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伟/文)2月28日,以“联合创新,迈向5G”为主题的GTI 2017国际产业峰会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期间于巴塞罗那隆重召开,来自中国政府部门、GSMA、中国移动、日本软银、英国沃达丰等,以及跨行业合作伙伴高层等600余嘉宾出席,分享全球TD-LTE及演进、5G发展战略,共同探讨面向5G的融合创新发展趋势和新机遇。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在会上表示:“我国TD-LTE用户超过5亿,占4G用户近70%。终端方面,构建了系统、芯片、终端、仪表的端到端完备产业链,2016年,中国4G手机出货量超5亿部,其中,支持TD-LTE的占比达到97%。应用方面,2016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93.6亿G字节,3年年均增长率达92.1%,其中手机上网流量达到84.2亿G字节。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
TD-LTE发展成效显著
当前,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升级和普及应用,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推动形成了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新形态。目前,全球4G用户已达17.7亿户,占移动市场的24%,4G商用网络达578个,终端8900余款。
这其中,TD-LTE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16年底,全球已有52个国家和地区部署了99张TD-LTE商用网络,用户达8.5亿,共部署基站约179万,有力地促进了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和新兴业务应用。
陈肇雄表示,工信部高度重视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在牌照发放、标准制定、频谱规划、研发试验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工信部持续推进4G网络建设和融合应用。网络方面,截至2016年底,4G网络已覆盖中国所有城市和主要乡镇,中国4G用户已达7.7亿户,占全球4G总数近半;4G用户渗透率达58%,超过OECD国家平均水平。
其中,TD-LTE用户超过5亿,占4G用户近70%。终端方面,构建了系统、芯片、终端、仪表的端到端完备产业链,2016年,中国4G手机出货量超5亿部,其中,支持TD-LTE的占比达到97%。应用方面,2016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93.6亿G字节,3年年均增长率达92.1%,其中手机上网流量达到84.2亿G字节。
另一方面是加快推进5G研发试验进程。制定了2020年启动5G商用的目标,成立IMT-2020(5G)推进组,协同开展5G研发和国际合作。
技术标准方面,发布5G概念和基础架构,在大规模天线、新型多址、网络架构等5G技术上取得突破;积极参与5G国际标准化工作,向国际电信联盟(ITU)贡献了5G愿景与需求等观点;向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贡献了 5G网络架构、灵活系统设计、编码方案等技术方案。
关键技术验证方面,推进5G频谱规划,组织国内外企业完成了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一阶段测试,充分验证了无线和网络关键技术在支持多样化5G场景需求的技术可行性。
融合应用研究方面,推动车联网行业标准制定,支持7个车联网试验验证环境建设;建立面向服务的物联网传输体系架构,加强相关通信技术研究,加快窄带物联网技术应用。
5G快马加鞭
此外,陈肇雄认为,GTI作为全球移动通信行业的重要交流合作平台,在推动TD-LTE全球商用和TDD/FDD融合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希望大家通过这个平台,深入交流、深化合作,不断开创移动通信发展新局面。”
基于此,他提出了四点倡议:第一,持续深化4G网络规模应用,促进TD-LTE全球更广泛商用和未来演进。继续推动4G特别是TD-LTE网络建设,不断提升TD-LTE网络性能及用户体验,不断扩大TD-LTE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全球更广泛领域新兴市场的商用规模。推进TDD技术持续演进,并推动TDD/FDD技术在未来移动通信演进中 融合。
其次,协同推动5G研发试验和技术创新,加快5G标准和技术的发展成熟。建议全球产业界在国际电信联盟(ITU)、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等国际标准组织框架下,加快制定全球统一的5G移动通信标准。构建国际化5G试验平台,加强各国5G技术试验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合作。加快5G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开展5G产品与应用示范验证,争取尽早实现商用。
第三,积极对接行业应用需求,促进跨领域融合创新发展。开展TD-LTE行业应用研究,推动基础通信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共同拓展新业务、新市场。加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融合创新,开展关键技术产品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积极培育壮大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新产业,为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合作共赢产业新生态。希望业界各方共同努力,在网络互联互通、产业创新发展、频谱资源管理、技术标准规范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凝聚产业力量,推动全球产业界对4G演进及5G关键问题达成共识,为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产业生态奠定良好基础。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