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7日,由守望地球主办、汉华教育承办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解析全球气候变化与世界和平及中印青少年野外科考基金启动仪式”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基金会、中国国家地理、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等社会机构的知名专家、媒体人士、野外科研志愿者代表等200多位各界人士,共同见证了这次环保盛会。
作为中国第一家国际野外科研志愿者机构,守望地球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华环保基金会等单位同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中国的成员单位。守望地球旨在动员公众,包括世界的未来 - 青少年,以野外科研志愿者的身份,以直接参与的方式,支持我们在世界各地开展的、可持续未来所必需的野外科研项目。
汉华教育成立于2004,是一家拥有全球资源网络的国际教育与文化交流机构。作为低龄游学与留学领域的领先者与护航者,汉化教育始终将“安全”作为所有项目的首义,致力于通过教育与文化交流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高度竞争力的“世界公民”。为达成此宗旨与目标,汉化教育自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地举办着国际公立交换生项目、国际高中精选高端项目、国际夏冬令营项目、小学生微留学项目和全封闭来华外交营集训项目等。为保护生态、践行生态教育理念,汉华教育与守望地球合作野外科研志愿者项目,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本次论坛邀请到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核心专家、守望地球国际顾问委员会名誉主席、印度高级环境智库地球政策中心创始人及主席 - 拉杰德拉·山地先生作为主讲嘉宾,就“全球气候变化与世界和平”和现场嘉宾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交流与探讨,以加强中印两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民间交流与合作。山地先生曾于1992 年 – 2011年间任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臭氧层保护行动部主任,为全面推进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 – 《关于耗损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全球多个国家的高度赞赏。2007年,山地先生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核心成员的身份,荣获同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守望地球”中国青少年野外科研志愿者科考队员代表认真听取了山地先生的演讲,并在论坛期间积极发言,分享了亲身参与守望地球野外科考的志愿者经历,包括守望地球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野外科研志愿者科考项目,以及守望地球与肯尼亚国家环境管理局联合开展的“拯救东非大裂谷的黑犀牛”野外科研志愿者科考项目等。山地先生现场为科考队员颁发科考证书。这些优秀的中国青少年科考队员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国青少年勤奋好学、不畏艰险的精神风貌和勇于科学探险的精神,给现场来宾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汉华教育CEO屈皓在会上表示,汉华教育的青少年和科学家一起探究科考的前端事项,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多的科普类项目。对于普通的青少年来讲,能够参加守望地球的科考项目是不太容易的。汉华教育接下来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增加对自然的了解。“汉华教育目前正在四川熊猫基地附近建立自然教育基地,我们要把海外的营地教育项目引进到国内,并把国外的自然教育系统引进到中国,让国内的孩子从小就能够系统的接触到专业的自然教育。”
论坛结束之际,守望地球创始人兼首席研究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谌良仲先生与主讲嘉宾山地先生共同启动了“中印青少年野外科考基金”。该基金将用于资助印度优秀青少年代表来华,参与守望地球在国内开展的多个野外科研志愿者科考项目,进一步促进两国青年在生态监测、应对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学习与交流。
论坛结束后,中国青少年野外科研志愿者科考队员、汉华教育学生代表温佳联及其他科考队员与山地先生就如何申请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职位做 讨论。
“护航低龄留学,培养世界公民”,汉华教育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基本国策。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尽早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与素养,扩展中国人的人文地理疆界与大国公民视野,显得尤为重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科学家到野外科研志愿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们加入到守望地球&汉华教育的环保队伍中来,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尽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