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厂商 >

开放银行成年终盛会热议话题 金融壹账通高管谈关键问题

从2018年开始,开放银行成为国际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不约而同的新选择,无论是国际成熟银行,还是新兴的互联网银行,都在积极探索跨界融合、开放共生之路,将资源引进来,将服务输出去。作为中国银行业高规格、高质量、高前瞻性的年度盛会,在11月27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暨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年度大会上,“开放银行”也是被讨论的热点话题。

开放银行能给银行业带来什么?中国和海外的银行在建设开放银行时有哪些异同?如何规范地发展开放银行?围绕着这些问题,金融壹账通联席总经理邱寒在大会上与来自国内外银行的高管和监管机构代表进行了讨论。以下为现场观点实录:

开放银行的本质: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网

浦发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潘卫东在演讲中表示,客户升级、竞争加剧、技术革命,是开放银行在中国兴起的外部推力。当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经营逻辑和增长模式普遍逼近天花板,开放银行恰好提供了打造第二曲线的可能性。对大多数商业银行而言,拥抱这一机会实施数字化战略转型,是银行转型的必然趋势。

开放银行成年终盛会热议话题 金融壹账通高管谈关键问题

潘卫东发表题为“开放银行数字化转型必由之路”的演讲

据潘卫东介绍,无界、无线是“开放银行”这个新生事物的定义。无界开放银行不是单纯的技术平台,而是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和经营理念,又称BaaS服务,Bank as service,对于这一模式来说,客户、场景、数据、商业模式是最关键的四个核心要素。

潘卫东总结了开放银行的特点,他说:“开放银行将传统的单点式服务,改变为网络化生态型的关系。 开放银行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开放产品与服务,交易与流程,数据和算法。它是一个巨大的连接器,是一个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供应商、第三方开发者等合作伙伴共享共建、重构商业生态的全新系统。”

潘卫东还介绍了开放银行的强大作用,他说:“在开放银行生态中,通过聚能和赋能可以构建差异化的竞争力,通过精益的管理体系可以精准服务长尾客户,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得到重构,从单点式的金融产品买卖关系,转变为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有场景连接的价值网。开放银行可以做到金融服务与客户生活场景的无缝对接,把原来碎片化的活动串接起来,构建一个个跨界融合的场景生态,当客户有需求的时候,金融服务恰好在那里。开放银行是一种创新的平台商业模式,就像乐高积木。链接的用户越多,加载的服务越多,可以组装出来的商业模式就越多,整个价值网的延展性就越强,蕴含的商业价值自然也就越巨大。”

在谈到浦发银行的开放银行实践时,潘卫东说:“浦发银行的BaaS,其定位类似于手机的IOS或安卓系统,它是一个有格局的共享系统,它跳出传统的银行发展路径,创造出全新的业务模式和经营空间。”

潘卫东认为,开放银行在有效提升银行金融服务能力的同时,开放共享、丰富活跃的金融新生态,也使得风险管控链条加长。对此,他建议:“建立健全各链接相关方的权利与义务,营造安全、可靠的生态逻辑,形成高效协同、具有中国市场特色的开放银行规范,以实现银行业对开放银行的真正期望——帮助银行重构银行。”

嵌入式金融的作用:帮助生态客户实现自我定义的需求

在圆桌分享环节,主持人邱寒就“嵌入式金融服务”与四位嘉宾进行了充分交流。对于她的第一个问题“开放嵌入的主体是谁?”来自新加坡星展银行中国区首席信息官Wang Sim Loong以己为例:“星展银行既为客户提供金融科技服务,也提供嵌入式金融服务,利用API输出基于区块链的支付服务,并且已经启动开放银行的工作,将客户信息在不同的场景下开放,并匹配给合作方。”

开放银行成年终盛会热议话题 金融壹账通高管谈关键问题

邱寒(左一)与四位嘉宾共论开放银行

新网银行行长、执行董事赵卫星强调,数字化转型是开放银行的最重要特征。“从商业逻辑、底层技术、客户需求等方面看,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时间点已经到来。无论是企业类客户还是零售类客户,都能够通过银行提供的要素组合实现自我定义的需求。开放银行的核心改变在于技术底层对于要素级风险控制越来越数字化,越来越精准,推动了用户需求的自我开发。尤其是在5G时代,不需要银行端来进行数据的处理和运算,而是到更前端去实现整个银行服务以及风险控制的运算,所以需要推动银行作用更前置,用开放用户数据的方式去实现整个系统的运作。”

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及金融服务监管局中国区首席代表傅诚刚,结合中东地区资源禀赋特点指出,产油国家通过原油开采创造了大量财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资本的主体,它们也在关注用金融科技驱动新金融生态。此外,中东贸易金融发达,利用金融科技推动开放银行,需要主权基金、海关、央行、交易所等市场参与者共同努力。

开放银行的终极目标:密切客户关系

对银行来说,开放银行带来更广阔的的发展空间,但对于数据安全、数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管层持何种态度?邱寒的第二个问题正与此相关“监管层如何推动打造开放生态”?

对此,中国银保监会创新业务监管部处长蒋则沈说:“无论中外,开放银行都不是一个新事物,2000年左右一些国家以电子银行的形式已经做过很多这方面的尝试,但开放银行的理念是在《欧洲支付服务法案》发布之后才被明确定义的。英国和欧盟是政策上比较积极的国家和地区,但大多数国家还处于观察和了解的阶段,现阶段还达不到对于监管规则和监管制度大调整或是专门新设的阶段。”

关于银行的本质属性,蒋则沈进一步阐释:“不管是通过线下渠道还是线上渠道,更好地触达客户、服务客户,这种趋势不可逆转,这也是商业银行作为服务业的天职,之所以提出开放银行,是因为银行服务客户的行为逐渐从物理门店、网上银行大量转移到线上场景中,银行如果还想恪守自己服务业的本职,就必须调整战略重心和服务手段,去应对客户行为的变化。归根结底,开放银行还是为了维系稳定、长周期、密切联系的客户关系。”

讨论至此,邱寒总结出中外银行的不同风格:“海外银行倾向于让专业机构去干专业的事,银行把数据共享给合作方去做延伸服务,但中国本土银行更愿意自己多辛苦一下,把自己的能力穿插到不同场景中去直接服务不同客户。”

由此也衍生出了邱寒的第三个问题:“如果大家都做开放银行,但同一个场景并不需要那么多提供同样服务内容的银行,该怎么办?”

对此,赵卫星的回答是:“同一个场景里,多家机构由于风险偏好不同,对客群的选择其实会有差异。各家银行的技术手段和技术路径发展存在不平衡,这时可以采用一家和多家携手的方式。”

开放银行的监管重点:建立数据确权制度

“海外模式可能不会遇到同质化问题,因为开放银行的海外模式是打开数据让别的服务商提供服务,但在这种模式下客户隐私又该如何保护?”主持人将第四个问题抛向了Wang Sim Loong。

Wang Sim Loong 介绍说:“关于消费者隐私保护,中国和海外的法规要求有很大差别。比如新加坡的开放银行是监管驱动的,对于什么样的数据可以分享,分享到什么程度,都有非常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银行会做大量评估,确保即使要开放数据,我们也不会把涉及用户隐私的数据给到第三方。”

蒋则沈接过话题表示:“对于监管部门而言,下一步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银行和第三方业务环节的边界怎样切分,这实际上意味着风险责任和权利的准确细分;二是客户数据保护的一系列定义,数据隐私保护的前提是数据确权,数据究竟是属于谁的财产?一系列数据伦理维度的问题,需要更高层面的制度进一步明确。”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12-25
开放银行成年终盛会热议话题 金融壹账通高管谈关键问题
从2018年开始,开放银行成为国际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不约而同的新选择,无论是国际成熟银行,还是新兴的互联网银行,都在积极探索跨界融合、开放共生之路,将资源引进来,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