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发展速度已经到了人们无法想象的地步,每一天甚至是每一刻都会有新的模式和产品诞生。触摸手机屏幕的那一刻起,世界从手机被打开了。在认知层面、技能层面、消费方式被不断刷新的同时,一款款APP的诞生,开始成为创造并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聚焦在金融服务领域的移动端平台,位于浙江杭州的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铜板街,格外引人注目。
自成立以来,铜板街一步步稳扎稳打,不断打磨,深耕移动端。自2013年初上线,铜板街移动端至今已完成了50余个版本的更新迭代。六年来,铜板街APP从1.0到7.0,一次次的更新迭代,描绘出了面向服务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脉络。
“从0到1” 2013年的汗水和奋进
不了解历史就不了解现在,不了解现在就不了解未来。时至今日,人们仍在疑惑:通过互联网方式提供金融信息服务,为什么会在2013年爆发?
那一年,中国有手机网民达4.6亿人,占总体网民的78.5%,其中80%的人们都使用智能手机。铜板街创始人、董事长何俊敏锐地意识到:手机是一个新的市场,人群覆盖与PC端有所不同。
时至今日,对何俊而言,这一幕仍然印象深刻。铜板街与数米基金、国华人寿、弘康人寿、合众人寿等5家金融机构合作,在100种产品中挑选了10余种产品,在2013年6月11日这一天,铜板街APP具有交易功能的版本上线了。此前的1.0版本,属“查询版”,用户可查询到各类金融消费产品,了解最新资讯,包括产品名称、预期年化收益率等信息。
在汗水和奋进中诞生的2.0版的铜板街APP,却要面临“巨大压力”。两天后的6月13日,余额宝上线了。对一家创业公司而言,行业巨擘的抢滩,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但也正是在这种高压之下,何俊带领团队迅速转变方向,不断摸索,实行差异化竞争。在2013年年底,铜板街开始接触小微金融资产。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储备期,明年会迎来蓬勃发展的上升期。”自那时起,何俊就洞察到了这个时代的机遇——余额宝掀起了第一波热潮,2013年下半年,微信支付引领第二波热潮,而第三波热潮将由移动金融服务客户端掀起。
优化创新围绕客户极致体验做深做透
移动端金融信息服务经历了2013年的爆发式增长,在2014年更是受到全民关注,毫无悬念地成为当时最热话题之一。
2014年1月8日下午,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工信部、国信办、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上,不满1岁的铜板街APP凭借其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从一百多件产品中脱颖而出,荣获“2013中国互联网优秀创新产品奖”。
在登录/注册功能上,满足“让客户少思考”的设计特性,系统自动判断进入到注册/登录环节;在绑定银行卡、充值与购买流程上,强调安全与快捷,通过极简的客户操作步骤,提供默认选项,实现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此外,强化安全的理念,增加更多的功能以保障账户安全。风险保障包含多个层次——账户资金安全、平台系统安全、平台资金安全。
2014年6月,铜板街平台累计交易额突破10亿元;10月达到50亿。从2015年起,平台进入了快车道——2015年2月累计交易金额突破百亿,7月200亿,11月则突破了500亿。铜板街APP凭借强大的服务体系,便捷的金融信息服务体验,日益成为金融消费者口中的“香饽饽”。
不断超越科技智造贴心服务
人们对于一家公司的长期价值,往往会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高速增长,二是自我迭代。
每一次的产品迭代,铜板街APP都以客户体验为基准。在2014年交易额屡创新高的同时,铜板街APP的迭代方向也开始调整。自2015年以来,铜板街针对基础(核心)功能的调整/新增越来越少,大部分的迭代围绕原有功能的优化、运营策略的优化调整与完善。
在属于金融消费者的科技时代,“低调、稳健、高效、智能”日益成为铜板街的代名词。2016年,铜板街APP 6.0版本开启智能推荐功能,AI技术、人脸识别、大数据的应用,让客户体验再次升级;经过两年的打磨和雕琢,2018年铜板街APP 7.0版本信息披露更全面,引导流程大幅优化,精准匹配客户需求;推出的“智能金融服务体系”,意味着金融科技应用的进一步升级。
作为最早布局金融科技的企业之一,铜板街正不断推进AI、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不断为客户打造极致体验的金融信息服务。通过AI和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平台会对客户的出借行为、消费偏好、风险属性等数据进行分析,生成不同的用户画像,从而在金融方向、安全方向、生活服务等领域作行为轨迹预测,为客户提供符合自己风险接受范围的个性化尊享服务。
如今,金融科技时代进入纵深阶段,以大数据、AI等为主的金融科技生态逐步形成。在迅速迭代的科技时代,铜板街也将继续深耕金融科技,继续完善移动产品体验,“让铜板街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愿景正越来越近。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