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继续进步,时间会改变很多偏见和不正常的观念。”
从来言辞犀利的罗永浩,在谈及国产手机品牌的发展宿命时,曾发出这样朴实的感慨。让人惊喜的是,这种改变的到来似乎比预想中迅速很多。
从腾讯社交广告发布的《2017-2018年第一季度国产手机行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可以看出,国产手机品牌的出色表现不禁让人齐声高呼 ——厉害了,我的国产手机!
那么,为什么国产手机能实现突围后的大逆袭?现在的消费者和几年前又有什么不同?强敌环伺,还有哪些市场机遇能让手机品牌脱颖而出?如何把握用户换机的最佳机遇?
你也好奇答案?不如和我们共同走进国产手机市场,一探究竟。
国产手机统治市场,主流品牌群雄割据
近年来, 国产手机品牌可谓百花齐放,不断推陈出新,其市场份额持续迅猛增长。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3月,OPPO、vivo、华为、小米和荣耀五大TOP国产品牌已瓜分超七成安卓手机市场。
蓝绿兄弟相爱相杀,华为趁势实力踢馆
在国产手机市场份额不断攀升的过程中,品牌也在不断集中,增势最快的OPPO、vivo和华为三个品牌就已占据市场半壁江山。
OPPO和vivo自成立上市起,就被大家笑称为“蓝绿兄弟”,虽师出同门,却一直相互竞争,相爱相杀。根据《报告》,OPPO的流失用户中有28.6%的人转向vivo,而vivo的流失用户中也有30%的人选择了OPPO,完美诠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谊。
在蓝绿兄弟相争之外,是华为的奋起直追。在华为收获的大量新用户中,有超过21%的人曾是苹果用户。可见,华为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不仅留住了大量自有用户,还抢占不少全新高消费人群。
多机型组合占位市场,产品战术各有千秋
过去的机海战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现阶段,大多国产品牌选择“主打高端旗舰机型,辅以实惠机型”的协同作战法,而华为则希望打造多样产品多管齐下,通过争夺不同年龄、不同消费水平、不同生活阶段的消费人群,强化各细分市场的品牌竞争力。
虽然战术上不尽相同,但手机品牌都面临同一个问题:怎样让自己的产品持续被消费者认可和购买?为了找到这一答案,品牌也许还需要了解自己正在面对一群怎样的消费者。
95后进军消费主力,购买节奏有迹可寻
消费市场年轻化是所有行业、所有品牌都面临的一大重要趋势,手机行业也不例外。在过去一年里,TOP 5国产手机品牌消费者中,95后学生群体的占比增速最快。
同时,国产品牌在四线及以下市场占比也在一年时间里平均增长达5%。消费升级浪潮下,中小城市显现的商机吸引了众多国产品牌的注意。
另一方面,虽然2800元以下依然是中国手机市场的主流价位,但中高端手机市场占比的持续走高说明,当下的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升级自己的手机设备。
国产手机技术与性能的增强,越来越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日常需求。即使“只要手机不坏,一般不会主动换新”的普遍想法,让中国手机市场的换机率逐年走低,市场机会依然巧妙存在——2017年1月到2018年3月的换机人群中,需求最旺盛的人群要数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换机人群82%)。
就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而言,约八成手机用户更倾向于在两年内更换新机。不同年龄与职业的消费者在换机时间上也各有偏向。数据显示,95后的学生群体更钟爱暑期,而25-30岁的职场新人和白领精英则明显倾向于年初换新。
因此,抓准消费人群的“换机时间与场景”,并打造品牌的“营销节点”,让两者相辅相成,成为手机品牌抢占市场的又一关键。
营销战一触即发,抢占市场不只看广告
不论是蓝绿兄弟,还是华为、小米,在营销上都有一套自己的玩法。然而五花八门的玩法背后,更重要的是对目标消费者的理解、洞察与触达。
手机是非常强调体验的产业,这不仅仅体现在消费者对手机性能和功能的关注,还体现在消费者从知晓产品、产生兴趣到实现购买的流畅度与舒适度。
腾讯社交广告能为手机品牌提供的能力,除了广告,更是:
对市场的深入理解:通过大数据洞察行业、分析品牌和用户趋势变化,为手机厂商的产品定位提供构思;
对品牌价值的衡量:用数据验证市场对于创新的反馈——从用户对广告的反应热情到换机行为的跟踪;
全方位、全流程吸引消费者参与的整合方案:依托自身数据、场景及技术能力,实践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助手机品牌实现自己的商业目标。
如何在变化多端的手机市场中持续抢占营销先机,欢迎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了解更多精彩案例。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