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知识分享平台“在行&分答”获得元璟资本与红杉资本中国基金2500万美元 A 轮投资,王思聪的普思资本与罗辑思维也参与跟投,在行&分答估值超过 1 亿美金。
在行与分答是一家公司的不同产品,其中在行已上线一年,已有超过10000名行家入驻,日交易800此,平均客单价为400元。而近期爆红网络的分答出生仅40余天,却已有1000万用户体验了产品,积累了33万的答主,生产了50万条问答内容,付费用户100万,交易金额超过1800万,复购率为 43%。
在行与分答虽然产品形态不同,功能不同,但从事的均为知识分享服务,完成在不同场景下从轻量到中度的个性化知识服务。两款产品未来将实现打通,各自为对方预设入口,以满足不同用户的知识获取需求,再配合在果壳网和MOOC 学员等其他知识分享产品,一个知识分享经济的产品矩阵已现雏形。能做到这一切,从实践上讲并不容易。
知识共享经济从去年开始逐渐走热,大家都知道这股风要来了,却不知该摆出何种姿态来迎接这股风。在行先是给出了知识共享经济的一个基础形态,紧接着是分享形式更为灵活,更为简便的分答。两者一前一后,相辅相成,是目前知识分享经济的最佳实现形态。
中国当前正经历着一场消费升级大潮,基本物质需求所需费用在收入中占比越来越低,这为一些精神需求市场的打开预备了条件,而知识经济恰好是处在这一市场的中心。用户将越来越愿意为知识获取而付费。知识分享在过去一直存在,互联网本身就是个知识分享和传播平台,但将知识分享产业化却是从这两年开始的,这里面存在的障碍是对用户的免费习惯进行重塑,培养出成熟的为知识而付费的习惯。
从一开始,在行承担了直接对接知识需求和供给的角色,选择从中度知识分享切入试水并取得了成功,一时间有100多家类似平台冒出来,遭遇了从创意到名称的模仿。就在人们认为在行模式将成为知识共享经济的基本形态时,分答出现了,这是一个比在行更为爆款的知识分享产品,切入的是轻度知识分享市场,参与门槛降低,受众面和覆盖面一下子被打开空间,参与者达到了知识共享经济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果说在行解决的是具体成块的问题,分答解决的就是碎片化问题,一些只要找对了人就能在几秒钟之内得到回复的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你要问的这个小问题也许并不一定能找对人,你找的人对这个问题比你还糊涂,就算找对了人,你为提问所做铺垫工作而支付的成本,如请吃饭和寒暄,也许会远远超过你得到一个问题答案而带来的收益。分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是你能轻易地找到对的人,其次是你能以较小代价获得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
分答应该不是个社交网络,而是个以知识为纽带的关系社区。这里面的主要元素是碎片化的知识分享,用户如果对60秒回复意犹未尽,想获得成块的知识可以去在行。分答有安排较为适度的商业化元素,回答问题可以获得收入,提出好问题也可以获得收入,商业元素在这里并不是那么突出,但这却是促进知识分享经济的必要条件。
分答解决的问题是给低频的知识分享行为加速,并借此培养出用户粘性和付费习惯。移动端原本就是个真实用户获取平台,让这些真实用户习惯知识分享,依赖知识分享,养成付费获取知识的习惯,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习惯的养成,能为中度知识分享如在行,甚至重度知识分享提供源源不断的用户。在那么多偷听的用户中,总是会有一些对几十秒的分享不满足,愿意多花一些钱去听更完整的课程,甚至花更多的钱去获取重度知识,这就是分答乃至在行的业务逻辑,两者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开始入驻分答的是一些专业人士,如医生、教师、科研工作者、创业导师等,之后出现了非常多的明星,对用户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也给分答的爆红增添了助力。或许普通用户愿意花钱听明星说一些个人生活的事情,这与知识分享离得有些远了,但也并不能否定其知识分享的本质。知识分享不能脱离大众文化范畴,进入孤芳自赏的微妙状态,巧妙地顺应大众文化,融入大众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分答只在专业人士中走红,那才是真正进入误区了,知识分享的用处不仅在于满足那些希望获取知识的人,原本并没有获取知识意愿的人也加入进来,才是真正达到目的了。
在分答上,目前有医学领域答主 5028 人、教育领域答主 4366 人、职场导师 3371 人、科研科普工作者 1881 人。医学类答主平均回答的概率是60%,职场类答主达到了83%,这是非常健康的数据,也是过去各类知识分享平台很难达到数据。
知识分享是一种非常难实现的供需对接结构,需要高难度的运营策略,很难说供给和需求谁更重要,两者的关系往往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必须小心翼翼地去平衡供给和需求,用机制完善来解决答主和用户之间存在的障碍,最终才能实现正向循环式上升。在行与分答的尝试,为知识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兴盛,做出了令人脑洞大开的贡献。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