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厂商 >

华语传媒:对品牌喜新厌旧的“锅”,到底该谁来“背”?

品牌商在抱怨消费者的喜新厌旧,而消费者却在吐槽品牌的老化和单一,供需双方的矛盾根源在哪里?营销的突破口又在哪里?华语传媒认为,在新的商业文明面前,谁能跟上年轻人的脚步,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上风,“年轻化”是现在几乎所有品牌都要考虑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的渗透让信息传播效率最大化,社会物质的极大富足又将人们的消费欲望不断刷新。于是,在边际递减及大量产品同质化的双重作用下,今天崛起的某个“潮牌”很可能在半年后就被打入“冷宫”,以至于无人问津。

长期主义无法短期达成

罗振宇曾在2018的跨年演讲中抛出了吴声的“长期主义”观点,他主张年轻人坚持想做的事情,而且不能中断在做的事情,还要持续地不被诱惑。一旦中断,前功尽弃。他还强调,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面对无法粘合的碎片化生活方式,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当下年轻人的延迟满足感持续走低,也就是说,年轻人越来越没有选择的耐心。这一点体现在消费领域中则更加的直接,颜值不够高、调性不够嗨的产品,将直接被他们淘汰,这与产品的功能和质量无关。

场景化媒介专家,华语传媒认为,长期主义无法在短期内一蹴而就,那么广告媒介就必须抓住碎片化的时间,要更加精准、更加贴近消费者,品牌内容更迭也要更快,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年轻人的思维和步伐。

华语传媒用场景化重构消费圈层

从某一个维度看品牌与产品的关系,它们有点像“母鸡和蛋”,到底是品牌打造了产品,还是产品成就了品牌,谁也说不清,但品牌和产品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唯有不断的迭代和升级,从而迎合年轻人的口味,才能永葆品牌活力,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但是,随着增量市场的见底以及“Z世代”的崛起,粗放的跑马圈地结束了,存量市场被各种社交媒体进一步细分,“年轻人”被重构于85后、90后以及00后等不同的圈层标签中,品牌的定位也从未像当下这样纷杂繁复。

由于三观的巨大差异,每一个圈层群体都有各自的消费逻辑。譬如,85后缺乏身份的认同感,他们喜欢通过代偿机制来弥补身份标签的不足。但90后却正好相反,他们不喜欢贴标签,他们认为不应该用一个狭隘的词来定义自己。95以及00后则体现出强烈的泛娱乐属性,并拥有清晰的“鄙视链”,不同小群体之间相互鄙视,随性、随心……

在这样复杂的圈层结构下,品牌应该如何取悦并占领“年轻人”的心智?华语传媒认为,面对复杂的圈层结构,除了品牌和产品的年轻化之外,传播渠道的年轻化也十分重要,以不变的场景重构消费圈层,在不变的路径上锁定多变的消费群体,是当下营销的一大突破口。

未来的品牌需要扮演两个角色

随着增量市场的枯竭,线上流量的性价比逐渐式微,未来的品牌商必须要善于抓住线下流量并善于经营用户,而这也是线下场景化流量以及私域流量崛起的原因,未来的品牌商只需要扮演好两个角色,一个是服务者,一个是媒体人。

品牌真正的拥有者是谁?不是企业,而是用户。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能“虚化”成品牌溢价,存在于人们心智当中,最终通过品牌的营销活动以“实化”的方式体现在销售额上面。

同时,企业要学着做一家媒体,以媒体人的角色配备好最优质的品牌内容和故事,用好的内容驱动流量,把“私域流量”按照媒体的逻辑去打造,有娱乐,有综艺,也有广告。

华语传媒董事长周柳燄表示,线下场景化电梯广告能够助力品牌更好的服务于目标消费者,并通过打造各种跨界的品牌联动营销,在实现品牌裂变的同时也有助于企业私域流量的建设,从而促进品牌与用户之间的 互动。

周柳燄强调,消费者的喜新厌旧是物质过剩后的同质化导致的,而以电梯广告为主的线下场景化媒介能够在最近的距离,用高频低干扰的方式传播品牌信息,在固定的路径和不变的场景下覆盖不同圈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品牌及新产品在目标人群中扩散及裂变,最终建立起一个基于品牌IP的 互动闭环,打造永久的品牌护城河。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5-13
华语传媒:对品牌喜新厌旧的“锅”,到底该谁来“背”?
品牌商在抱怨消费者的喜新厌旧,而消费者却在吐槽品牌的老化和单一,供需双方的矛盾根源在哪里?营销的突破口又在哪里?华语传媒认为,在新的商业文明面前,谁能跟上年轻人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