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厂商 >

微众信科:金融数字化“分水岭”已至,信用科技定位“赋能”

这是新基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提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何为新基建?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给出的解释,新基建包括三大方面,一是5G、物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二是 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如智能交通、智慧能源;三是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创新基础设施。尽管新基建的外延宽广,但可以明确看到的是,数据和人工智能是其基础及核心。

大国重器:数字化 智能化

近来,“新基建”以“大国重器”之势成为中国经济热点。疫情推进数字化时代加速到来,数字化、智能化自疫情以来频频成为金融热词。

毕马威在此前发布的《未来银行白皮书:DT时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新起点》中指出,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客户需求变化、业务模式变革、创新改革 不足以及成本压力等四大挑战。金融领域客户越是下沉,征信数据就越缺乏,个人违约成本较低,也进一步加剧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一面是短期内的业务扩张压力,一面是长期的风险曲线上扬,所有金融风控面临着最艰难的抉择。

银保监会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38.9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7.6%。5月25日,中国银保监会等六组织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对企业信贷融资成本降低提出多项要求,《通知》通过多种方式为企业减负、对企业信贷融资行为涉及的银行流程环节的收费事宜作出规范。

此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银行等金融机构拥抱数字化,但是数字化转型需要的不是某项业务的变化,而是一整套综合解决方案。单一维度的变化无法支撑新形势下的行业竞争,也无法在数据、客户、运营、风险控制等方面产生协同,甚至可能反而将引发更大的风险。

质效跃迁:信用科技「领跑」

信用科技旨在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从信息化,到数据化,最后实现智能化。信息化解决的是业务协同问题,数据化解决的是业务效益问题,智能化解决的是解放人力问题。想要打破小微金融规模与效率的局限,就必须摆脱以人为核心的业务模式,转而寻求一种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发展之道,这是科技一直以来的优势,也是信用科技核心优势所在。

微众信科自2014年成立至今,致力于运用信用科技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痛点,让更多中小微企业都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帮助更多银行实现“线上化、批量化、自动化”的效能。微众信科在大潮中积极提升核心技术能力,加大与银行的数字化合作;依据自身科技优势,推进传统金融业务流程、风控体系、运营模式的全方位转型;在确保风险评估准确性的同时,为银行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规避了人工核查风险,实现了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升级和补充。随着疫情期间无接触贷款需求的提升,通过微众信科企业征信服务平台免费申请各合作银行线上融资产品的中小微企业数显著增长,较去年同期增长101%。

最近,银保监会下发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办法》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诸多挑战。比如,由于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风险识别难不符合银行风险偏好,导致许多长尾客户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微众信科在建立数据隐私保护机制前提下,通过持续引入新数据源,对数据进行更深层的挖掘、更多维的扩展;凭借其精准的客户画像,解决银行数据获取难、客户数据维度不全,准确度不高的难题,实现触及更多长尾客户的场景。

从信贷角度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基建产物,加强了金融服务能力,信用科技也仍在致力探索营造守正、安全、普惠、开放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5-28
微众信科:金融数字化“分水岭”已至,信用科技定位“赋能”
这是新基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