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真的错过了成为更伟大企业的机会吗?

随着包括顺丰在内的快递企业在近期连续发布年报,外界对中国快递业关注的焦点也从2016年的集体上市变更为对经营数据的具体解读。无论是对于机构投资者还是广大散户,都想着对这一新行业版块的数据一探究竟,试图拆解数据背后的商业进程来在快递业发掘出一家伟大公司。

考虑到中国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快递大国,这样的想法当然可以理解,中国快递行业显然已拥有孕育伟大公司的土壤,无论是顺丰还是通达系,都有足够的养分向着伟大公司迈进。

财务数据可以被误读 但趋势不能被误判

在上市快递企业中,顺丰是最早公布年报数据的企业,也体现出了其在速度上的极致追求。2016年度,顺丰控股实现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41.8亿元,持续经营业务同比增加112.5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达26.43亿元,持续经营业务同比增长62.85%。

从整体经营数据角度而言,顺丰年报兑现了其上市前的承诺,表现亮眼。但近期也有一种声音将顺丰财报数据有所误读,像刊载自虎嗅网发连续创业者单新宁的一篇文章就提出:“2015年顺丰商业和电商亏损达到8.66亿元。2016年通过剥离这部分业务,直接节省了7.57亿的销售费用(暂不考虑其他成本节省),从而贡献了70%的利润增长。换言之核心速运业务(持续经营业务)通过正常运营的利润仅增加2.7亿元。”

这一数据上的判断,应该是并未连续观察公司数据所导致。事实上在顺丰上市之前对外公布的材料就有明确提示。2015年的顺丰利润数据已经是剥离商业后的,其目的就是便于让投资机构方便比较经营性利润的变化,这也是上市公司业绩数据发布的基本要求。从数据上来看,顺丰2016年的经营性利润增长是10.2亿元,绝非2.7亿元,单新宁对数据的误读显而易见,属于常识性的错误。

错了这么重要的一个数字,后面的增长率的分析也就错了。其实单先生如果多想一下,就应该知道,假如顺丰核心业务利润仅增加区区2.7亿元,资本市场能给顺丰那么高的评价吗?

但对数据误读背后,也反映出外界对快递行业依然缺乏足够的了解,尤其是对行业发展的趋势,不仅没有统一的意见,对实现路径也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快递业整体上市之后,这样的争议更开始有了路线之争的苗头,谁比谁更伟大更是要掀起口舌之争。

电商件和商务件之争背后 不同的商业逻辑

单先生的整个立论,建立在规模效应的基础上。单先生认为,只要规模足够大,企业就能借助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文中说:“件量大有助于网络建设和优化,能提升效能降低成本。”“件量大可以实现薄利多销完成积累。蚊子肉吃多了也能养出巨龙!”

从通达系和顺丰的经营数据就可以最直接的判断,虽然都在追求发展,但路径完全不一致。几乎大部分业务都源自电商的通达系被认为是靠电商件打天下,而顺丰则基本上站稳了商务件的半壁江山。

事实上,虽然表面上争的是电商件还是商务件,本质则是企业战略上的选择。做电商件的通达系在渠道策略上自然选择更容易快速铺开的加盟业态,而顺丰则采用和国际巨头一致的直营模式,方便对服务品质上的管理。这两种发展策略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但也直接决定了虽然同为快递行业,电商件和商务件的商业逻辑并不一致。如果说电商件是在追求规模为王、薄利多销的话,商务件的逻辑则是追求品牌为王,利润率至上。不同的商业逻辑在数据上直接体现就是,通达系件量远超顺丰,但利润上顺丰却是绝对的第一。

在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业务增速仍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在近期电商件对快速提升件量规模的推力明显要大于商务件,这也直接体现在通达系在规模增速这一数据上要超过顺丰。但从内在动力上看,商务件也在保持着稳定的业务增速,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升级,中高端商务活动更加频繁,商务件增长空间也非常可观。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顺丰在上市之初的媒体说明会上有一个判断,直营要改为加盟很容易,加盟改为直营就很难。上市之后的通达系在业绩压力之下,近期已经在着手在商务件上有所作为,一致在通过对加盟模式的修补来提升单件利润率。但考虑到加盟模式在服务品质把控上的先天弱势,这样的尝试想要获得实效显然还要有待时日,尤其考虑到商务件必须要有相应的强品牌作为支撑,这样的突破难度还是很大。事实上就在今年,在环球网联合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对国产品牌好感度的调查中,顺丰排名第二,仅次于华为,在快递行业排名第一。目前来说,顺丰的品牌溢价还是一骑绝尘的,通达系追赶不易。

赶超伟大的关键点 最关键是战略定力

在通达系向中高端服务进军的时候,顺丰也在做自己的规模,只不过这种规模效应不是在追求服务快递的数量,而是在于服务的能力。在顺丰还未登陆A股之时,外界已经开始读出顺丰的雄心,战略上持续保持选择和国际快递一样的直营模式,就是一种不满足的宣告。事实上,早在2015年,王卫就在一次内部演讲中提出:靠出卖劳力搬货不是顺丰的终极宿命,接下来我们的赚钱模式要从手脚过渡到嘴巴,从体力转向脑力,从注重公司品牌形象转向开始重视员工个人形象品牌。

顺丰在最新业绩会上表示,不关注市场份额。毕竟盈利才是衡量投资价值的关键,像苹果一样,份额不高,却占据行业90%的利润。”单先生认为,“顺丰的表态多少有自我安慰的意味。”

实际上,结合王卫的演讲,以及顺丰这些年的发展重点来看,顺丰的这一表态不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姿态,而应是顺丰的既定战略,而且,这个战略的目的很高远。

顺丰的目标是物流行业中金字塔尖的那些业务,如果有一天让顺丰取代国际快递巨头运送国宝大熊猫,或者那天给器官移植、基因工程做起了配送,似乎中国人也不会觉得有多奇怪。顺丰的规模优势体现在更多的科技投入、更高素质的服务培训、更严格的质量管理上,这是一种更难撼动的规模优势,构筑自己的护城河。

顺丰是一家有个性的企业,无论航空、市场定位还是发展方向,并未随波逐流,顺丰在电商件市场有所放弃,避开了野蛮生长的市场,避开了残酷的价格战,这种知得失、赢未来的战略眼光,正好是一家伟大的公司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2016年的上市之年后,中国快递行业应该说集体实现了资本力的补强,但在创新力上谁能占据优势,显然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尤其考虑到中国快递行业的突击队已经来到了国际快递巨头修筑的护城河边,2017年应该是明确的创新破局之年,手上牌最好的顺丰能不能出好牌,实现业务能力上的再次跃升,不仅考验着低调的王卫,也考验着整个的中国快递业。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4-18
顺丰真的错过了成为更伟大企业的机会吗?
在2016年的上市之年后,中国快递行业应该说集体实现了资本力的补强,但在创新力上谁能占据优势,显然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