人脸识别”的新牌。
从表面看苏宁做金融的人脸识别,多少让人有点不可思议,如何来玩?此举到底是苏宁金融营销的噱头,还是比拼业务的新杀手锏?
1、当网络金融接入人脸识别
本质上,人脸识别是一种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对输入的人脸图象或者视频流进行判断,如果存在则进一步给出每张脸的位置、大小和各个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最终依据这些信息提取每张人脸中所蕴涵的身份特征,并将其与已知的人脸进行对比,从而识别身份。
这类识别方式具有唯一性、可测量、可自动识别与验证、终身不变等特点,因而能提供比密码、智能卡、令牌更高层级的安全保护。所以,人脸识别技术被苏宁金融所采用。
近日,苏宁金融旗下第三方支付苏宁易付宝发布6.0版本APP,即应用了人脸识别技术以快速完成账户高级实名认证。用户下载新版本的易付宝APP之后,拍摄身份证正反面,完成左右摇头、上下点头、张嘴等动作,在与系统后台数据核对一致后即可完成认证。未来该项技术还将支持易付宝账户登陆、支付、转账等功能。
现实中,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在大踏步前进了。此前,支付宝也准备玩人脸识别,宣称未来可“刷脸支付”;2015年4月, 互联网巨头腾讯也高调宣布开发人脸识别技术,与公安部所属的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达成人像比对服务战略合作。而这一次,苏宁易付宝直接对接人脸识别技术也是顺应行业发展大趋势。
目前,互联网金融服务有多种支付模式,如生物特征、各种码、物理介质和近场通讯。其中,苏宁易付宝的人脸识别技术属于要求最高的一个类别。
为什么,苏宁易付宝选择采用这种高类别模式?
在我看来,凡是与钱有关的生意,没有风险控制措施,再好的用户体验都是一句空话。做互联网金融服务,风控是最重要的环节。现如今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如火如荼,但市场也从感性回归到理性,用户从观望回归到期待。这时候,作为从业者和参与者都更注重风险意识。只有整体提高风险意识,才会让用户真正入场,并推动这个行业持久稳定的发展下去。
从这一点来看也就不难理解苏宁易付宝为什么要做人脸识别了,因为这是做互联网金融风控的根基,是消减用户的忧虑,兑现向客户所强调““最放心”的有效方式。
2、看似一小步,却是一大步
眼下,随着苏宁易付宝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后,或将引发更多的互联网金融玩家所采用,未来或将成为一种标配,从而让网络金融的安全性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最关键的一点,这对苏宁金融也有着另一层深意,看似只是推出了一个小功能,却是前进了一大步。
苏宁易付宝是苏宁自己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其可以对标为支付宝。毕竟支付环节是电商、金融布局之命脉,所以苏宁大力狂推易付宝。去年,苏宁表示,2015-2017年,将为易付宝投入20亿资金,打造覆盖全国的“易付宝+本地生活”全新O2O场景。如今,在苏宁全国线下门店包括在苏宁香港门店、日本Laox门店都可使用易付宝。此外,苏宁易付宝还对接第三方商家如南京新百、东方商城、苏果收银系统等。
客观的说,如今苏宁易付宝还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有着一定距离。截至2015年末,苏宁易付宝注册用户数已超过1.3亿。这一次,如果在人脸识别上能走到前面,有望成为俘获用户的新招。要知道,安全性是支付工具比拼的制高点,谁能做得更好,就有机会弯道超车。
此外,从苏宁整个金融布局来说,也需要易付宝的进一步推出这一人脸识别新举措。如今,苏宁集团有电商苏宁易购,苏宁消费金融公司也开业运营,并推出分期购物产品“任性付”,苏宁金融已经拿到了11张金融牌照,整体形成了涵盖支付、理财、供应链金融、众筹、消费信贷等的金融生态布局,这其中支付环节的易付宝成为最重要的连接节点。在支付环节,各家摩肩擦踵,不进则退,这也趋势易付宝不断努力向前。
【结束语】
总之,正如一位金融行业专家所言,苏宁易付宝此番推出人脸比识别,看似有点不务正业,其实是找准了整个链条的核心,是通过人脸识别这一关键点来展开 布局,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继而从另一个维度上让自家成为网络金融的海上之船!
眼下,互联网金融服务细分市场的角逐战才刚刚开始。在人脸识别安全保驾护航下,各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希望苏宁金融能在整个大盘子中杀出一条血路,毕竟它走的越远,对金融机构和广大用户越好。
--------------------------------------------
本文作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自媒体(自媒体公众号:laohushuokeji或老胡说科技)你的关注和分享是我最大的动力。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 中国信通院栗蔚:云计算与AI加速融合,如何开启智算时代新纪元?
- 中国科技杀疯了!海信首创RGB-Mini LED电视斩获CES多项大奖
- AI手机时代,OPPO如何让用户不再“用隐私换便捷”
- 美国是真慌了,芯片设备采购居于全球第一,大举扩张芯片产能
- 联想发起猛攻,PC与智能手机份额均创新高
- 最全汇总!CES 2025现场直击:XR、AI眼镜、黑科技新品全在这
- 前 Meta 大将梅超加盟雷鸟创新,顶尖人才加盟 + X3 Pro惊艳亮相,AI+AR赛道上演中国速度!
- 全方位领先Meta,雷鸟 V3 震撼来袭,拉开2025智能眼镜世纪大战序幕
- 锐评 | AI眼镜成风口,谁是赢家
- 七个视角,重新认识vivo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