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实时公交查询软件车来了在北京召开发布会,详解未来的智能公交发展战略。目前车来了已拥有近4000万用户,服务覆盖全国66个城市,其中有三分之二为一二线及经济发达城市,已成为实时公交领域的佼佼者。
不熟悉内情的人,很容易将车来了与滴滴公交相比较,其实两者不是一回事。滴滴公交与滴滴打车区别不大,做的都是出行服务,而车来了做的却是智慧出行服务,其主要服务方式是向用户提供车辆的动态信息,方便用户减少等待公交的时间,提升出行效率,但若从用户价值角度来看,两者做的倒都是同一件事。
据交通部的统计数字,我国每天有2.2亿人次乘坐公交出行,是乘坐民航、铁路、地铁等三种方式出行人数总和的一倍。全国各地有50万辆公交车,其中地市级以上城市公交车总数35万辆,以公交作为出行方式的人群占据绝对主流。由于公交的公共服务属性,因此无法出现像滴滴快的和Uber那样可以直接从源头切入的服务,但从外围切入,直接用互联网技术改变公交的用户体验,为用户提供价值,还是可行的,车来了正是这样一款软件。
用户在手机app上,不仅可以查询到公交的实时位置,公交车的到站时间,还能根据整条线路的实时交通状况预测公交到站时间,为乘车人提供有效参考。城市公交服务中的一个痛点,就是等待时间不确定,等车时间不管长短,都需要乘客相对集中精力,不安全感满满。赶车时气喘吁吁一路狂奔过来之后,或许还要再等二十分钟,但若有了车来了的实时查询功能,乘客也就不用那么赶了,可以更从容一些。
这看上去是个相当简单的服务,但对技术的要求却相当高,也需要具备一些相应的条件。首先是公交车需要先安装网络设备,车来了才能根据GPS对公交车进行实时定位,然后转化为数据向用户输出。但城市中现有LBS服务的稳定性是存在问题的,往往会因为设备老化、高楼、高架、隧道、暴雨等意外原因出现误差。一款实时公交app的准确率如果低于60%,就没有任何存在价值,只有准确率高于85%的实时公交app,才能有效方便用户。
对于车来了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做出精准的算法,将城市中因各种原因所导致的GPS数据误差修复,不断提高app的准确性,对实时数据做出快速的反应。公交这个行业是没太多信息化含量的,无法从内部去改变它,从外部研发公交车轨迹挖掘和分析的技术,是对这种公共服务做出改变的最佳途径。车来了团队过去几年在在算法上不断追求精深,力图通过技术创新为用户提供价值,目前车来了在实时公交方面的技术成果已是国内领先,还将为此建立 学习网络来预测公交轨迹。
在城市交通中,公交车对城市交通的分担率在40%以上,是缓解交通压力极为重要的介质。这几年国家在倡导智能交通,合理优化疏导交通流量,实时公交则正是智能交通的一个起点。只有解决了乘客的出行效率问题,城市交通的压力才能减轻,如果每天大部分的公交出行都是低效率的,城市交通的状况不会改善。车来了并不能对公交车的行驶速度进行调节,但可以有效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使用车来了的用户平均等待时间为5-7分钟,相比全国公交平均高达18分钟以上的等待时间,有了相当大的效率提升。
公共交通效率的提升,就意味着出行者情绪的放松。不确定结果的等待是个安全感极低的事物,有确定性的等待则不然,两相比较之下,车来了给乘客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就是个相当有意思的事情了。车来了认为自己是个情绪调控工具,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车来了在2012年6月就已开始启动实时公交项目,发展这4年间不乏竞争对手,更有腾讯和百度等巨头的竞争,但巨头并没有在竞争中占到多大便宜。2014年腾讯上线实时公交,2015年初即退出杭州和重庆市场。这首先证明实时公交还是有前景的,否则不会引来那么多参与者,其次在竞争问题上,车来了凭借先发优势和对技术算法的不断追求,已确立了自身在实时公交领域的地位。
在未来的智慧城市中,公共交通是重要一环,实体车辆的精准调度和乘客等待时间的合理优化,看上去似乎是两件事,但其实都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公交的行驶线路数据,加上乘客查询所产生的用户行为数据,合并起来就形成了公共交通的数据化运营。车来了看上去目前解决的只是用户需求,但其在技术上的研发成果,未来又何尝没机会深入一步,涉足公交的精准调度中去呢?
事实上,车来了除了4000万用户之外,最大的价值就是技术积累。高门槛的技术应用到如此简单的一种服务中去,只是一种表象,技术上的不断精进,有朝一日这种技术的应用范围就能延伸到你原本想不到的领域,如一切交通工具甚至是个人。这里面存在着的商业空间,是非常有想象力的。
如果说滴滴快的是互联网+,车来了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是用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相加,而+互联网则是给各个行业加上互联网。这里面唯一的区别就是利用互联网实现价值的路径有差异,最终实现的目的是一样的。再小的服务,只要能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降低社会成本提升社会效率,最终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