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商业创新迈进了新的阶段,在业务飞速发展的同时,风口大热背后的认知沉淀与实践积累也随之而来。7月10日,36氪与《零售老板内参》联合举办的2018商业新生态峰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峰会以“质”为主题,希望在时代浪潮下的新商业企业可以看清商业本质,并最终完成新商业的革新与升级。
TalkingData合伙人&高级副总裁 蒋奇
美国管理学家、统计学家爱德华·戴明曾说过“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互联网时代在给人们带来了各类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使得大量的数据源源不断地产生,那么如何分析、挖掘与计算这些大数据为企业赋能、助力城市发展?TalkingData合伙人&高级副总裁蒋奇在大会上发表了以“智慧城市和人本数据”为主题的演讲,为大家介绍了TalkingData的数据探索之路。
一、数据能力提升的两大要素
在谈到数据的重生时,蒋奇认为,就如同武侠小说中主人公功力大增,靠的是大量功力传入和武功秘籍这两个基本要素一样,数据的能力提升也需要几个条件:首先要有更大量、更全面的数据。
截至2017年底,中国约有智能手机13亿部、可穿戴设备4千万台、物联网设备30亿台,整个数据量为350EB。到2019年中,人和物联网设备的比例将会达到1:200。
当设备量级增长带来了数据量级指数级增长后,就将进入下一阶段——将实体物质化转变为数字虚拟化。虽然大量数据是前提,但简单的数据堆砌是无用的,仍需进行很多尝试。
蒋奇表示,TalkingData从创业到现在,从专注互联网行业到进入零售等垂直行业,一直在帮助企业做运营和业务的虚拟化。例如TalkingData与腾讯云合作推出的数据智能应用——智选,将海量数据与机器学习有机整合,满足零售业实体门店的智能选址、商圈经营等场景,并对周边商圈的人群类型、消费能力进行详细分析。
而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商业的转型升级,也必须构建在城市基础之上,由对人群不断深入的认知所驱动。面对城市中川流不息的人群,他们来自哪里、要做什么、又有怎样的诉求?如果能够通过高度真实的虚拟化场景来洞察整个城市、洞察城市人群,相信无论对城市治理还是商业经营,都会带来显著效果。
智选
二、通过大数据打造“智慧城市”
蒋奇表示,除金融、零售等行业之外,TalkingData也一直着眼于“智慧城市”的打造。通过大数据的手段对城市人群进行 剖析,了解其需求与痛点,通过真实的、可透视的虚拟化场景,将城市展现在政府管理者或企业主面前,助力城市治理与企业经营。
因此,TalkingData不断地探索数据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蒋奇通过一个案例,来解读以人为本的数据,在人群洞察、构建智慧城市中的意义。
以往,对人群的分析和定义通常是基于非常单一的属性,给人群打标签是比较主流的模式。但中国经济发展如此迅猛,每时每刻都在诞生新鲜事物,每个人的思想与触媒习惯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蒋奇认为,再用三年前的标签策略去判断人群属性在当今是不可行的。
因此蒋奇认为,在洞察人群时,需要新的维度与思维。TalkingData在此方面做了创新尝试,例如整合人群的线下位置分布、线上行为特征等多种数据,去重新定义在飞速变化的社会中的人群属性,以对在城市生活的所有人群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知。
比如将喜好购物和美妆、经常去线下文艺演出场所观看表演的人群等,定义为“比较文艺的买买买人群”;因共享经济应运而生的代驾、司机等,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以及一定的消费能力与就业能力,可以定义为“城市自由人”;还有偏好娱乐、网购,消费能力不是很强、但消费意愿极强的“新鲜人”人群等。
以这样的视角来定义和描述人群此前从未有过,TalkingData目前专门建立了一个团队在做此类研究。
TalkingData还打造了基于数据城市仿真的一套整体系统——“城市透镜”,能够多维度地洞察城市,对世界进行可视化呈现,最后把这些观察和需求,与基于AI 的动态学习模型相结合,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转换中,增强对世界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统计魔方
人口统计对城市治理有基础性的指导意义。以往的人口统计中,只需要了解一个家庭的人数、性别、年龄;而现在,还需要了解家庭的收入结构、购物倾向、旅游倾向、对政府治理的建议等等,来辅助国家的经济运行。
由于现今城市人口流动性很大,导致传统的人口统计模式很难精准,影响政策、施政目标的落地,因此TalkingData也与国家统计局设立了联合实验室,结合移动大数据的,探索更为准确、动态、及时、多维度的全新人口统计方式。此外,基于在人口统计方面的经验,TalkingData还专门推出了的移动大数据人口统计应用——“统计魔方”。
蒋奇认为,这些研究不能纯粹以商业化为目的。而“开放”也是2018年TalkingData战略布局的核心关键词之一,TalkingData希望将这些前沿性研究的成果,以非功利的方式开放给所有的企业和政府机构,给未来提升政府治理、智慧城市和商业变革带来助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