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厂商 >

“民法典”呼之欲出,民事诉讼管辖“诉权”该如何“释放”?

今年“两会”爆出好消息,经全国人大会议表决通过,一部象征人民权力的《民法典》呼之欲出,这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水平。新的《民法典》是一部人民的法典,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的立法表达。《民法典》强调民事权力和义务的一致性,将民事主体的活动纳入统一的民法规范之中,已成为我们民事权力的“宝典”。

有了这部“宝典”,法官判案有了更规范的法理基础;民事主体权力的张扬和义务也更加明确。《民法典》立法实体理论的确立,展现了我国当代法治建设的智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好的“法典”,也需要有相适应的程序法来践行,更需要执法者恪守严格的法定程序。

民事诉讼管辖权的利与弊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自1982年3月8日颁布以来,历经了多次修改已日臻完善,在国家法治建设和民事诉讼审判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和理论体系,在司法实践中还需不断改革和创新。特别是《民事诉讼法》有关诉讼程序管辖条款的利与弊,多年来在法学界颇有争议。

2011年6月,山东某市一个有着28万平方米的民生住宅在建项目,引发了百余起历经八年、至今未决的刑、民交叉案例。该项目被涉嫌犯罪的当事人,通过当地法院民事虚假诉讼审判程序非法侵占,导致600余户购房群众十年无家可归。目前,此案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真实的案例一再说明:在民事诉讼程序中,案件的“属地管辖限制”条款在民事司法审判活动中,受到了来自地方“地域性”、法院内部“系统性”、当地政府“行政性”的人为“设计”和干扰。以至于让受害人和社会弱势群体,无法跳出“三性”司法保护的“壁垒”。

下面我们从百余起案例中,列举出两则供读者思考……

案例舆情之一:

2014年3月,上述公司的股权和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表人资格、职务等被依法变更后,仍然非法控制着该项目公司。犯罪嫌疑人与债权人恶意串通,假造了一张1390余万元的“借据”和一份没有标的额的投资合作“协议书”,同时加盖了被非法控制的项目公司公章,并为其设定了“投资”担保。

然后,债权人到自己户籍所在地法院进行了民事诉讼。庭审法官对受害人拿出原告没有借贷往来的证据,且说明假造的投资“协议书”没有标的额,该合同应为无效、“担保”亦无效的辩称理由不予理睬。最后以受害人有善意“让予”的法律因由,判定借款担保事实成立,最后该法院执行查封了该项目千万余元的房产。

受害人按法定程序二审上诉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照一审判决书抄了一遍,继续维持原判;于是,受害人按法定程序向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再审法院在程序内下了一份裁定书,以“该案不具备再审条件”为由,直接将“问题”严重的民事再审案件踢出了法院的诉讼程序。

这种明显的虚假诉讼案存在着法院系统内的“潜规则”。法院系统从一审、二审到再审,大多不会逐级给下级法院和法官“找麻烦”。终究,法院要顾及社会影响,导致民事诉讼案中的虚假诉讼屡禁不止。

案例舆情之二:

2014年7月,该项目非法控制人,为了偿还高利贷,将此项目非法转让给一家有着国企背景的公司管理经营。该公司接手后,先以投资为名,签订了虚假投资“合作协议”;20余天后,又将“投资协议”变成了“借款协议”。

随后,该当事人在当地银行另立账户自己控制,并通过“投资”项目,与第三方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等签订了数十份虚假“协议”,并将施工款、材料购货款通过自己控制的银行账户,转入被非法控制的项目公司账户内“过账”,再转给付款的施工单位和材料供应商。

后经审计证实,这家所谓的投资人,通过签订虚高出市场几倍价格的材料供货“合同”和虚假的施工造价“合同”等,将2000余万元的实际项目投资,假造为5050万元的投资。最后通过约定“管辖”的法院,提起了借款5050万元标的额民事诉讼,得到了当地法院法官一审判决的支持;二审维持判决。最终让受害人偿还不存在的“借款”本金加利息高达9000余万元。并将项目价值3亿余元的房产拍卖,后又轮后“超限”查封了40套再建房产,价值达3000余万元。

此案中,涉嫌犯罪的嫌疑人利用当地法院的“地域性”关系,通过法官违法办案,达到侵占受害人合法财产的目的。而现行法律规定,虚假诉讼刑事案的管辖权,应由审理法院来确定。如果法官违法办案,受害人就会诉讼无门。

此案中,受害人如果可以通过有“选择权”的诉讼程序选择二审法院,就可以从诉讼程序上,躲避开该法院法官的“地域性”枉法裁判办案,其合法权益就会得到有效保障。

程序法要适应实体法的改革

司法的公平正义,首先是程序的正义。

由于《民法典》实施可期,让国内法学界、广大群众,对现行民事诉讼程序中涉及的民事诉讼权力,从民法理论上也提出了诸多期待。有法学界专家指出:从民法理论上讲,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申诉,法院按国家制定的收费标准,核定民事诉求的标的额已收取了费用,这应该算是完成了民事意义上的要约构件。对此,诉讼当事人的“权力”,也应该得到法律的尊重和包容性释放。

我们认为,应按照民法理论上主体地位和权力,修改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有关民事上诉、申诉案件的属地管辖条款。不要从程序法上,将民事案件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力限制了。这种“属地管辖原则”,经长期的司法实践证明弊大于利。在民事审判活动中,滋长了地域性、系统性、行政性的司法腐败保护土壤,放纵了法官公法私用、徇私枉法等司法腐败现象。我国的民事程序立法和司法改革,应该尽快突破这一民事诉讼程序管辖权的“瓶颈”。

建议在《民法典》实施过程中,也应对《民事诉讼法》有关诉讼管辖权提出及时修改:保留一审民事案件现有的属地管辖条款;修改民事二审和再审程序内容中的地域性管辖条款。可先行从某一个地区做试点,民事案件的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的,可申请法院通过全国或区域性中级法院“摇号”产生二审上诉审理法院;民事案件的再审程序也亦通过这样的“摇号”程序产生。当然,案件当事人也可以不申请通过这样的“摇号”程序,选择二审或再审法院。

这样的民事程序立法修改,就会促使法官更加审慎依法办案;限制了一审法官在行使“自由裁定权”时的“滥判”行为,从根源上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同时,对二审民事上诉、再审申诉案法院的依法审案,剥离了“地域性”、“行政性”、“系统性”等干预司法的外在环境和条件,从诉讼程序上确保了司法公正。

通过设立、健全对一审、二审、再审民事案件审判活动的监督机制,从而在司法程序上、制度建设上,确保了法官依法办案的质量。从而,既让民事案件当事人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司法程序诉讼管辖选择权,也给了法官一个风清月朗的司法审判环境,同时张扬了《民法典》民权至上的法律原则,更体现了宪法中“人权保障”的应有之意。

当然,修改《民事诉讼法》诉讼程序管辖条款,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可以极大推动司法改革中许多悬而未决问题的解决。目前,我们司法机关特别是法院系统的队伍建设是好的,法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也越来越好,但还需进一步得到整体提升。

现行的《民事诉讼法》有关诉讼程序管辖条款,在某种程度上,已无法再适应民事审判工作制度建设的需要。如果我们不能从司法审判的“程序法”上,着力改革、先行一步,从司法规范和制度建设上改革创新,“实体法”的实践就会受到地域性、行政性、系统性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干扰,不利于法院独立审判工作的开展。

把民事程序管辖“诉权”还给当事人

倡导司法程序正义是法律的初衷。通过司法审判活动的实践证明,我们对民事诉讼程序管辖权提出修改,仅从地方司法保护和行政干预的层面分析,上述案例在民事诉讼审判活动中,出现的非法律情形不是特例;而从少数法官公法私用,部分代理案件的律师或当事人利用“脸熟”,成为司法腐败的“掮客”也是存在的。而改变这种饱受社会“垢病”的司法审判不公状况,实施这样的司法改革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案例中的司法审判活动没能让当地民生项目的“滥尾”楼重新建起来;更没有惠及民生。对此,人们就有理由质问:这样的司法审判行为初衷是什么,法律的社会意义何在?如果我们把这样的司法改革“神秘化”,明知可为而不为,不能从程序上切断法官判案的“地域性、系统性、行政性”司法腐败“土壤”,那么,司法审判活动就很难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今天,我们把民事程序中的管辖“诉权”还给当事人自己选择,就会极大提高司法公信力,从而真正实现宪法所赋予的人权保障。

这样的司法改革在中国具有里程碑意义!

(文/权衡:新闻媒体人;曾任北京市经济法学会外商投资法律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秘书长等职。)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6-15
“民法典”呼之欲出,民事诉讼管辖“诉权”该如何“释放”?
有了这部“宝典”,法官判案有了更规范的法理基础;民事主体权力的张扬和义务也更加明确。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