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华为已经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真是遗憾!
英国、瑞典等国家已经宣布,将会把华为设备从电信基础设施中剔除。如果中国打压爱立信、诺基亚,会有怎样的影响?在未来10年内,欧洲移动运营商将会清理网络,从4G、5G网络中清除华为设备,谁是受益者?
当然是瑞典爱立信和芬兰诺基亚,但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有分析师指出,移动运营商、政府都希望供应链变得多样化,这样能降低风险,因此,华为在欧洲的失落也为新玩家创造了机会。
爱立信、诺基亚在中国
华为约有四分之一的营收来自欧洲、中东、非洲,它是欧洲最大的移动基础设施供应商;去年爱立信只有7%的营收来自中国,诺基亚约有8%的营收来自中国。中国部署5G网络,当中90%的业务流向华为、中兴通讯。诺基亚在中国已经放弃5G无线业务。
爱立信正在暗中努力,它要让设备生产靠近客户。去年,为了讨好北美客户,爱立信在美国德克萨斯建新工厂。它还在爱沙尼亚建厂,以取悦欧洲客户。因为采用自动化技术,工厂成本很低,德州工厂只聘请100名员工。
根据去年爱立信公布的年报显示,爱立信在全球有7个制造基地,当中只有一个设在中国;爱立信有4个服务配送中心,一个放在中国;在全球有15个研发基地,同样只有一个在中国。
诺基亚在中国也没有将战线铺开。它在全球有10座工厂,只有一座在中国,这座工厂去年只占诺基亚无线射频系统产能的18%。至于其它产品,比如基站、海底电缆、无线电控制器、传输系统,诺基亚都是在中国之外生产的。诺基亚在全球有18个研发中心,只有一个设在中国。
虽然如此,欧洲打压华为,如果中国为了反击也打压诺基亚爱立信,仍然会给两家公司造成一定影响。例如,爱立信南京工厂向澳大利亚及其它国家出口货物。如果中国阻挠,爱立信就无法为澳大利亚最大电信商Telstra供货。
资料显示,爱立信去年在东北亚聘请员工13783人,诺基亚在大中华聘请员工15700人,如果它们离开,对中国也是一大损失。
欧洲打压华为是双输游戏,中国打压爱立信诺基亚同样也是双输。
在欧洲谁取代华为?
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实际上被四家企业控制,也就是诺基亚、爱立信、华为和中兴通讯。开发4G、5G技术成本很高,要在全球部署需要大量专家,维护成本不是小数。回看历史不难发现,电信设备制造商为了降低成本总是一次又一次整合,以求获得更多市场份额。比如诺基亚,它已经整合另外5家移动设备供应商,包括西门子、摩托罗拉、阿尔卡特;爱立信也整合了北电、Marconi(高通的一个部门)。Strand Consult创始人John Strand说:“这个行业就是一个讲规模的行业。”
如果欧洲想用其它企业的设备取代华为,它们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选择是三星,但三星与华为不在一个级别,它无法供应2G、3G设备,即使欧洲运营商正在建设5G网络,仍然需要2G、3G设备。
相对于诺基亚,从财务角度看选择爱立信可能更好一些。诺基亚已经下调今年的利润预期,对于2021年,它给出的预期并不高,也就是说它并没有与行业齐头并进。在中国移动基础设施市场,诺基亚份额很小,最近它在美国又丢掉了Verizon的5G RAN合同。2016年诺基亚高调收购阿朗,到现在还没有从收购中恢复,在5G方面它的进度已经推迟。
市场咨询公司Radio Free Mobile的创始人Richard Windsor指出,华为的进度大约比爱立信超前6个月,而诺基亚比华为落后将近18个月。
事情还没有这么简单。对于运营商来说,依赖一家供应商是它们最不愿意的,即使是中国运营商也不愿意。Richard Windsor认为,为了化解风险,拿到最好的价格,运营商乐于看到诺基亚生存并繁荣下去。诺基亚新CEO曾信誓旦旦说,为了打赢5G这一仗,任何事情他都愿意做;言下之意就是说他有可能会对诺基亚内部架构进行调整。Windsor认为,诺基亚站位不错,它有可能会得到华为丢失业务的大部分,有的运营商本来只用华为、爱立信设备,现在华为设备没法用,它们肯定不愿意将订单全部交给爱立信。
虽然诺基亚在5G方面落后半拍,但相比爱立信的它的5G产品更加多样化。最近诺基亚与NASA合作,准备在月球部署5G网络,这就是一个好例子。在IP路由和光传输方面,诺基亚也很强。Heavy Reading新闻编辑Iain Morris认为,诺基亚将会回来,并且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再等5年,它的竞争力将会与爱立信处在同一水平。
如果想打破诺基亚、爱立信双寡头局面,运营商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投资Open RAN。利用Open RAN无线接入技术,运营商可以在不同的供应商之间切换。一些运营商正在努力,比如日本乐天、美国Dish。不过也有专家认为,Open RAN技术还不成熟。移动运营商天生厌恶风险,而Open RAN绝对有很高的风险。Strand说:“Open-RAN是一种属于未来的技术,今天它还无法替代诺基亚、爱立信、华为、中兴通讯设备。”
综合来看,华为撤出欧洲最大的受益者可能是诺基亚,你觉得呢?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