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MIC大会上,京东金融宣布网银钱包更名为京东钱包,网银+更名为京东支付。京东金融副总裁丁晓强发表了《站在O2O的风口上,京东如何做支付》的演讲。这意味着京东正式进军移动支付市场,要和支付宝与微信支付进行正面对决了。
京东正式进军移动支付,不代表过去的移动支付业务就是空白,事实上京东的移动支付相当有基础,只是之前没有被正名而已。2014年京东就已经打好移动支付的产品基础,用18个月的时间完成48家银行的接入,至今为止已承载了每日过10亿以上的账户清结算交易。
京东过去的移动支付并非一个整合性产品,而是分散在各个不同的产品之中,如京东钱包、京东支付、白条、小金库、基金、移动众筹、移动保险、移动借贷等,其中白条和众筹都是行业第一品牌。换句话说,京东原本就是有移动支付的,只是过去不叫移动支付而已。这些涉及到支付的各种产品终归要有一个整合起来归于一统的时机,如今这个时机到了。
目前京东的合作商户已发展到了5万多家,与京东的所有交易场景全面合作,从线上购物到O2O再到众筹和金融等,这之间的链条是顺畅的,相互之间可以流畅转化。线上购物的用户会有生活服务的消费需求,也会有金融理财需求,保险的需求,借贷的需求,支持众筹的需求等。所有的这些需求可以整合起来在一个产品中加以实现,更名与整合之后的京东移动支付,正是为满足这一宏观需求应运而生的。
互联网业务的一个特点就是产品之间的区隔相对明显,一个业务越强,将用户转移到另一个业务上去的难度就越大。这一点在腾讯产品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主业务强了转移到其他业务上的转化率就很差。但京东的系列产品彼此之间联系就紧密得多,具体来说就是两个基本点,消费与金融,消费者本身就对金融业务存在很强的需求,打通消费和金融的各个环节,让用户有更多选择,是京东金融未来几年主要该做的事情。
这里面还存在着一个观念上的转变,那就是传统的流量转化思维要得到一定的修正。随着网民的心态越来越走向成熟,单纯靠大流量的冲击和用户的强行转移已不管用了,流量和用户的质量不高不说,转化效率和忠诚度也极差。未来一定是用户必经的各个路口,通过创新设计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相应服务,靠这些来吸引用户参与,这么来的用户才是忠诚度高的,具有更高价值的。
最近两年来,全社会都在掀起O2O的热潮,线上企业冲击线下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将支付延伸到线下,很多的便利店和商场都开始接受各种线上支付工具。作为移动支付的一个重要增量,京东也在积极开拓,目前已与王府井百货和麦当劳等线下店面达成合作,推动移动工具在线下的普及和使用,这个口子一旦打开,未来的市场前景无可限量。
在O2O的风口上,未来的京东钱包会是这样的一个形态。首先从大的层面说,京东钱包做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账户,线上购物、线下支付、众筹和金融理财都各自是这个战略下的一个个分子,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业务都有相同之处,都是与钱打交道的,因此在转化上不会有不兼容的问题,转化率有高低,就看方向是二还是一。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所做的互联网金融基础账户,这是个集消费和金融于一体的基础账户系统,其活力更甚。
从小的层面来说,京东钱包会成为整个京东生态的一个中枢,进一步提升京东生态的价值。由于京东购物的用户价值较高,购物用户转化为金融用户的成本是很低的,长远看达到购物用户与金融用户比例为1:1的程度是有可能的,1:N更是发展目标,因为在体系之外的金融用户群体更为庞大。一旦这中间的转化环节能做到很好,反哺将是这个体系中一个最重要的词,谁反哺谁很难说清楚,反正是各个业务环节都能从中获益。
一个在京东上购物的用户,还能用账户里的钱去享受京东提供的生活服务,KTV、吃饭、看电影等,钱再多一点还可以去购买一些投资理财产品,偿还信用卡等,钱不够的话可以使用京东白条进行信用消费,钱再多一点可以投资一些众筹项目,投资保险等。这个逻辑反过来也是可以说通的,一个初始目的是因众筹和金融理财而来的用户,最终往往也会习惯于在京东上购物,进行生活服务的消费等。京东的未来一定是会做增量,粗放式大揽用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是越来越要求精细化的时代。
京东移动支付带给B端用户的价值也同样大,在供应链金融中,商户可以从京东金融获得贷款和保险,也可以在O2O业务中实现轻松收费,更可以将自己的闲散运营资金投入理财项目中获得更高收益。京东的O2O生态圈正在打造,打通线上和线下的业务与支付环节之后,商户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会受益匪浅,而用户也会获得极佳的使用体验。
从C端到B端,从用户到商户,从购物到生活服务,再到金融,每一个环节都捋顺了之后,就像是一段错综复杂而设计精巧的水管,资金与需求将在这个复杂的体系中自由流动,快速结合,并最终实现极高的融合效率。而这一切,都是站在O2O风口上的京东移动支付在进行操盘和控制,其意义将远比我们所认识到的更大。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