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G清频退网这一话题,我2月中旬提出到4月17日相继发表了五次意见,本想就此搁笔。
4月下旬有朋友来访说:看了这几篇文章,深有同感,有必要有像您这样的热心人大声呼吁,让业界开始考虑2G清频退网的事情。当前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弊端,他给我演示了一下:当你用4G手机拨通电话后,信号会从4G回落到2G GSM上来。原因是4G的TD-LTE覆盖还不好,3G的覆盖也不好,就不得不回到GSM上来。我心想这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嘛!用户是花了4G的资费来消费4G的服务呀,理应得到VoLTE高清语音服务,可是却还是20多年前的那种语音质量,难怪有时语音听不清,我没有往这方面想,只怪自己老了耳朵背了。因此,当了解这个弊端后,我就还有话要说。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问题?
前后仔细琢磨,就不难理解。2009年1月7日我国颁发3G牌照,此时中国移动GSM用户4.57亿,中国联通GSM用户1.33亿,中国电信CDMA用户2791万。
2G网络的基站数量方面,中国移动GSM基站30.7万个,中国联通GSM基站15万个,中国电信CDMA基站10万个。王建宙主政中国移动6年的成功就在于建设了一个全球最好的2G网,才可能吸引用户,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效益最高的先进企业。当时2G所提供的话音与低速数据业务已臻至善,其质量与资费都已被广大用户所接受。颁发3G牌照后,我曾写了一篇寄语李跃的文章,希望在他掌舵的未来,同样要建设一个全球最好的3G网,当时虽然从“小步慢走”到大力推进TD网络运营 ,有了一个非常大的转变。遗憾是其投资强度仍然比不上GSM。以广州为例,GSM网络经过15年不断扩容与优化,建有约6000个基站,形成了覆盖优异的精品网。而TD-SCDMA只有2000多个基站,就语音来说,覆盖就比GSM差了。
目前3G TD站仅50余万,覆盖有限,很难用CSFB承担全部语音的重任,造成了2G用户经过9年还没有全部升级为3G这样的畸形后果。如果现在不重视2G清频退市,得过且过,到了2020年进入5G时代中国移动将会出现2G/3G/4G/5G四代同堂的盛况。
百岁曾祖还要帮曾孙干家务活,这像话嘛!打一个不一定贴切的比喻,一个家庭第一代条凳、第二代椅子、第三代沙发都舍不得处理,现在添置了高档沙发,四代家具都得挤满屋子,这不是自找麻烦嘛!
更有甚者手机就得复杂到8模40频了。当前国际的全球通7模37频,国内的全球通7模18频 、7模19频 ,请看其双卡使用说明:
移动卡与联通卡可以任意搭配使用,任意一张卡可选4G网络,另一张为GSM网络。
2张电信卡不能同时使用,一张卡可使用4G网络,另一张卡将不能注册网络。
1张电信卡,另一张移动卡或联通卡时 ,需在默认卡设置中将电信卡作为上网卡,否则将导致另一张卡不能注册网络。
一般老百姓不弄糊涂才怪哩,无怪乎网上有人责骂:主要是中国的运营商脑残,搞这么多模式!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3G前车之鉴,4G必须记取,在5G还在标准研制试验的现阶段,4G必须加大投资力度,提高覆盖,建设一个全球最好的4G网,积极打造4G+服务,更大规模化推广VoLTE业务,至迟在2018年让全部4G用户都能享受高清语音商用服务。这样自然会吸引2G用户自愿转到4G上来,力争2G/3G用户统统升级到4G,如此才能给未来5G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是目前仍有四五亿用户当使用语音业务时还落在2G网络上,我之所以提出要尽早进行2G清频退网的问题,就是考虑发乎上,得乎中。建议国家无线电主管部门和国内移动运营商目前就要制定2G清频的规划,并进行一些法规上的准备,同时收住2G终端入网的口,即不给2G终端新入网,这样减少网内纯2G用户,在两三年后才有可能实现全部2G的清频退网。
三是目前比较现实的安排是,视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逐步减少GSM的载频,将节余下来的频率给Nb-IoT这样的4G物联网技术使用,可操作性更强。
总之,只要重视这一问题,瞻前顾后,通盘规划,就可以早日做到挂羊头,卖羊肉了。同时建议主管部门要明确规定:今后不管是5G、6G…发放牌照的条件之一,是前第二代必须全部清频退市,以避免四代同堂的尴尬局面出现。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移”起向“新”: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信息科技保驾护航
- 工信部批准6项量子密钥分发领域行业标准
- 三大运营商2024年省分一把手大调整:27位总经理走马上任
- 中国铁塔2024年POI产品集采结果出炉 中兴等四家厂商中标
- 对话华为周军:升级运力、以网强智,把握AI时代确定性机遇
- 中国移动邓伟:“两个不 两个一体”顶层设计 构建天地一体网络商业闭环
- 国芯科技高性能AI MCU芯片新产品CCR7002内部测试成功
- 国芯科技高性能AI MCU芯片新产品CCR7002内部测试成功
- 三大运营商10月成绩单:中国移动继续领跑
- 中国移动WAF软件集采:启明星辰和山石网科信中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