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策划/丁珏汭 冯雪妍(实习生)
作者/王红霞
编辑/陈纪英
本文为澎湃号·湃客财经 X财经故事荟联合出品
近来,“28岁字节跳动员工猝死”、“95后设计师猝死”的新闻频出,再次将年轻人的高压状态和健康危机推到舆论浪尖。
正值年轻的95后及00后已经有了健康焦虑,并催生出花样百出的养生行为:食补、保健品、健身、盐疗…… 融360维度在《Z世代养生消费调研报告》中指出,31.61%的年轻人表示自己非常注重养生,67.43%的认为自己对养生有一定意识,仅有不足1%的人表示毫不在意。
显然,年轻人已经扛起了养生大旗,无论是潮流养生还是传统民间养生,他们最不缺的就是安利、种草,以及踩坑。
消费者在按摩馆按摩 图源/视觉中国
曾跟风去终南山参加“辟谷养生”的张磊分享,他连着7天不吃饭,只闻苹果,却因气血双亏导致脱肛,花了五六万才调理好。
对于像张磊一样缺乏专业养生知识的年轻人来说,镰刀和陷阱无处不在,踩坑是难免的。
毕竟,闻腥而动的逐利者,自然不会轻易错过这群养生主力军,“阻断碳水”“延缓衰老”等专攻健康焦虑的产品,不断刺激着他们买单。据智研咨询报告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健康养生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万亿元,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费超过1000元用于健康养生,而18岁-35岁的年轻人群占比高达83.7%。
在不可抗的焦虑氛围和层出不穷的营销攻势下,年轻人不免要交一部分智商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
这届年轻人,养生讲究“相互抵消”
年轻人一边高喊养生口号,一边挥霍健康的现象十分普遍。在36氪发布的《2021当代年轻人熬夜报告》中显示,超四成年轻人表示几乎每天都熬夜。只有5%的年轻人会在11点前入睡。69.1%的通常在0点后入睡,更有33.2%的年轻人熬到凌晨1点。
在这些不良习惯面前,再多的养生方法都只是心理安慰。
年轻人加班至深夜 图/视觉中国
有网友表示,这样自我欺骗的行为自己就有一大堆,一边大口吃肉、一边大把吞维生素,泡面油炸不健康就加点蔬菜,吃辣喝酒爆痘就吃点牛黄片解毒……
还有“熬夜党”自嘲:“晚上12点22分,熬夜听着抗衰老的live,一边吃薯片一边象征性泡几粒菊花茶”。
这种养生方法又被称为“相互抵消式养生”,而资本也乐于抓住这种心理,纷纷研发对应的主题产品。
先有某凉茶品牌推出“养生奶茶”,在奶茶中添加秋梨膏、荷叶冬瓜冻等材料,赋予了奶茶排毒减脂、清热降火的新功效。后有某药店推出“中药奶茶”,在奶茶中加入人参、桃胶、鲜石斛等滋补药材,专门针对年轻人想喝又怕不健康的焦虑。
而面对年轻人的熬夜焦虑,网易严选曾推出一款用人参、枸杞等7味珍贵滋补食材制作的“熬夜茶”,瞄准了加班、熬夜的上班族,售价12袋/盒/128元,深受欢迎,曾通过某直播卖出将近3万份。
网易严选推出的“熬夜茶”图源/网易严选
但年轻人甘愿为此买单,并非是无知觉被收割,而是面对不可消解的社会压力所催生的无奈之举:
“求个心理安慰剂的效果不行么,能不能放过年轻人?”
“伪养生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毕竟,这只是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维持脆弱的健康。现实已经如此残酷,还能要求年轻人做到更多么?”
就像某小红书用户说的,“那些保健品哪怕只是摆在那儿,我好像就能感觉生活品质提升了,过得精致讲究了,看上去也更爱自己了。”
“保健品焦虑”“生酮饮食”,过度养生的尽头是看医生
保健品已经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融360维度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Z世代服用过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等保健品,其中时下备受热捧的燕窝、花胶、阿胶等中式养生滋补品,成为他们较为热衷的保健产品,有41.41%的人信任并服用过。
但在缺乏养生知识的情况下,年轻人过度保健的情况不少见。
健康博主Aki告诉财经故事荟,作为营养师,她看到非常多年轻人,过度依赖营养品,看到广告说有什么疗效就会买买买,吃不出效果又开始失望,然后又对新的营养品充满希望,来回折腾花了很多钱,有的人每月投入甚至高达1万元。
药店陈列着各种保健品 图/视觉中国
每天要吞下十几种药片的小敏就是一例,经常熬夜加班的她,曾一度有保健品焦虑,跟风购买过维生素、胶原蛋白、酵素等各种保健品,不仅花钱没效果,还出现了内分泌紊乱,才决定断舍离。
而连续三年、每天吃好几种保健品的网友夏夏,甚至遭到淋巴癌和卵巢癌的恐怖袭击,“虽然无法证实两者的因果逻辑,但我总觉得,卵巢肿瘤跟长年累月盲目补充多少有些关系,身体代谢不了就容易长肿瘤”。幸好发现得早,做了化疗和切除肿瘤手术后,她彻底丢弃了家里所有保健品。
跟风买买买和网络上充斥着真假难辨的养生分享不无关系。例如在小红书平台中,既有所谓的专业营养师在科普,也有普通用户在安利,让人分不清是真实经验还是广告带货。就像铺天盖地的“中医治百病”一说,按按穴位就能改善月经不调,赶走阴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还能对抗衰老、调理脾胃,神乎其神,令人心动一试。
小红书平台关于养生的搜索结果
Aki说,“营养品的功效永远建立在正确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基础上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多数人不具备专业的营养知识,只是看了疗效就买,但并不适合自己。”
重度养生爱好者“向日葵”对此深有体会,她曾入过燕窝、阿胶的坑,一开始面色红润有改善,但后来却发现乳腺结节更重了,痰湿也更厉害了。后来才知道,吃补品会暂时性让气色更好,但长期代谢不了会加重身体负担,她建议大家服用保健品一定要遵医嘱。
年轻人不仅在真假难辨的保健品领域容易踩坑,一些听起来更温和的民间养生术也可能中招。
经常上夜班的李梅听说每天十几颗枸杞,面容会更年轻,当下就买来咔咔往杯里倒,结果第三天就发烧打点滴了。医生诊断是呼吸道感染、喉咙发炎。因为枸杞性温热,过量服用容易上火,导致身体出现炎症了。
采摘后的枸杞 图/视觉中国
可见,适度养生有益,过度养生则要身体来买单。
一些人因身体补得太多出现问题,而另一些人却踩入相反的雷区——因过度控制摄入而受损。
众所周知,长期高碳水饮食可能引起胰岛素功能障碍,无论是减肥还是养生,低碳水饮食都是值得推荐的,但在各种“戒糖”“低碳”的广泛宣传下,却大有“妖魔化碳水”的程度了。
网友周英曾采用过低碳饮食中最极致的“生酮饮食”——以脂肪、蛋白质为主,极低碳水的饮食方式,两个月后确实瘦了,但后续三四个月不来例假,去医院体检后发现,“性激素六项指标”基本都不正常。
还有更严重的,有人生酮后确诊了胆结石加胆囊炎,最终做了切除胆囊手术,而即便停止生酮后,她还在疯狂掉发,医生训斥她,“你不知道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很难处理容易致病吗?”
在网络上,任何一种养生方式的效果都众说纷纭,有人受益,有人受损,真假难辨。盲目跟风或自由操作只会适得其反,应在专业营养师或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无效养生装备,“黑”美容院层出不穷
有很多流传甚久的养生法,已经被证实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丁香医生曾辟谣:像“红糖补血”“健脾暖胃”的说法纯属瞎扯,贫血要补铁,红糖中只含有少量的铁。如果靠吃红糖补血,估计贫血还没改善就吃成胖子了。
类似的还有“早上一杯蜂蜜水”“喝骨头汤补钙”“吃猪蹄补胶原蛋白”“黑芝麻生发”等说法,也都没有依据。
网友辛西娅就曾踩过生发坑,在十几年的生发之路上,她尝试过喝黑芝麻粉、淘米水洗头、育发液等偏方都没效果,后来花了8000多去一家专业治脱发的地方,治疗2个月,头发是长了,但是由于育发液可能含有雄激素,导致大腿内侧、手背、内眼角、颧骨处都长出了一厘米左右的毛发,吓得她想“死”的心都有了。
铺满地铁站的生发产品广告 图/视觉中国
还有一些看起来无足轻重的养生装备也有“陷阱”。
网友十二曾在无意中见证过祛湿足疗贴的谎言,“一开始天真的以为排出了湿气,直到某天撕开了一片没贴放在了桌子上,竟然也有湿气”,有人跟帖“我贴到保温杯上也有一样的效果”。
没有效果也算了,顶多交点智商税,但有网友分享“我家买的足疗贴包装上有央视网加持,我奶奶一直贴到脚都肿了,最后皮肤严重溃烂,医生警告再这样下去就该截肢了。”
美容院也是智商税重灾区,例如常见的“灌肠排宿便”“卵巢保养”“面部排毒”等项目,小红书博主巍子医生就曾辟谣,在临床医学中压根没有宿便的说法,只有长期便秘的人才需要用管子灌肠。很多美容店使用高压水枪灌肠,可能导致压力太大冲破肠管,他听说过有人灌肠时肠管被冲爆后,腹腔一打开全是大便。
还有“卵巢保养”项目也可能导致身体受损,他曾见过有人卵巢处有一囊肿,结果去美容院保养时,因用力按压导致囊肿破裂,险些要命。
西安警方查封“黑”美容院 图/视觉中国
在快节奏的工作状态中,除了身体的健康危机,年轻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面临挑战。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出版社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中显示,18~34岁青年的焦虑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此外,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在进行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在各年龄段人群中,18~34岁的年轻人是酒精、失眠或疼痛药物使用障碍发病率最高的群体。
辞职式养生,年轻人新的“自救”方式
年轻人的焦虑成为社会议题,一部分人会选择在未来规划不明的情况下,离开高压环境来自救,戏称“辞职式养生”。
但辞职一时爽,后续却容易遭到松弛环境的“反噬”。
网友曹燕说,“辞职整整一个月,生活状态就是凌晨5点还没睡,比上班时更不规律了”。网友吕芳则碰上了身材压力,“辞职后我华丽丽胖了2斤,因为在家时间越长压力越大,就喜欢狂吃东西。”
更糟糕的是,心境不仅难以放松,反而会被无聊、自责、迷茫折磨得痛苦不堪。
网友青木说, “辞职在家一个月了,从早起变成不起,从早睡变成不睡,从开心变平淡再变无聊,后来变得讨厌自己的放纵,最后感到痛苦,开始抑郁。”
年轻人熬夜敷面膜 图源/视觉中国
像青木一样的心声不在少数:
“辞职前想得完美,制定的学习计划辞职后都没实现,闲得太久感觉人都废了。”
“辞职后待业的滋味真不好受,一天天在家里躺尸很空虚,对未来茫然又不甘心,一种快要抑郁的感觉,又特别敏感,害怕别人说自己是吃白饭的。”
“辞职在家也就半个月,没找到新工作前,焦虑失眠压力大,不敢接我妈的电话。”
“辞职后出去旅游,成功在半个月之内花了一万,然而我为辞职转行准备的存款才三万。”
不辞职生不如死,辞职了痛不欲生,循环往复,难以破解。对年轻人来说,身体保养尚有技法可循,心理保养恐怕要走更多弯路了。
(李梅、张磊、小敏、夏夏、李梅、辛西娅、周英、十二、曹燕、吕芳、青木、向日葵均为化名)
参考资料:
1.《Z世代养生消费调研报告》,来源:https://www.fxbaogao.com/pdf?id=2913946
2.智研咨询报告,来源:https://www.chinairn.com/hyzx/20210727/223001123.shtml
3.《2021当代年轻人熬夜报告》,来源:https://www.163.com/dy/article/G5L8ARE005317KQD.html
4.《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来源:https://www.sohu.com/a/455192774_135619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