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架构作为网络的灵魂所在,决定了网络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然而传统的烟囱式网络架构过于僵化而缺乏灵活性,面临互联网新业务、新功能的快速发展,显得力不从心。有鉴于此,三大运营商均开始启动网络架构的变革,NFV则是网络转型的关键技术支撑。
以中国电信为例,今年7月发布《中国电信CTNet2025网络架构白皮书》,全面启动网络智能化重构,要求网络更加敏捷,全面提供“随选网络”业务,具备分钟级的配置开通和调整能力;目标实现80%网络功能软件化,全部业务平台云化,业务全网统一调度。中国电信将从集团层面克服重重阻力,全力推动架构转型。
在日前举行的“英特尔亚洲网络峰会”上,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SDN/NFV架构师欧亮表示,CTNet2025的大背景是通信业经过20年高速增长后传统业务增长放缓,新兴机遇不断涌现。网络的无所不在,需要全面云化和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持。“例如自动驾驶,需要在大城市实时做路径优化,从云端不断推送优化结果,需要进行智能计算和不同的大数据分析。”
NFV仍有难题待解
欧亮指出,网络云化包括了网络设备本身的云化和网络能力的云化,包括城域网和接入网层面机房的DC化,以及网络资源和云化资源的按需随动,其次是资源的统一动态分配。中国电信网络拥有数百万台的网络设备、几十万个端局Central office、几百个大型数据中心,体量非常大,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非常多。
NFV是网络云化的关键性技术。但是,NFV基础设施的形态目前还不确定,网络分层解耦后运营商依靠集成商提供集成方案,如果没有很高的定制化能力,会导致各地部署的云化方案依赖于不同的集成商进行,从而导致各个地区基础平台出现差异性。
欧亮指出,业界希望电信运营商出台NFV的规范,但现阶段有一定困难。其一是端局重构,原有的机架、电源、空调等设备如何改造,供电如何调整;其二是分层解耦的可靠性、转化能力、自动化部署等技术能力,投资能做多大的用户承载;其三是缺乏高效的运维手段。
切入点是技术能力和适应性。欧亮指出,在网络可靠性方面,网络的各个层面都在提供冗余、储备或者负载均衡,尽管很复杂,但目前没有很好的替代方案,电信级业务提供需要非常复杂的业务同步机制、心跳机制、监控机制保障业务层的迁移能力。后期中国电信会逐步地引导通信厂商适当弱化业务层,可能基于基础设施的层面来做无缝切换,通过迁移技术实现高可用。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单层告警,每一层都会告警。真正要进行排障,这个时候就需要管理流程的扁平化,所有信息交给一个维护人员判断。单一层面都很难进行故障定位,事实上从告警到故障定位、故障恢复是一个完整的流程。“例如一个网卡坏了,会引起相关VIM层的告警和OS本身层面的告警,网络层面会告警,业务层面也会告警。”
从网络性能看,中国电信也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对性能测试发现,IMS虚拟化业务扩展需要物理机故障首先进行隔离,虚拟机业务切换涉及大量的并发操作,每秒钟并发多少个虚拟机迁移、迁移的时间是多少、迁移时涉及大量的径向上传也会产生影响。在OS、KVM层面有很多优化的方法和问题,缺乏一些详细的测试说明和案例。
不过,欧亮认为,在性能转发方面,随着DPDK社区的发展,最终会在几年内得到缓解甚至最终改善。当前性能管理方面做试验解决不可预知的问题,很多是厂家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基于一个生态环境去调优和标准化,是未来非常重要的工作。
中国电信加强开放
从NFV设备形态看,互联网巨头更倾向于RACK方式,欧亮认为,整个I层应该向更统一的设备发展,要通过RACK方式统一形态,最终的部署方式基于POD资源池是更有效率的。中国电信对硬件形态的差异不够了解,因此对服务器方案选型进行了充分评估,目前采取了稳步推进的方式。
中国电信也做了网络分层解耦工作,包括从操作系统、VIN、VNF各层之间,不同的厂家、不同的设备对于转发虚拟化的性能、互通性进行了测试。此外,中国电信也尝试着做了各种HA方案、虚拟化方案、调度方案,评估自身的集成能力和效果。
中国电信希望吸引IT界的先进理念来联合测试,而不是依靠一己之力。英特尔则是IT界对NFV最为热心和成就卓越的玩家。欧亮称,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英特尔的RSD技术,本来针对RACK做定义,但RSD对设备层面做了定制,包括单机架2U的机架服务器、刀片服务器都可以在RSD的框架下提供API。“RSD技术能帮助我们统一硬件设备形态,对相关适配层的标准化和生态发展有推进作用。”
“将来云化的资源池部署是面向统一的硬件设备层,而不是单一的和孤立的硬件。我们要求整体交付,现在不是买服务器、不同的软件,我们需要整体的交付方案,包括计算、存储、网络组合的模板是什么,VNF搭配是什么,最后结合端局重构完善I层的整体架构。”欧亮说。
在DPDK领域,中国电信这两年也一直在做持续的技术跟踪,并发布了白皮书。据悉,中国电信正在准备进行DPDK白皮书2.0更新,更新方面主要是用V4或将来的V5服务器,用最新的DPDK版本,对DPDK的极限性能进行压力测试。“我们基于DPDK做大量流量调度,这块目前得到的性能结果不是很理想,需要业界共同推动基于DPDK用户态协议栈的发展。”
“我们正在和一些厂家进行沟通,希望能完善DPDK的标准化工作。基于开源的生态非常重要,不管是NFV设备形态还是网络层面,测试和技术的工作量都非常大,一己之力很难完成。我们要逐步增加研发工作的开放性,将成果输送到开源社区,在社区化和平台化共生的环境下进行。”欧亮表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