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厂商 >

百年出行变迁:从首条铁路到“码”上出行

百年出行变迁:从首条铁路到“码”上出行

1863年,江苏巡抚李鸿章率领的淮军部队,正在秘密筹划进攻太平军占据的江南大城苏州,却突然收到了上海27家英商洋行的联名请求,内容只有一条:准许他们在上海修建一条“铁路”。

此时,铁路早已席卷全世界。就在同年,横贯美国的太平洋铁路动工,伦敦甚至开通了全球第一条地铁。但忙于战事的李鸿章,认为洋人的意图古怪而叵测,便直截了当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英国人碰壁后并未气馁,打起了擦边球。1874年,英国怡和洋行向时任上海道台(市长)的沈秉成申请购买地皮,修一条“普通马路”。“海派官员”沈秉成对英商的意图心知肚明,但仍睁只眼闭只眼,告诉他们:修路可以,买地自己解决,政府不帮拆迁。

怡和洋行闻讯大喜,马上组织买地。由于沿线居民的阻挠,英国人不得不开出高价,成就了史上第一批因拆迁致富的上海人。到了1874年12月,英国人已经陆续买下了上海闸北至吴淞口之间长9.25英里、宽15码的地皮,于是立马动工。1876年6月,中国第一条铁路建成通车。

百年出行变迁:从首条铁路到“码”上出行

淞沪铁路通车,《伦敦新闻画报》,1876年

尽管票价不菲,但上海人依然拿出日后买喜茶青团鲍师傅的劲头,“城内终年几不出门外半步者,闻有此事亦必携家眷一游”。该铁路每周盈利近1000镑,利润率直逼英国本土成熟线路。

但在别国土地上修铁路并专营,是一件殖民色彩强烈的行为。上至惊惧洋人的总理衙门,下到迷信风水的地方官吏,都对这条铁路耿耿于怀。经过反复的拉锯谈判,中英双方签订《收买吴淞铁路条款》,清政府花28.5万两白银将铁路赎回。然而,在最后一期赎回款付清后,两江总督沈葆桢却下令将该铁路拆毁。

拆毁的过程极具画面感。负责执行的上海道台冯焌光,风水观念极重,在验收铁路时,坚决不坐火车,而是让四个轿夫抬着轿子,沿着铁路步行几十里。随后一声令下,拆毁铁轨,铲平路基,卸下的各类设备最终在风吹日晒中变成一堆废铁。

在此后的二十年,全世界每年建成铁路高达上万公里,中国的铁路建设却基本停滞。到了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美国已经修了31万公里铁路,同样积弱的印度也有接近4万公里的家底,而中国仅有微不足道的一千多公里。

此时偌大的中国,民众的出行方式与他们唐宋先辈们没有区别。晚清从北京到武汉,即便走官方驿道快马加鞭,都需要27天,从天津到南京则需要25天。李鸿章1901年逝世,灵柩从北京护送回合肥,光路上就花了3个月。

站在那个时间点,任何预言家都很难想象,在未来的一百多年,亿万中国人的出行方式,会经历怎样波澜壮阔沧海桑田的变化。

1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启程回绍兴,此番经历随后被写成了短篇小说《故乡》,里面的闰土和猹更是广为所知。这段出行,在鲁迅的日记里有详细的记录,整理后大致耗时如下:

第一段:京奉线(北京-天津) 6个小时

第二段:津浦线(天津-浦口)24个小时

第三段:坐船渡江换乘宁沪线 2个小时

第四段:宁沪线(南京-上海)7个小时

第五段:沪杭线(上海-杭州)5个小时

第六段:渡钱塘江乘船至绍兴 8个小时

第七段:乘轿子回到老家祖屋 2个小时

尽管在这份出行表中,铁路成为了长途旅行的主要工具,但被战乱和饥荒填满的民国,只是在重点大城市之间开辟了铁路和公路。铁路费用对于大教授大文豪的鲁迅尚能承担,而对于普通百姓则是天文数字。普通民众长途出行仍需依靠骡马畜车。后人对这一时期总结为:工业王二麻子,商业林家铺子,交通骆驼祥子。

百年出行变迁:从首条铁路到“码”上出行

鲁迅1919年回乡所乘坐的京沪铁路,在1937年后便由于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而一直中断。1949年5月,三野打到黄浦江畔,上海战役结束,黄淮平原的广袤土地满目疮痍。但奇迹的是,仅在2个月之后,京沪之间这条中断12年的交通动脉便重新贯通,并随后在陈云发动的上海金融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个奇迹得益于组建于1948年的东北野战军铁道兵团。该兵团在1953年,被整合编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这只最高达40万人的军队,在百废俱兴的年代,建设了中国三分之一的铁路,用他们铁血铮铮的功绩,将普通中国人的出行,带到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

最具代表性的是成昆铁路和青藏铁路的修建,这是两根属于“中国最难修铁路”冠亚军的硬骨头。尤其是成昆铁路,这个全世界公认的工程难题,从1958年启动到1970年通车,牺牲官兵2000多人,平均每公里2人,1096Km的沿线,光烈士陵园就有30个。

百年出行变迁:从首条铁路到“码”上出行

成昆铁路修建,1958-1970年

军队系统的铁道兵是善于打硬仗的奇兵,1949年中央政府组建的铁道部则是造路的主力部队。在两者的配合下,1950-1983年中国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铁路通车里程达到5.46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也达到91.5万公里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终于重新在中国大地上出现。

1983年,军队进入大裁军年代,铁道兵部队也被撤销编制,并入铁道部。伴随着铁道兵告别历史舞台,新中国铁路建设也进入了接近20年的缓慢发展期,80-90年代的明星变成了另一项新事物:高速公路。

百年出行变迁:从首条铁路到“码”上出行

90年代前后,地方政府发现修建收费的高速公路,比向国家要政策要资金修铁路要简单的多,即使一段两公里的公路,两头一堵就能收钱。由于对GDP拉动作用巨大,筹资问题有可以有效解决,高速公路便成为地方政府的宠儿,建设不断加速,营运里程在2012年一举超越铁路。在拉动地方经济和改善中短途出行方面,高速公路居功甚伟。

百年出行变迁:从首条铁路到“码”上出行

9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的腾飞,吸引了大批内地省份民众前往打工,这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人口大流动。然而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全国铁路客运量在1983年首次突破10亿人次,但在20年后的2003年,这个数字仍然在10亿人次上下浮动,而这背后则凸显了铁路客运能力的饱和。

百年出行变迁:从首条铁路到“码”上出行

运力无法提升的原因,是国家对客运铁路投资的长期欠账。1983年至2003年中国GDP增长了2200%,但铁路营运里程二十年仅增长了33%。中央财政的紧张,是这种欠账的主要来源;另外在票价长期管制的背景下,铁道部也无法自行筹资,只能在现有线路速度上做文章,先后进行多次提速,成为这期间为数不多的亮点。

改变这一切,需要四颗“龙珠”,一个有着强大投资意愿和能力的财政系统、一套低成本高性能的铁路客运技术、一支善于模仿敢于创新能打能拼的队伍、和一位纵横捭阖运筹帷幄的强力人物。所幸的是,历史没有让中国人等待太久。

2

2008年6月24日,一辆通体白色的动车,驶出天津火车站的站台,在5分钟之内便加速到了300公里/小时,9分钟后更是达到了394.3公里/小时。驾驶舱里弓着腰的一位穿白色短袖,其貌不扬的中年人笑容满面,在火车停下后,紧张的驾驶员明显松了口气。

脱胎于军事体系的铁道部素有“一把手”冲到前线的传统,但铁道部长坐在试验性质的火车头里,还是一件极为冒险的事儿。这种英雄主义给他赢得了不少赞誉,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回忆道:“新线路开通后,刘敢坐到司机的位置上,一出问题他最先倒霉,所以哪个施工单位也不敢乱来。”

京津铁路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条运营时速超过350公里的高铁线路,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中国向全世界展示高铁技术的窗口。它的建成通车,实际上意味着中国的高铁狂潮已经全面开动。

在京津高铁开通的5年前,铁路部迎来了新部长。一年之后,振奋整个铁路行业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出台,中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四颗龙珠”被逐渐集齐。例如,03年之后铁路建设者们遇到了GDP连续两位数增长的时代,中央政府投资意愿和能力大幅提升,铁路系统在09年四万亿中更是获得巨资支持。

百年出行变迁:从首条铁路到“码”上出行

在客运技术的获取方面,铁道部上演了一个“二桃杀三士”的精彩故事,其篇幅足够填满一部长篇小说。但铁路系统内部的队伍培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若不是数以万计的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消化吸收再创新”,高铁无法做到“先模仿,再赶超”,更遑论走出国门。

高铁后来的故事众所周知,在经历了领导落马动荡、动车重大事故、媒体口诛笔伐之后,现在展现在中国人面前的完全是一副正面的形象。它对中国人出行质量的提升,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体现:铁路客运量在维持了20年的10亿人次之后,到2013年突破20亿人次,到2017年突破30亿人次。

百年出行变迁:从首条铁路到“码”上出行

而在城际交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交通也在步履蹒跚中不断成长,谱写了出行百年里的另一曲篇章。

3

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人便表示“北京要搞地下铁道,不仅北京要搞,有很多城市也要搞,一定要搞起来。”而当时的地下交通需求并不强烈,更多是出于“备战”需求。

1953年11月,北京市委便提交了一份“北京规划草案的要点”,明确提出“及早筹划地下铁道的建设”。该规划随后被中央批准。铁道部、地质部、北京市分头抽调干部,组建成“北京地下铁道筹建处”。然而,事情并不如预计那么简单。线路的取舍、地深的选择、技术人才的不足、产品质量的缺陷等问题纷纷冒出,各方也争论不断,开工日期被推迟再推迟。

直到1965年7月1日,北京地下铁道一期工程才举行开工典礼,拉开了中国地铁建设的序幕。一期工程全长23.6公里,在经历了近9000个昼夜奋战,解决了走电失火、瓦斯窒息、上下车失脚、出入口拥挤等等问题后,一期项目终于在1981年通过验收,投入运营。

百年出行变迁:从首条铁路到“码”上出行

北京地下铁道开工典礼,1965年

从1953年起,历经28年中国才有了23.6公里的地铁线。然而,随后的三十多年里,中国地铁通车里程达到了3095公里,位于世界第一。而地铁也已经从战备需求转化到了出行需求,成为城市人群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到了201x年代,摆在普通中国人出行计划面前的,是各式便捷的的工具和选择:长距离有高铁和航空,中距离有大巴和自驾,短距离有公交和地铁。这背后是全球第一大高铁网络、全球第一大高速公路体系等一系列成就。

而在出行主干道的游戏基本结束的情况下,对出行末端的争夺开始激烈起来,这次,参与的玩家拥有三法宝:年轻崭新的创业面孔、资金雄厚的幕后集团、以及手上新式的武器:互联网。出行的战争再次爆发。

背靠互联网巨头的滴滴和摩拜们,开始在打车软件和共享单车领域玩起了烧钱游戏。在补贴退潮之后,人们对这两个领域的指责逐渐增多,前者是垄断的隐忧,后者是资源的浪费,但这些都不能阻止互联网巨头们前仆后继的投入。

百年出行变迁:从首条铁路到“码”上出行

待处理的单车,2017年

另一方面,互联网和传统交通的融合也逐渐发酵,不断提升出行效率。就如完成全国第一条地铁的北京,正引领着城市交通卡的变革。2018年9月12日,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与腾讯公司合作推出了“北京一卡通”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集各项一卡通服务于一体,将公共出行服务最大化。市民仅需开通“电子卡”业务,即可体验微信扫码乘车的便捷服务,并享受与一卡通普通卡相同的乘车优惠。目前,通州、昌平、顺义、密云、大兴、平谷等区域530多条公交线路,共计5000余量公交车均已支持该项应用。

无论是时代变迁,或者技术变革,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且具备网络化和垄断化潜力的“出行”领域,尽管已有波澜壮阔百年历史,但未来恐怕会继续硝云弹雨精彩无比。

4

1863年,27家英商向李鸿章提出修铁路请求,150年后的2013年12月,一个庞大的英国代表团访问了北京。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帝国的代表团由首相卡梅伦领衔,接待他的人也颇具历史相似性:他们同样姓李,同样来自安徽,同样是这个古老大国的中枢重臣。

但中国和英国人所拿的剧本却跟历史上完全相反:在会谈中,中方向英方展示了成熟的铁路技术,英方向中方表达了合作建设高铁的愿望。这跟150年前的情形一点儿都不一样。有媒体戏谑到:终于轮到英国首相跑去跟女王说,“老佛爷,洋人要给我们修铁路啦!”

在历史细节和宏大叙事的帷幕之后,是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出行方式的真实改变。2018年,让一个90后青年,再走一遍鲁迅先生1919年的回乡之路,更加可能是这样的安排:

第一段:骑共享单车去地铁站 15分钟

第二段:乘坐地铁到高铁车站 1个小时

第三段:北京开往绍兴的高铁 6个小时

第四段:下车用滴滴打车回家 45分钟

从鲁迅先生的54个小时,到现如今的8个小时,这节省出来的46个钟头,就是百年间数代人的奋斗成果。这份成果,在1981年就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也尤为突出。

1997年香港回归后,深圳成为香港和内地联系的枢纽。纷纷涌入大陆的外资外企港资港企们,络绎不绝进入香港的大陆资金企业们,迫切地寻找着每一个商机,对深圳交通便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4年,17公里的地铁线路正式运营。十四年后,七条285公里的在运营线路,构建了快捷的交通网络。并且和香港地铁实行了链接,有效地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促进着两座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融合。2017年的深圳地铁,承载了14亿人次的往返。

深圳地铁5号线沿途曾有一片海滩,30年代的村民靠打渔为生,而如今,这里早已是高楼林立,而为了纪念这翻地覆的变化,这里被称为“翻身站”。正如一代代渔民一样,积极奋发的人们,在地铁线上穿梭不息,成为城市快速发展的最强力量,也造就了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公司。

这些公司也在不断反哺这座城市,用科技力量践行着城市理念。2018年5月,腾讯公司与深圳地铁、港铁(深圳)联合推出了手机扫码过闸服务。市民只需使用深圳地铁APP或者“深圳地铁e出行”、“腾讯乘车码”、“港铁深圳live+”微信小程序生成乘车码,在站内标有“刷码过闸”字样的闸机上,将乘车码对准扫码口扫码,仅用0.2秒就可极速、脱网验证,享受“先乘车,后付费” 的乘车体验。

民国政客、筑路英雄、铁道劳模、争议部长、城市管理者、创业精英,这些人用属于自己的那份努力,把国人出行的钟表,拨快了一点又一点,把时代发展的车轮,推前了一圈又一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09-14
百年出行变迁:从首条铁路到“码”上出行
1863年,江苏巡抚李鸿章率领的淮军部队,正在秘密筹划进攻太平军占据的江南大城苏州,却突然收到了上海27家英商洋行的联名请求,内容只有一条:准许他们在上海修建一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