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考试的发源地,西方到十八世纪还在靠裙带关系选拔人才,而中国却在七世纪的唐朝就建立了世界最早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寒门子弟有了鲤鱼跳龙门的上升通道。但是中国的考试制度(科举)在二十世纪初走到了尽头。中国考试制度的现代化开始于1982年的广州,广州外国语学院的桂诗春、李筱菊、李崴是中国标准化考试的创始人。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后,尊重知识的社会风气开始恢复,许多被文革期间推荐上大学制度剥夺了机会的青年人又可以靠自己的勤奋学习走进高等院校。但是当时使用的传统考试方法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显现。考卷题量少,一份考卷只有一、两页纸,一题对错就可以决定考试结果。考题全部是主观题型,需要人工改卷,因为必须在两周内完成阅卷工作,每年要动员大批人力阅卷,甚至中学教师都被动员参与高考阅卷。阅卷人数越多,阅卷质量就越难保证,误差会高达40%。命题队伍不固定,每年考试前数月临时抽调命题人员集中命题,各年考卷难度波动较大。
为了解决问题,教育部和广东省政府决定委托广外进行标准化考试改革。1982年,成立了由桂诗春、李筱菊、李崴组成的高考改革领导小组,桂诗春负责全面组织,李筱菊负责命题,李崴负责电脑处理试卷技术。这场改革涉及用标准分取代原始分。按标准化要求命题:除了保留少部分主观题型,大量采用客观题型,即选择题。题量大可以增加考核知识面,防止押题,降低考生失手的偶然性。客观性试题采用电脑评分,减少阅卷员人数,大大降低阅卷误差。
李筱菊建立了由广州和北京的高校教师组成的稳定的命题队伍,平时在本单位命题,题目要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淘汰质量差的题目。这种做法既保证了各年考卷的难度波动小,也比临时集中人员命题节省了大笔差旅费和食宿费用。
经过三年试验,1985年,广东全省英语科高考开始使用标准化考试。此后数年间,其他各省英语科高考陆续采用广东的标准化考试。1989年,英语科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普及。1990年,在全国范围内各科高考全面推行标准化考试。
1990年,李筱菊等人获得全国教育科研一等奖,项目名称是高考标准化改革试验。
关于李筱菊更全面信息,可以观看腾讯视频,李筱菊:教育改革先驱,人文精神园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