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微软在北京举行了以“云惠中国—合力共建可信云计算”为主题的研讨会。微软大中华的高管与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学术界专家以及不同企业的技术专家等人,参观了微软的技术透明中心,并就云计算助力企业信息化,云计算为网络数字安全保驾护航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2016年9月网络安全周开幕式上,微软宣布正式启用了建于北京的“微软技术透明中心”,这是继华盛顿和布鲁塞尔之后,微软在全球建设的第三个微软技术透明中心,其作用在于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技术交流,供政府部门查看和评估微软产品的安全性、透明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微软技术透明中心,是一个试图在技术上取信于人的项目,当然也是一个努力打造可信任计算环境的项目,而这是微软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
科技界长期以来流行各种有关后门的阴谋论,其中有些是确有其事,有些则含糊不明。斯诺登事件之后,各国对信息安全问题更加高度重视,信息安全环境趋于紧张。而在这些大背景下,一些真正只想发展产业而别无他图的企业,也受到了极大影响。建立实验室与政府开展技术交流,供政府审查源代码,评估产品安全性这件事,微软是大公司中第一个这么做的。微软入华20多年来的本地化确实不是白做的,从目前看微软在中国设立的全球第三座透明中心,所产生的效应相当不错。
企业和政府作为客户,不会把自己的运营数据放在不安全的计算环境中,因此计算环境的安全性,关乎到产业发展的未来。微软在中国的策略,首先是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然后是对自身的技术做一个透明化的展示,让用户清楚明白地看清问题所在,与各方加强合作,共同提升信息安全水准,应对信息安全挑战。这是一种内外兼修的信息安全策略:所有的产品都会有安全问题存在,我首先在安全性上对自己提出高标准,我看不到的也许你们能帮我看到,我们共同来解决问题。
当前网络安全问题较为突出,每年有超过30亿的客户数据记录会遭受网络攻击,DDoS攻击目前已创出每秒100Gbps量级的记录,每秒钟都会出现几个新的恶意软件样本,企业在防范网络攻击上的平均花费正在水涨船高。就在研讨会召开的前一天,号称最稳定的亚马逊AWS S3服务宕机,造成北美互联网服务大面积瘫痪,给用户造成巨大损失。网络安全问题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信息安全问题,个人隐私和重要商业数据面临严峻的安全挑战,安全环境不容乐观。
云计算产业前景无限,但目前为止并没有普及到大多数企业都愿意使用的地步,对计算环境的,技术和终端的安全性顾虑,是阻碍更多企业加入进来的主要原因,而长此以往必将严重损害云计算这个产业。微软认为,人类迈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础,正是可信任的技术与安全,微软认为自身有能力、有义务也有责任,在全球范围内打造一个能够令人信任的计算环境,促进计算产业获得大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加强技术研发外,用实际行动取信于人,与多方伙伴开展技术合作,也是必走之路。
比尔•盖茨在2002年就宣布启动了微软的可信任计算计划,并在备忘录上表示,“可信任计算(的实现)比我们任何其他工作都重要。”多年来微软一直将打造可信任计算环境作为头等大事来做,2015年11月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宣布,今后每年将投入10亿美元用于安全技术和安全实践,加强包括Windows、Azure和Office 365等在内的所有平台的安全建设。
为了解决安全问题,微软在全球设立了网络防护运营中心,集中了一大批顶级专家专门去发现潜在的网络威胁,并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0多个数据中心和超过百万台服务器。微软自身在安全方面的努力,加上领先的软件技术,并没有让微软在安全问题上放心。微软在付出这些努力的同时,也能够采取开放与合作的姿态,聚众家之力一同来解决安全问题。微软透明技术中心一方面能够赢得信任,另一方面能通过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集外力共同应对信息安全挑战。
微软在2003年就与中国信息安全中心签署了“政府安全计划”,中国也成为全球首批参与这一安全计划的国家。从2014年起,微软开始允许签约方访问“微软技术透明中心”并查看及测试微软产品和服务的源代码,直到2016年将透明技术中心落户中国。微软在面对中国信息安全问题时所展现的透明、开放、合作姿态,获得了政府和业界的肯定,微软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是一定会有回报的。
可信任计算环境,是超越产业藩篱和利益得失的一种至高理想,这能够极大促进云计算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成几何数扩大该产业的规模,降低人类社会运行成本的同时创造出新的财富。从微软的一系列策略来看,这家公司不惜对外公开技术细节,其目的确实是想踏踏实实引领产业向前发展,把产业做大,而这必将使其作为引领者,在未来的产业腾飞中受益匪浅。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