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厂商 >

即时消费、无接触配送、商品溯源......被按暂停的“零售行业“,正被疫情再次重启

今年春节,各行业都呈现出忙碌和清闲的两种极端状态。奋战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物流人员异常忙碌,不舍昼夜。而昔日繁忙的旅游业、酒店业、餐饮业、线下零售业等工作者,则像被按下暂停键,一夕之间空闲下来。

举国抗“疫”的行动之下,门店大面积暂停营业,街道车少人稀,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资金扛不住”的求救举动,揭开了不少零售企业的“吃土模式”。但反观满足日常生活的生鲜电商和门店,却加速运转,需求紧俏。“线上下单,线下取货”已成城市居民的生活日常。

即时消费、无接触配送、商品溯源......被按暂停的“零售行业“,正被疫情再次重启

  疫情期间,苏宁小店内的经营场景

新、旧零售的两种境遇,给零售行业的参与者们带来新的启示。行业巨头线上线下同步发展,通过智能化应用,不断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但在疫情来临时,仍要经受供应链、运营效率的双重考验。而传统零售行业,更将不得不正视智慧零售的发展方向。

未来零售,或将没有新旧区分,而是体现更多技术融合与创新。

即时消费模式更成熟,立体化满足多元的消费需求

居家隔离的特殊时期,更显示即时消费和配送的重要性。各大电商平台,协同线下门店及社会化物流,切入快消品的即时消费市场,通过智能技术的综合应用,以不同运力“零售+配送”,实现了人们不同时期的多元需求。

这和倚重线下经营的零售企业形成反差。疫情发生后,大批餐饮企业高呼撑不下去了,生鲜电商却业务暴涨。但其实,这一现象的发生,也并非偶然。

城市高速发展,即时消费和O2O融合背后,人们的消费模式已经发生改变。尼尔森《2019零售市场趋势解读》数据显示,家庭小型化日趋明显,66%的消费者在购买生鲜、食品品类时,倾向“网上下单,2小时送达”,购物也倾向“按日补货,少量采购”的即时消费模式转变。

即时消费、无接触配送、商品溯源......被按暂停的“零售行业“,正被疫情再次重启

  支持线上预定、线下取货的苏宁菜场

这一趋势,同样改变了零售业的选址铁律。即时消费模式下的即时配送,从零售配送的最后1公里,扩大到了3-5公里。苏宁零售技术研究院认为,经历了这次全国大考,入局即时消费的电商平台,将进一步整合多种零售业态,去支撑更为立体化的消费、配送服务体系。同时,匹配多种运力模式的即时消费,还将开辟更多场景,随时随地服务用户,提升消费体验。

无人技术加速在餐饮、物流、购物等场景中的落地应用

与线下购物浸润式地深入民众生活不同,这一时期,人们对线上购物及配送的需求,几乎是一夕之间爆发出来。从实际情况看,纵使解决了平台供应链等多种问题后,运力等配送问题仍然存在。

有什么方式,是既能解决接触的安全问题,还能准时快速地将货物送达,这让人们联想到了“无人技术”。其实,早在2017年,自动贩卖机、开放式货架、无人店等业态,已经在线下零售市场遍地开花。艾瑞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无人零售市场到2020年,有望突破657.4亿元。

如今,无人技术已在不少大型零售企业应用成熟。以苏宁为例。早在2017年8月,苏宁便成立“苏宁体育Biu店”,而后在数字化门店的各个购物环节,潜心开发并应用了包括人脸识别、AI无感支付、VR和AR等智能技术。2019年8月15日,“苏宁全数字化视觉无人店”正式落地,消费者可全天候光顾门店,享受“即拿即走”的超便捷自助服务,这也标志着,苏宁“无人店”产品全面进入4.0时代。

即时消费、无接触配送、商品溯源......被按暂停的“零售行业“,正被疫情再次重启

  苏宁全数字化视觉无人店

解决线下安全便捷购物的同时,支撑电商的苏宁物流方面,也在快速扩大对大数据、AI等智能技术的应用。目前,苏宁物流已经实现机器大规模替代人工作业,人工智能控制下的AGV、无人机、无人车等,在仓储运输配送等领域应用落地,保证了物流作业的降本增效。

同时,经过多年探索,苏宁物流也在形成“无人化场景”的闭环运营。也就是通过智能载体,如AGV机器人、无人重卡、无人机、配送机器人等,使智能设备与智慧零售场景、物流应用场景形成联动,最终实现“仓—机—车—柜”全流程无人闭环。

即时消费、无接触配送、商品溯源......被按暂停的“零售行业“,正被疫情再次重启

  苏宁无人配送小biu机器人进行“无接触配送”

此次疫情或将催化更多“无人化”的创意和落地产品,深入、广泛地应用到零售场景中。我们熟悉的刷脸支付、机械臂等,会更加普遍,直播、AR、VR等技术应用,也将加入提升消费体验的行列中来。当然,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系统地贯穿到消费流程中,使线下门店的消费者进店、消费、支付、离店等环节数据,最终形成可被利用的数字资源,以此提供更好的消费服务,已是大势所趋。

为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商品溯源迫在眉睫

疫情期间物资紧张,努力协调供应的同时,产品也是泥沙俱下。近日,北京破获了一起跨省销售假冒口罩案件,2万多只假冒3M口罩,向社会敲响了商品质量监管的警钟。

如何从根源上解决质量监管问题,保护民众人身财产安全?其实自2016年起,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溯源体系建设的意见》,将该体系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意见明确到2020年,溯源体系建设的规划标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全国追溯数据统一共享交换机制基本形成;初步实现有关部门、地区和企业追溯信息互通共享。

据了解,农产品、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危险品等生产企业,追溯意识已经显著增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商品安全的治理工作带来变革。

即时消费、无接触配送、商品溯源......被按暂停的“零售行业“,正被疫情再次重启

  苏宁上线“疫情防护医疗用品生产企业查询”功能

以医药追踪为例,政府通过建立“溯源+检验认证”服务模式,将溯源服务,与质量检测融合。溯源平台综合运用实地验证、商品检验检测、认证、工厂检查等手段,对医疗产品的产地、质量、特定属性等,进行第三方评价认证。同时,利用区块链、RFID(射频识别)、二维码等技术,将商品与验证信息匹配。通过互联网信息系统平台,医疗产品便可实现来源可查、可追溯。而消费者,通过扫码就可以了解产品信息,甚至生产环节。

成熟的商品溯源体系建立,需要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综合能力跨行业的综合运用,但目前大多行业的大数据规模仍然较小,企业参与度不高。这也意味着,各行各业不断完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数据,通过多项技术建立溯源体系,将成行业未来发展的机遇和趋势。

催生“口罩经济”,创新产品兼顾防护、美观和智能

疫情改变人们衣食住行的惯常节奏,也让口罩这类医疗物资,成为必不可少的稀缺品。其中,医用防护口罩,如工信部消费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所言,对防护性能、生产环境、生产环节和资质都有很高要求,主要用于隔离病房和发热门诊,若非疫情,平常用量不大。他也提出,国家疾控中心将提口罩分级、分类使用的意见。

与17年前的非典疫情相比,可以发现,人们对口罩防护有了更多共识,这一情况,与因疫情催生“口罩经济”的日本所经历的十分类似。自20世纪20年代的流感肆虐后,日本民众就养成了在公共场合带口罩的习惯。直至2009年H1N1、2019年流感期间,日本口罩销量虽然也呈现峰谷变化,但总体来看,仍然逐年增长。

调研发现,日本口罩不仅种类繁多、功能众多、不少还植入了黑科技。尤妮佳推出的“小颜口罩”,防花粉、飞沫外,还有修脸效果。在中国颇受欢迎的PITTA MASK口罩,采用网状迷路防护结构设计,透气性提升50%。此外,还有消音口罩、电动口罩、风扇口罩、蓝牙口罩等,集颜值与科技与一身。

在口罩使用普遍生活化的基础上,既有防护的功能性,又能作为时尚单品,满足个性定制的口罩生产思路,或将为行业带来新的方向。而人脸识别技术,将应用于精准捕捉消费者脸部特征,基于大数据的画像分析,实现口罩选材、颜色、款式、图案等推荐功能,满足消费者对于定制的多元需求。作为C2M发展的新领域,可以想见,未来口罩行业将加入更多的创意和科技,不仅有明确的分级、分类要求,还使戴口罩同时满足了防护、美观和智能。

保健品消费变得日常化,行业渗透更智能更规范

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保健品行业的销售随即迎来一波小阳春。而后随着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该行业一直呈现持续增长。

直到2019年,欧睿数据显示,全球保健市场规模达到了2667.4亿美元,10年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6%。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保健品市场,市场份额高达21.8%(美国为29.1%),规模为580.2亿美元。尽管如此,罗兰贝格数据还显示,中国保健品市场的渗透率仅为20%,其中粘性客户为10%,而美国相对应的数据为50%和60%。可见,我国市场仍有巨大潜力可以挖掘。

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再次让免疫话题成为热点,当追求健康成为迫切的刚性需求,人们的消费就可能再次投射到琳琅满目的保健品中。但与17年前不同的是,行业或将进一步实现数字化的健康管理建设,也就是会针对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人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及预防,为消费者提供最有效的健康和产品使用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我国为树立健康的保健品行业发展环境,加强了监管整顿力度,这也将推动企业对产品研发和使用的管理趋向精细化、规范化和数字化。对消费者来说,选择保健产品也更安全、更放心,进一步促进了产品的市场渗透。而在这场渗透的竞争中,国外品牌将是一股重要力量。

智能家居不止智能,还将关注安全和健康

居家隔离期间,我们除了减少与他人的接触,行动空间也缩小到了自己的家。家庭内部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心态,而家居和家电,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依然十分重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智能家居开始越来越被接受,进入到千家万户。一份《中国智能家居设备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策略规划报告》显示,2016年-2017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实现了同比24.8%的增长,达到3342.3亿元,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819.3亿元。

即时消费、无接触配送、商品溯源......被按暂停的“零售行业“,正被疫情再次重启

  以BiuOS为开放平台,苏宁全面布局智慧家庭

如今,智能家居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5G、物联网等技术,挖掘并满足了多场景下的生活需求,即便是在防范病毒的当下,仍能对无接触的健康防疫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比如,用拥有人脸识别技术的智能门锁,取代门禁卡;用声控技术的空调、冰箱,实现无接触遥控温度;用智能晾衣架、衣物护理机,安全便捷地进行衣物杀菌消毒;用具备热成像技术的智能摄像头,帮助社区实时监测人群体温;用智能终端,将超市、药房、医疗机构的商品库存和销售情况,及时推送给居民等等。

经历疫情后,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理念将拥有全新认识。作为居家生活的一部分,智能家居也将以此为趋势,不只实现智能化,同时还会更加关注安全和健康。

一场席卷全国的病毒疫情,正对行业进行着残酷的淘洗,也让零售重回商品经营的本质。疫情按下暂停键的同时,也为行业新的发展按下了启动键。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2-15
即时消费、无接触配送、商品溯源......被按暂停的“零售行业“,正被疫情再次重启
今年春节,各行业都呈现出忙碌和清闲的两种极端状态。奋战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物流人员异常忙碌,不舍昼夜。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