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太一科技新品发布会在北京生命科学园举行。昌平区卫健委中医科科长史慧敏、太一科技创始人解渤、生命科学园总经理王文礼、臻迪集团创始人兼CEO郑卫等嘉宾一起见证了太一科技新品—智能脉诊仪的亮相。
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慢病发病率提升以及人们健康意识觉醒,旺盛的需求正催动着中医诊疗行业的迅速发展,而政策和资本的推动更为其添了把火。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中医在标准化与规模化、传承与推广等方面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急迫地需要新技术的注入为其赋能。
太一科技的智能脉诊仪正是这样一款产品。该产品集中医和AI于一体,通过大数据平台和智能系统,采集用户脉搏信息进行检验,进而提出健康管理建议或诊疗方案。这款脉诊仪除了配备可穿戴装备及可视化界面外,还分为医用端与个人端,在实现初诊后,可以与远程医疗、院外慢病管理一起形成智能中医脉诊系统,真正发挥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的优势,提高院外病人依从性及慢病监控的效率。
在发布会现场,太一科技工作人员邀请了两位产品功能体验者,试戴了太一科技智能脉诊仪。现场嘉宾体验的第三代脉诊仪,外形简洁大方,体积轻便小巧,可以随身携带,据太一科技技术人员介绍,脉诊仪模拟脉诊部分由寸关尺三部、每部不少于40个测量点、每个测量点间距不大于1mm的微型多点压力测量系统构成,为保证结果精准,每秒将进行不少于50次数据扫描测量,得出的结果报告如下:
现场通过太一科技创始人解渤董事长的解读可以了解到,参加体验的李女士整体健康状况良好,仪器显示李女士的健康指数达到了84,尺、寸、关脉象也都有详尽科学的解读。
能实现这样标准化、数据可视化的标准呈现并不容易,众所周知,有着深厚发展史的中医诊疗学一直都无法量化,治疗前后的脉象也无法对比,脉象、病情的判断,全凭老中医的个人经验这让很多人认为,中医是一门缺乏科学依据的“玄学”。
其实在40年前,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就开始从国家层面推动脉诊技术的研发,但是40年过去了,还没有一款脉诊仪能真正实现民用,这是为什么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中医界普遍认为,中医的传承、推广应用、发展是制约中医行业的一大痛点。传统的中医传承是“人传人”的模式,由老中医带徒弟。这种方式往往难以复制与大规模推广,而且传承的成本高、成长周期长。再加上没有临床数据的信息化存储,造成临床数据积累不足,发展受限。
比如老中医积累了上千年智慧结晶的“望问诊切”诊疗方法,需要极高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来学习,能成为诊脉的优秀中医,基本上也到了花甲之年。
太一科技创始人解渤在发布会上发言指出,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让中医有器”
但是中医手中有什么“器”呢?中医发展数千年,依托的只有三样东西:“一把草(中药)、一根针(银针)、一把火(火灸疗法)”三千年过去了,中医的“器”并没有发生根本上的变化。中医和中医之间在问诊中没有标准的量化标准,中医和西医之间更难以沟通。
尤其对脉象的表述,中医常使用“浮”“沉”“滑”“涩”等等,并没有量化的指标,医生的感知与经验在诊断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所以,在研发智能脉诊仪的过程中,收集大量脉象幅度、频度等数据,定义成科学的指标,再将中医对于脉象的抽象描述转化成具体的数字成为了太一科技研发脉诊仪的困难之一。
“中医的未来只能由中医自己创造”
为了攻克脉象数字化的难题,首先需要一款能够将脉搏信号转化成电波信号的传感器,解渤亲自从市面上采买了几十种脉诊仪,一个一个拆开来研究,发现根本没有一款仪器能够真正模拟老中医把脉的实际过程,为了找到合适的传感器,解渤不惜花重金满世界寻找,终于在美国硅谷一家传感器公司拿到定制版的传感器。
进口传感器金额昂贵,解渤创业的初衷是降低就医门槛,推动中医发展,完全采用进口将大大提升患者使用成本,为了做出属于中医自己的脉诊仪,解渤花了整整四年时间研发,招募了五个不同学科的团队,共同迭代,才有了今天发布会上大家见到的“太一科技智能脉诊仪”。
错过了工业化、信息化的中医产业,这一次终于跟上了智能化的脚步。解渤在发言中表示:“目前AI发展是大趋势,未来谁能率先把握住AI技术,谁就拥有话语权。如果能让AI成为中医依托的利器,可以迈过西医数十上百年的积淀,直接与西医在未来进行较量。”
“我们不要等待未来,我们要创造未来”
历时二十年,太一科技从脉学理论及临床实际研究出发,融合现代科技,于2015年研发出第一代智能化脉诊仪,截止目前,智能脉诊仪已经迭代三次。
执着于将科技应用在诊脉这个中医细分领域是因为,单纯地“问医开药”并不能真正体现出中医独特的诊疗方法,解渤认为,西医能够为患者做出详细的诊断和对症下药离不开X光、超声等诊疗仪器的辅助,真正能体现中医庞大的知识体系首先必须从诊脉开始。
那“问医”是否就完全没用呢?
医患之间的信任和对话同样是慢病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太一科技的智能脉诊仪并没有将这一环摒除掉,而是通过科技赋能,将脉象数字化、可视化、标准化,为中医判断提供更坚实的依据。
太一科技期待,并努力将这一科技成果输送至全世界,为了给中医输送更强大的发展动力,AI技术和中医知识体系的挖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