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收紧,收起颠覆论吧,互联网医疗拥抱线下才是正道

在“互联网+”摧枯拉朽扫荡线下之后,有三个领域,痛点槽点最多,互联网却一直未能颠覆,那就是住房、教育和医疗。

虽然马云大大说了,未来,健康、娱乐是最有潜力的两大领域,但狭隘的以诊治为核心的互联网医疗,还真的不是四处出击的互联网能颠覆得了的。

中国病人们在线下看专家门诊,老是吐槽老专家们只看三五七八分钟,恨不得老专家把脉、看片子观察一整天,所以你敢让网络那头的专家没首诊、没检查就给你开个大病处方吗,帮你敲定到底是该化疗还是该手术吗?别逗了,亲!

对于个体病患来说, 一条用命得出的真理是,效率比起来质量的重要性,不及九牛一毛,看错病没命,吃错药致命。所以,很少为政府点赞的我,也想为卫计委规范互联网医疗的征求意见稿点个赞。

昨天我闲来无事做了个统计,发现泛互联网医疗创业项目中,大多数活下来并且活得好的,还是以医疗背景的创始团队为主,而死的早死得快的,互联网背景创业团队居多。

监管收紧,放弃颠覆线下吧

首先,我们先界定下互联网医疗的概念。

第一,泛互联网医疗领域。

从2014年开始火热的互联网医疗,可以分为七种创业模式:

互联网+医疗模式:互联网医院市场模式;在线问诊市场模式,比如春雨医生;医药电商市场模式,比如天猫医药馆等;医生服务市场模式,比如医联、丁香园;AI+医疗市场模式;医美领域,比如更美等;健康工具助手,比如美柚等。

第二,狭隘的互联网医疗领域,就是以诊疗为核心环节,以患者和医生关系为主的互联网诊疗模式,根据卫计委5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的界定,“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患者和公众提供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处方等服务的行为。”

意见稿一出台,政策之手圈定了互联网医疗的可行边界:要么是医疗机构间的远程医疗服务;要么基层医疗机构的慢性病签约服务。而且明确规定,医疗机构不得对首诊患者进行互联网诊疗活动。

对于开展互联网诊疗的机构和医生,其准入门槛,也参照传统医疗机构的管理办法,必须是拿到《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以及拿到从业资格的医生。而对于没有线下实体医院的纯线上机构,要求注销重新注册。

政策一出,有鼓掌的、有哀嚎的,但是身为一个对政府管制一向持怀疑态度的吃瓜群众,这次我真的想为卫计委逆“互联网+”大势的监管倾向点赞,这不是泥石流,这是一股清流。

当初互联网金融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金融主管部门惧于包容鼓励的大方针,迟迟没有出台任何监管措施,结果非法集资、骗贷骗钱借着p2p和互联网金融名义,四海八荒畅通无阻,骗了几百亿,泛亚、e租宝让几十万家庭失血、割肉、破产,p2p和互金也从风口变成了互金公司躲避不及的贬义词,现在都改叫金融科技了。

互联网诊疗,如果也是撒开把,不设定准入门槛,监管完全缺位,那就就丢的就不是钱,是命了,有可能成为莆田系的又一沃土。

因此,联手专业的线下医疗机构和医生,才能走通互联网医疗之路。这一点,其实很多医疗背景的互联网医疗创业者早就想通了。

遭受追捧的头部互联网医疗中,也有不少拿到了医疗机构从业资格,正在开办线下诊所。比如早在2016年就布局线下实体医疗机构的丁香诊所。还有,之前曾拿到云峰基金和腾讯投资的医联,也宣布年底前,将和腾讯合开数家企鹅诊所。

因此,卫计委的新规看似提高了门槛,给互联网诊疗带上了镣铐,但监管底线明确之后,反而避免互联网诊疗走入进大坑的风险。而且,政策走严之后实现了优胜劣汰,对于开了线下诊疗机构的互联网医疗,其实也是好事。

高度非标,低频被动

尽管有些从业者对该意见稿反感,但相对专业、特别是出身于医疗行业的互联网医疗行业从业者,恐怕觉得卫计委新政很有必要,为啥呢?

首先,医疗的复杂化和非标化。

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完美的医疗体制,要么看病难、要么看病贵,要么医疗水平差,奥巴马任期内,声势浩大要搞医疗改革,最后也不见啥动静。

原因就在于医疗信息的不对称,这是医疗的自然属性。基于真正的千人千面、极为非标的个性化病例,以及高度依赖线下的检查、会诊、手术体系,互联网医疗要完全颠覆线下就是痴心妄想,拥抱线下才是正途。

从需求端来看,无论是线上线下,患者的诊疗行为都是一个极为被动的行为。所谓被动,就是说,患者一般不会主动去医院,而是有了症状才会被动去医院诊治,这意味着,大部分从c端患者端切入的互联网诊疗app,获客成本肯定非常高,因为不确定性太高了,实在太低频了。

大部分的诊疗需求,其实是高度离散和碎片化的,比如有了症状去百度搜索,过去莆田系对于百度的高依赖性就是例证。唯一靠谱的,或许是非高发慢性病、罕见病等,这些患者常年受累于疾病,对诊疗的需求相对高频,而且也容易沉淀下社交、社区属性。

因此,患者的流量来源应该是碎片化的、多元的,互联网诊疗的接入各大流量平台,把这些流量平台上高度离散化的需求,对接、积攒起来,才会弥补互联网诊疗需求低频的天然短板。

从供应端来看,中国的医疗、医生资源都是极为稀缺的,前三甲医疗资源集中分布于一二线大城市,区域分布极不平衡,挂号难、看病难普遍存在,可以说,医疗是个真正的卖方市场。

因此,互联网诊疗从医生端入手,其实是个比较巧妙的切口,比如社区属性的丁香园,专注学术领域,打造医生IP;医联从医生社交平台切入,聚拢数十万医生。而供应的不足,让手握大量医生、医疗机构资源的互联网平台,优势明显。

医联、丁香园,这些手握大量的医生资源,就能颠覆线下弊病多端的医疗机构吗?答案,当然是no!

S2b模式才是未来

2016年的资本寒冬,再加上卫计委新政,根据动脉网的统计,死亡的互联网医疗已经达到了66家,这些还都是拿过融资的,而没被投资机构看上,胎死腹中的互联网医疗项目,就更是无从统计了。

在厘清互联网诊疗的特点,和政策导向之后,到底哪种互联网诊疗模式靠谱呢?也许阿里巴巴首席战略官曾鸣提出的S2b模式,是可以借鉴的模式。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在医疗领域中的b到底是谁?显而易见,现如今的中国医疗体系中仍然是以医院为中心,各地的三甲医院虹吸效应明显,因此这里讲的S2b的b自然不会是这些大的三甲医院,而是那些万级、十万级甚至更高万级的基层医疗机构、诊所,他们渴望有更优秀的医生加入其中。根据卫计委的调查,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8.9万个,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有92.7万个。根据《2016年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2015年全国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为43.4亿人次,占总诊疗量56.4%。

在搞清楚医疗领域S2b的b是谁以及小b的需求后,我们再来聊聊S如何赋能。现阶段,国家希望通过鼓励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及区域医联体来解决基层医疗机构、诊所急需的医生资源,很明显,更多的赋能小b,是目前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民众对于基础医疗机构的不信任很大程度就能体现出来一个基础医疗机构往往不能满足基础医疗的需求。以社区医院为例,提到社区医院,人们的第一感觉是「那个地方能看好病吗」。很多社区医院里没有 X 光机、B 超、心电图等最基本的检查仪,诊断完全依靠病人的症状和查体,因此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概率大;大部分社区医院药品少,有些慢性病人需要 3~5 种药;有些社区医院的医生队伍更是老的老,小的小,人员规划不合理。因此要更多赋能这些基础的小b端是医疗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供应药品、耗材、器械、医生资源等源头方面为基层医疗机构赋能,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供应缺口,要让人们敢于去基层医疗机构就医。

而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中,医联的模式似乎便是如此。以医联外科的出转诊业务为例,结合中国人口广泛,医疗供应总体上不足,区域供需不平衡矛盾突出的现状,打通医疗供应链,将众多县级医疗机构和顶级医生/医院最大程度的打通,为家庭医生和出诊转诊等切实的医疗需求找到切实的用户。两者结合,才能打造真正的互联网化的诊疗服务。

曾经就有媒体报道过国外医疗体系现状,他们具备非常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上第一层都是以家庭医生、社区为主的初级基础医疗服务,然后才是一些区域内相对综合和专科的医院,其次才是一些跨区域的高难度医疗服务。以英国为例主要覆盖3个层级医疗,首先以社区为主的初级医疗服务网络,第二层级才是一些地区的综合和专科医院,第三层级才是类似“协和“”华西“这样的跨区甚至覆盖全国的服务综合医院,负责紧急救治和疑难病症诊治并承担科研任务。除了清晰的层级医疗服务外,英国也在同时实行严格的转诊制度,只有在确实无法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情况下才将患者转向地区综合医院或跨区综合医院。欧美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在分级诊疗方面有着非常完善的体系基础,而且拥有大批量的为初级基础医疗服务的医生群体,并且他们都是市场的自由执业者,这样施行的好处在国外已经显而易见,那就是医疗资源得到了优化合理的分配,将医生资源充分利用开来,尽量避免医疗资源浪费。

在未来5-10年,对于中国医生来说或许也可以像欧美国家迎来他们多点执业的春天,那时候S2b的b将慢慢转换为医生,他们会逐渐成为整个国家医疗体系中的另一个中心,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执业地点以及优质的医疗器械、药品等,甚至是一家移动医院,则是下个阶段S需要解决的事情。在当下的互联网医疗行业中,医联似乎是最具S2b雏形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依托线下超过300名医生经纪人团队已经建立的行业壁垒,医联到时大可以在产品层面打通供应链体系,通过和药企、器械企业合作,为医生提供医药、医疗耗材等。

回到开头,马云说大健康市场潜力无穷,从长期来看,方向没错,但是从短期来看,只有路走对了,才能走得远。未来带着镣铐跳舞的移动医疗,如果配合医改进程,进行产业链改革:结合分级诊疗、医生多点执业、处方外流、精准医疗,智慧医疗等政策和产业升级的趋势,空间很大。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7-10
新政收紧,收起颠覆论吧,互联网医疗拥抱线下才是正道
在“互联网+”摧枯拉朽扫荡线下之后,有三个领域,痛点槽点最多,互联网却一直未能颠覆,那就是住房、教育和医疗。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